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沈阳市 > 正文

民间志愿者团队坚守十年守护辽沈大地文化遗产

日期:2020/5/2 11:44:4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19-06-24

2019年12月22日,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志愿者团队”)成立十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沈阳举办,来自辽宁各地的文保专家、文保协会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代表共计100多人参会。回顾志愿者团队十年发展历程,团队最初发起人之一、如今的队长陈赫对记者说:“2009年到2019年这10年间,团队发展很艰辛,大家一开始不认识我们,到开始关注我们,经过不断沉淀,现在大家开始认可我们,我们收获了很多。”

1978年出生的陈赫,是沈阳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员工,亦是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发起人之一。2008年,酷爱研究清代皇家陵寝、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记录辽宁各地历史古迹遗址的他,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同道中人”,他们在网络论坛发布一些随手拍的沈阳老建筑图片,供大家研究、讨论。因同样的兴趣,陈赫与七八个在论坛活跃的网友相熟,并相约线下寻访拍摄古建,成为了文保爱好者。

2009年8月,陈赫与其他8名热心的文保爱好者被沈阳市文物局聘为文物监督员,就这样,志愿者团队的基础形成。当年10月,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历经10年,这支团队已由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至上千人,上至老人下至学生,涵盖社会各阶层、各个年龄段。他们从最初的“文物拍客”,变成文物保护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从拍摄文化遗产到宣传文化遗产

“只有当你了解文物历史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它消失了很可惜,才会有担当感和责任感。当时就是看到沈阳有这么多好看的建筑都消失了,所以我们才开始从拍摄照片转向了宣传文物保护知识、专项保护文物。”谈到志愿者团队成立后的转变,陈赫说是因为大家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因为觉得拍摄照片发到网上影响力太小,文保志愿者团队开始探索组织线下活动。

2011年,志愿者团队和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大学、九一八纪念馆合作,把大家收藏和拍摄的老照片通过图片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和民众知道沈阳有这么多文化遗产、有这么一个组织,也让更多媒体关注到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

2012年,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与沈阳晚报合作,成立“行走访古团”。志愿者团队把文化遗产点整理成线,免费带领大家寻访古建、认识历史文化价值。很多沈阳本地人或居住在沈阳的外地人,都不知道沈阳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建筑有什么历史意义和故事。“只有让公众了解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他们才会去关注文物、才会去保护文物。”陈赫说,“我们组织户外访古活动,一是起到宣传作用,让大家知道,原来在沈阳的城市和乡村中,还有这么多历史遗迹存在;另外一个是起到文物保护监督的作用。”说起访古团的活动,陈赫认为做得很成功。

如今,志愿者团队已经形成每月都举办讲座、安排访古团的固定活动。每月在学校、图书馆和书店安排一至两次由志愿者和团队专家进行的公益讲座,讲座主题一般包括历史建筑和其他历史元素;同时每月会安排两次左右访古行走活动,夏天主要去野外,冬天主要组织博物馆参观。

民间组织携手官方部门保护文物

有了民间文保力量的加入,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老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一些地方,社会文保组织和文物部门是对立的,他们发现有文物被破坏后会在网上发布文章,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指责文物部门不作为。但我们和文物部门是相互配合的,我们在发现了文保线索之后,会第一时间通过合法程序通知文物部门,他们在核实后也会第一时间回复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说到这些,陈赫很自豪地说,这些年志愿者团队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也与文管部门建立了良好互信关系。

志愿者团队如今有几个上千人的微信群,队伍遍布全省,他们在发现文物信息或者发现文物被破坏后,会第一时间拍照发到群里,由负责人向文物部门汇报。“在文物部门答复后,我们会及时在群里反馈给大家。第一是要让大家知道文物部门的反馈消息;第二是要让志愿者团队成员知道,大家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2008年,拍摄东站附近老建筑时,陈赫听一位当地老人说起场院有做工精美的石构件。立刻进行了考证,发现该石构件本应属抚顺的元帅林。他立刻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沈阳文管部门,该石构件被登记在案。2011年4月,沈阳正阳街上的人防工程正在施工中,有文保志愿者在微博上发布了“沈阳中街挖出鼓楼遗址”的消息,关于“鼓楼”遗址如何保护的大讨论就此展开……724鸟居遗址、浑河火车站、奉天海关大楼等,大都是由文保志愿者最先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团队向文管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在民间组织与文物管理部门的合作下,保护了许许多多文物。

文保工作变成一项全民的事业

“完全是靠情怀!文物保护就是薪火相传,社会文保志愿者就是星星之火,大家一点一点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如果你不做,他不做,就没有人去做。文物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当被问及是什么一直支撑他们这些年持续不断地进行文保志愿者工作时,陈赫这样说。

十年来,文保志愿者的活动区域从最初仅集中在沈阳,到足迹遍布全省。在沈阳的带动下,本溪、大连、鞍山等地类似活动相继展开,并且走入常态化的运行模式;抚顺、营口、盘锦、铁岭、丹东、辽阳、锦州、朝阳等地也发展了一批文保志愿者,他们立足本地,做了大量公益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几年,志愿者团队把重心放在了青少年教育活动上。陈赫说,文保工作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要从小培养他们爱乡爱国爱历史文化的情怀。2015年11月5日,辽宁省内首家大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沈阳大学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在沈大文化传媒学院成立;2018年,团队在大东区成立了小志愿者讲解团,首批小志愿者以讲解员的身份亮相东北陆军讲武堂,赢得了社会各界称赞。

在做文保志愿活动的同时,团队内部还非常注重宣传,他们打造了一本属于辽宁、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杂志——《辽宁记忆》。它就像一张名片,记录着辽宁文保志愿者的事。陈赫告诉记者,杂志首刊问世后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省市文保单位及多家图书馆均收藏了该杂志,并给予宝贵意见。而随着图片展览、辽宁历史文化专家讲座、遗产保护研讨会等全新交流形式“上线”,志愿者团队也让文保观念在更多的人心中扎了根。2018年,陈赫获得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学会颁发“优秀组织者”的殊荣,团队成员杨思喆被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此外,为纪念沈阳解放70周年,寻访亲历者,辽宁文保志愿者拍摄的《我挎过周福成的枪》纪录短片获得了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节“红色记忆V计划”活动二等奖。今年6月,志愿者团队与沈阳市和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合作,成立了和平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志同道合的辽宁文保人携手并肩,勤奋耕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恪守文保行动在路上的不懈追求,又开启了新的十年。文物保护,需要更多像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这样的社会力量来参与。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