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宜兴市 > 正文

传承、革新、跨越,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

日期:2023/1/17 21:12:14 浏览:

原标题:传承、革新、跨越,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宜兴吴门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纪实

传承革新跨越

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

宜兴吴门金鼎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纪实

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到今天。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创造的过中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中华儿女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鼎蜀陶史

丁蜀镇是江苏省宜兴市下辖的一个乡镇,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处。丁蜀镇古称鼎蜀镇,由鼎山镇、蜀山镇、汤渡三镇组成。是我国著名的制陶中心。丁蜀的陶瓷产品以典雅、端庄、色泽古朴、工艺精湛而著称。其中的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彩陶,被誉为陶瓷艺术的“五朵金花”,风靡天下。紫砂陶则是陶器中的精品。

紫砂陶生产始于北宋,采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制成,透气性好,吸收性强。其中紫砂茶具最富特色。它造型古朴,质地细腻,色泽浑厚,雕缕精细,融工艺、诗画、印章、图画为一体,极富民族特色和风味。紫砂壶使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越加光润古雅。用紫砂茶具沏茶,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自20世纪以来,宜兴生产的精品紫砂茶具参加各种国际博览会和艺术展览会等近百次,多次荣获奖状和金质奖章,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

为弘扬民族品牌,展示中华文化,塑造宜兴历史象征和文化标志,让宜兴丁蜀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坐标。1980年在丁蜀镇建起了“宜兴陶瓷陈列馆”。1991年宜兴陶瓷陈列馆扩建,扩建后更名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并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彭冲书题馆名。2013年又获批“中国紫砂博物馆”,成一馆双牌的陶瓷文化单位,也是宜兴历史上第一座“国字号”博物馆。

丁蜀的陶文化是中国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陶文化有一万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类陶器文明。

陶器的发明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有一万年的悠久历史。考古发现的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灿烂的古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陶技艺在我国南北方地区上万年连续未断,是中华文明万年未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陶瓷从最早的粗砂陶到印纹硬陶、原始瓷、青釉瓷、白釉瓷到宋开始的颜色釉瓷,明清时期的彩绘瓷和雕塑瓷依次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五个里程碑。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就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在宜兴原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等处发现陶瓷碎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

从宜兴现已发现的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就可以看出,远在7000年以前,宜兴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制陶技术,开始进行原始陶器的烧制。

到了商周时期,宜兴陶业便有了新的发展。遗址出土的陶类型比较丰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宜兴陶瓷的发展已经比较快了,烧制而成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也开始产生。这一时期宣兴陶的工艺与装饰均有相当大的提高,并且在遗器中发现了未经选练的初级紫砂泥罐。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成就霸业之后,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在宜兴鼎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隐居下来。两人或泛舟于湖海之上,或游走于市井之间,秀秀恩爱。

范蠡和西施夫唱妇随,在当地大兴陶业,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作和烧制工艺,成为世人尊称的陶祖。特别是闻名遐迩的西施壶,更是经典绝伦。西施壶壶身圆润,截盖,短嘴,到把,媚态可掬的西施壶更是紫砂壶器众多款式中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品茗把玩的佳品。

范蠡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崇福寺。人们为了更加直观的纪念范蠡,在崇福寺树了一尊范蠡的塑像纪念这位伟大的陶祖。

在宜兴,与范蠡、西施有关的景物随处可见。如,西施与范蠡居住过的“慕蠡洞”“西施洞”成为为陶祖圣境景区;西施泛舟水上的“西施荡”、“施荡桥”,西施行走过的“归美桥”等。

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南边的那条河流,也因当年范蠡和西施泛舟缘故,以范蠡名取为蠡河。历史上,蠡河畔的蜀山老街过半的住户都是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这条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宜兴制陶业的重要发展时期是秦汉时期,东汉的前期釉陶即已成功烧制,在丁蜀镇以及附近地区,汉窑址就发现了二十多处之多,且规模大、品种多。宜兴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残片几乎到处可见。

汉代南山群窑中的代表性陶瓷产品是釉陶器,也有烧灰陶和红陶。器形以壶、罐、瓮为主,其纹饰为方格纹、窗棂纹、蕉叶纹、水波纹等。大多数瓮罐类产品呈手工打片成型法,证明了当时烧制陶器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陶工的成型技术就已日趋熟练。

汉青瓷谷仓罐

三国时期的陶瓷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不会有色彩鲜艳的陶瓷出现。

唐仿越窑青瓷盘口壶

到了三国两晋时期,宜兴南山窑烧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器,器形丰满匀称,造型比较成熟。

五代以后,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青瓷生产中断,但是对南方青瓷的烧制则影响不大,五代到宋初时期宜兴的窑址仍然很多。

宋代时宜兴日用陶器兴起,形成以丁蜀和西渚五圣庙为中心的产区。主要烧制缸、钵、瓮、罐等器皿。北宋宣和年间,宫廷陈设贡器中已有仿宜均鹬蚌式洗的宋钧窑蟠桃核笔洗和仿宜均长颈瓶的宋汝窑粉青纸槌奉华瓶。

宋代宜兴的陶窑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以丁蜀镇为中心,一是以西渚五圣庙为中心。丁蜀镇为中心的宋代陶窑主要有象牙山南麓的龙窑群,青龙山的缸窑群,蜀山龙窑群,南山龙窑群,还有烧造早期紫砂的蠡墅羊角山龙窑。除羊角山龙窑外,其余的龙窑都是烧制中小型陶缸、陶钵、陶瓮等器皿。由于陶器品种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日趋完善,从日用的陶盆、陶罐、陶钵中又渐渐派生出新品种,那就是紫砂陶。紫砂陶在宋代的问世,为宜兴陶瓷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历来为壶界所珍。

明清时期,宜兴均釉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明代宜兴名窑“欧窑”所制宜均陶器形制端庄,釉彩绚丽夺目。“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苑”,这是人们对“欧窑”釉色的赞誉。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两个博物院中珍藏的“宜均天蓝釉鸠首壶”“宜兴天蓝釉莲花洗”等数十件明代文物,都折射出宜兴均釉的艺术成就。

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朱昌,读书于大潮山福源禅寺。吴颐山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倡用“茗壶”泡茶。他在大潮山福源禅寺中设计制作了一种泡茶的紫砂壶,以“供”为壶,以“春”为茶。缘于此,他在茶壶上刻了“供春”二字。从此以后,冲泡散茶的紫砂壶就命名为供春壶。吴颐山的供春紫砂壶充满了浓浓的文人雅士的情趣,一经问世便不同凡响,加之吴颐山及其家族在当时社会上的非凡影响力,紫砂壶便成了上流社会书案茶几上的雅品,吴颐山成为紫砂壶的鼻祖。

到了明嘉靖、万历年间,宜兴丁蜀一带已经发展成为陶器生产集中地,出现了“宜兴窑”、“欧窑”和“蜀山窑”等四、五十座有龙窑,分别作为烧造日用陶器、均釉陶器和是陶器的三大名窑载誉于世,初步形成紫砂、均釉、堆花三类特种工艺陶鼎足而立的格局。

到了清代,丁蜀镇域内龙窑密布,成为繁华的窑场,70多座大小龙窑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附近,以及蜀山、汤渡、任墅、胡渎、潜洛、上袁等地。

清代丁蜀陶业的发展和商贸非常活跃,极为辉煌。嘉庆年间,丁蜀镇的欧窑(均陶)、蜀山窑(紫砂)和宜兴窑(日用陶),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宜兴的三大支柱产业。紫砂器的品种日益增多,主要有壶、杯、瓶、鼎、花盆及各种陈设品,当时紫砂铭刻和款署开始盛行,汇集了文字、绘画、篆刻诸艺术要素于一体,成为紫砂工艺的又一特色,使壶工努力于书画艺术的追求,导致名工名士创制了“允称双绝”的紫砂精品,许多珍品选入皇宫或被销往国外而传为名器。

随着近代中外经贸往来的增加以及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使宜兴紫砂业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那就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逐步转变为近代陶瓷商号或公司的批量生产,紫砂壶商号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无锡、上海乃至国外成立,陶器店也辐射到了东南亚各国及日本。大师们一边在宜兴开设作坊,一边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以及国外开设商行或公司。光绪二十八年,宜兴鼎山宕窑户鲍氏和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1903年,宜兴鼎蜀镇窑户张士清在杭州开设了“张万隆”陶器店;1905年,赵松亭创办“艺古斋”;1909年,潘宝仁创办“阳羡紫砂陶业公司”。进入民国之后,烧制紫砂的龙窑计已有10座,年产量100万件以上,部分精品分别被外国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在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和金质奖章。当时,制作均釉堆花陶器的窑户有80余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国。

1912年,传承祖艺一直在做紫砂陶器的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了“吴德盛陶器行”,吴德盛陶器行是当时宜兴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同年,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周文伯在宜兴蜀山兴办的“利用陶业公司”,宜兴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在大阪合资开设了陶器店;1914年,窑户华荫棠在宜兴丁山边开设“华万隆”陶器店。同年,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两人为参加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任宜兴陶器公司名誉经理;1915年,宜兴鼎蜀镇成立了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等行业会所;同年,窑户陈荣川,在无锡开办“陈隆福”陶器店;窑户鲍明亮,在上海独资开办“鲍信源祥”陶器店。窑户鲍增泽先后在镇江、南通、苏州三地独资开办了“鲍信盛”陶器店;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头等奖和二等奖;1916年,陈元明在宜兴东街开设了“陈鼎和陶器店”;宜兴利用公司在上海豫园设立“利永陶器店“;1917年,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达100多万件。1923年,窑户高汝舟、鲍驹昂、高芝盘和沈秀林,四人合资,在杭州开办“源隆顺”陶器店;1925年,窑户邹永常,在上海经营铁画轩陶器店。吴德盛陶器行也在上海开设了“吴德盛”分号;1926年,利永公司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国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