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海安县 > 正文

海安中学|史迹灿灿学府巍巍

日期:2023/2/15 1:56:56 浏览: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1939年秋由著名爱国人士、原江苏省省长韩紫石先生创办,始名“海安私立紫石中学”;1939年,更名为“紫石中学”;1941年春,海安沦陷,学校被迫停办;1942年3月恢复办学;1943年春节期间,创办了紫石中学堤东分校;1956年,更名为“海安县中学”;1997年8月,更名为“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1999年4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被江苏省教委正式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迄今,海安人心中的海中历经了八十四年的风雨与辉煌,走过了风华满径的岁月。八十四年风雨无阻,八十四年硕果累累,八十四年岁月变迁,以历经沧桑后丰姿绰约的美荣光悦世。她,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在奋进中薪火相传,革故鼎新,腾飞越凡。海安中学那些历史印记见证了蛹化成蝶的喜悦,点燃了海中人凤凰涅槃的激情,奋进不辍,芳华赓续!

紫石老校门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在兴建现在的新校门时,在西侧再现了一座旧式老校门。很显然,老校门校牌上的“海安私立紫石中学”字体一如1939年秋韩紫石先生创办“海安私立紫石中学”的始名老校牌。门柱并不高大,灰砖白缝,素雅清秀。花岗岩地砖铺成的甬道,虽不宽阔平坦,却还原了海安的历史风貌,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座校门,不仅是一个围合空间的出入口,同时也反映了这所学校肇始的校园文化底色。

如果你跨进海安中学新大门,仰首回望上方,便会为字体厚重的校训“敦品励学、自强不息”八个大字所震撼。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先生的故居毗邻海安中学,他当年悉心创办的紫石初中门庭旧貌依然,与新校门交相辉映。当师生们把新老校门的形象联系起来,体悟一下,就不难理解新旧校门在体量与形式上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统一、传承与发展。当然,这种历史的传承正彰显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风采。

广福教寺大雄宝殿

海安城里有三座鼎名大庙。城隍庙居城中,东寺(广福教寺)、西寺(祗树禅林)各立县城东西两端。两寺东西平行眺望,却逊于城隍庙居其北线。此谓主次有别,三庙拱立,城池便固若金汤佑福众生了。世事变迁,城隍庙与西寺先后“圆寂”了,唯东寺主体——大雄宝殿尚存。

据史料记载,广福教寺为鄂国公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将军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所建,距今1370多年了。宋代景定年间(1260—1264年)扩建殿宇,清代康熙年间,由里人浙江提督学府陆舜重修,与西街的祗树禅林(西寺)同为泰州东乡闻名的丛林古刹。民国35年(1946年),广福教寺难避战乱灾荒,部分庙房被拆,大雄宝殿却幸存。之后,庙内神像渐被扫地出门。唐贞观以来,乡人关于广福教寺的故事与传说颇多,悲喜杂陈,版本各异。

建国以后,大殿子雄踞海中几十年。因其形制雄伟,在县城里颇具历史象征意义和观赏价值。大雄宝殿在海中也没闲着,先后用作乒乓房、教师办公的大厅,最多时间用作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海安县人民政府从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目的出发,将大雄宝殿审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以告世人。1992年海安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广福禅寺规划新址,将大雄宝殿原拆原貌建于县城东北郊的明道村。寺院南向面朝新通扬河生态区,西南向便是凤山韩国钧先生的墓区,寺院东侧贯穿着南北正子午走向的凤山大道,寺院正北为江淮文化园。这里,晨钟暮鼓,环境幽雅,不失为风水宝地。而今,住持僧侣蔚然,凡俗之人上香颂经不绝,广福教寺佛音续延。受佛教法念恩准,广福教寺称谓荣升禅寺,盛世已然。

如今,可喜的是绵延千年的“广福教寺”大雄宝殿在海中又全新崛起!大殿子规模结构悉依旧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海中退休的著名语文教研组长孙贻典先生撰文对原址再建的大雄宝殿做了描述——

内中央巍然矗立着孔子塑像,正门上方横匾上镌刻着“万世师表”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旁的对联倡导着“智仁礼义”,深刻隽永,韵味无穷。孙先生称,大殿子外屋顶的设计也是匠心独运——中间是一个金色的宝葫芦。东西两端是两条对称的大鱼(“龙”头“鱼”身)。如此创意造型,发人深思,引人遐想。俗话说“鲤鱼跳龙门”,一旦跳进龙门,“鱼”化“龙”,即喻“望子成龙”,能腾云吐雾,叱咤风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殿顶屋面的四周全部安装“LED”景观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造型轮廓,耀人眼目,与校门顶端北侧“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校训交相辉映,光彩照人,催人奋进。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座耗资百余万重建的大雄宝殿是81届校友捐建的;新校门及殿内的孔子像是中洋集团捐资建塑的;殿中贵重木器系吉氏校友捐赠,殿旁银杏等花草树木也由历届校友捐植。

宋井与水塔

宋井:位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内,为南通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井。学校在此基础上建有宋井园,将宋井文化与现代校园完美结合。

宋井2002年8月被发现,为原广福寺内水井。该井距地表约一米,缺失井圈。井深7.8米,井口呈椭圆形,直径0.8米。井底铺杉木,井壁用弧形砖砌成,砖长28厘米,宽11厘米,厚3厘米。井内出土了一些宋元时期的陶瓷残片。此井初定为海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储有杰老校长亲自撰写《宋井碑记》:“湜湜宋井之水,沃灌芬芳桃李”。

水塔:如今矗立在学校中心大道东侧新建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右前方。塔身被青青藤蔓所包围,显示出焕发青春的姿容。这座水塔仅六十多年历史,算不上古迹,为何要保留至今,跻身高大上的现代化校园建筑之中呢?因为它见证了海中早期的办学条件的升级。那时,东小河的水已经不能食用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健康条件,就从改水开始。早期,海中只有水井,没有水塔。学生增多,供水增量,水井渗水缓慢,一次性供水量有限,必须在水塔中储存起来,通过水塔、水管、水压,随时满足供水需求。这“小儿科”的事在当时可不简单,不是谁都能拿得出建水塔供“自来水”的举措的。

海安建自来水厂是后来的事了,水井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学校让它体面地留了下来。让一眼水井,一座水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生命之源的点上,意味深长:软性的水,似柔情爱心,却显示一个硬性的道理——学校所做的一切必须为师生着想。

将军楼

▲1950年,县委书记戴盟(后排左四),县长邢白(后排右一),县委宣传部长景文光(后排右五)和劳动模范高万龙(后排左二)、渡江英雄王凤英(前排右一)等合影于“小洋楼”前

海安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84年的办学历史中有着众多光辉的红色历史时刻,更有辈出的革命先贤人物。海中依托曾经的“西小楼”——“将军楼”的复建,打造特色红色课程基地,旨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海中“西小楼”何以又称作“将军楼”?海安籍著名戏剧作家、地方史研究专家张贵驰撰写的《将军楼展陈大纲》中有几段精要陈述回答了这个问题——

1930年代,曾两主江苏政事的韩国钧退隐林泉,在韩公馆憩园新建小楼,作休闲或雅集之用,谓之俱乐部。小楼由韩国钧之子韩宝琨海外学成归来后设计督造,欧式建筑风格,青砖勾缝,红瓦覆顶,在古镇中独具特色。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抗日,黄桥决战胜利之后,移师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于广福教寺。副指挥粟裕将军住于此楼,与陈毅将军共同指挥作战,筹划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参与组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发展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立下彪炳功勋。后人乃称此楼为将军楼,以资纪念。

1940年,粟裕将军在“将军楼”中完成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拟写了黄桥战役经验总结并电告中央;二是对新四军部队进行重新布局;三是对苏中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安排。另一方面,1940年10月,新四军移师江北进驻海安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就设在海安中学校内的东寺大殿内。

真可谓绿水长流,红楼新生,松风竹韵,以启后来。

来源: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