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戚墅堰区 > 正文

常州:科教名城的二次跃升

日期:2022/8/10 2:04:32 浏览:

崇文重教是常州这座科教名城的文化基因,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以市(县)区为单位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后,前不久,常州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届学习型城市大会”之“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常州正在推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产城融合驱动城市更新,以教育与产业的互动,与社会的融合,带动产业、城市和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

产教互动,产业链人才链的双螺旋提升

大学城到科教城,这一词之变,让常州走出了一条集聚科教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常州之路。以科教城为先进生产力的源泉,常州在更大深度和广度推进教育和产业的互动。常州市委书记阎立表示,以轨道交通、碳材料、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特色“十大产业链”为应用导向开展协同创新,常州正致力于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双螺旋上升格局,让教育的成果、创新的思想落到实实在在的产业上。

既是“校中厂”,又是“厂中校”,集教学工厂与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园”,是常州人的再创新。安川电机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3D特种兵训练营,乍听这些名称,让人以为置身科技园区,其实这是常州科教城内的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目前建立了6个技术一流的实训中心、两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校中厂”,为企业开展了248项技术支撑项目。德国驻华大使参赞卜布博士称赞说,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相比,常州实现了工学一体的再延伸。目前,常州正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巴登符腾堡州合作,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学士学徒”。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对科教城的内涵发展有更深远的考量,“契合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创新并非源于少数精英,而是深入草根大众,向大众科学、大众创新、大众活力、大众繁荣迈进。”

创新成果在课堂诞生,在企业转化。由常州大学何兆斌等8名同学发明的“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企业达成了转让协议。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说,跨越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接壤的“围墙”深耕产学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带动学校4次问鼎国家级科技大奖,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

优质均衡,家门口的学校更精彩

优质和均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在阎立看来,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平衡下的优质,更不能“削足适履”,保护落后的教育“生产力”,下转A3版

上接A1版而是双轮驱动协同推进。为此,常州结合城市发展、产业功能和人口变化趋势来科学布点,确保城市开发到哪里,优质教育资源就辐射到哪里,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今后5年,常州还将累计投入100个亿,对教育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

老工业基地戚墅堰区位于常州东部,往年都有300多名孩子到主城区择校。如今,这个数字仅是个位数。近年来,常州组建52个教育集团、办学共同体,激活优质教育资源效应倍增。以戚墅堰实验中学为例,就签约加入声名赫赫的省常中教育集团,教学质量迅速向名牌高中靠拢;固强补弱,通过“金边工程”、教师轮岗交流等做法提升薄弱学校。新学期,83名参与流动或交流的教师由电脑随机选派找到了“新娘家”。在常州,干部、教师、骨干教师均按不低于15%的比例交流,好老师不再是名校专有。

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更不是千校一面,常州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创建特色项目学校300多所,形成“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特色化发展局面,“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框架初现。

打开校门,大数据踩住时代节拍

“教育是一项牵动千家万户之心的社会事业,视野不能局限在老师教授学生知识上,而应花大力气促成和社会良性互动。”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的梦想是,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重构教育生态,让学校成为价值观引领、情感态度养成和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所在。

大数据、云课堂,这些新名词正在催生新一轮学习变革。常州“青果教育在线”上线后,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淘宝网”。课堂课件、课后练习通过微视频上线,根据学生能力层次设置教学按钮,整个视频库免费开放,并有老师值守在线答疑。通过大数据支撑,可以关注个体学生微观表现——一道题逗留多久,什么时候翻开书本,从而整合出怎样的解答更吸引学生,什么样的师生互动受欢迎。“与传统的你听我讲相比,我们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

办好学校之外的服务型教育,常州在全省首家增设了一个部门——“教育服务中心”,形成了一批品牌公益活动项目。每月一讲的常州公开课,由台湾著名作家兼画家刘墉、家庭教育专家犹太富豪沙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首席面试官蒋佩蓉等“大咖”主讲,课程共有家庭教育类、学习主题类、素质提升类、政策解读类四大系列。由于内容精彩,1000个位子的会场经常涌入1500人,许多市民站着听完两个多小时的课。

“名师义务导学”也是一种公益:一批教师义工按学科和年级为需要导学的学生开展义务教学,不全辅导知识,更注重心理状态、学习方式的调节,其公益性尤受新市民欢迎。厨师王根喜告诉记者,儿子去年从蚌埠老家来常州入学一直跟不上进度,几堂课下来小家伙兴奋地说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

本报通讯员黄屹苏文

本报记者秦继东蔡炜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