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遵义县 > 正文

古为今鉴弘扬传承|我家乡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26遵义

日期:2023/3/13 13:58:10 浏览: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遵义市,公元前8至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便有了遵义的辖区。“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在唐贞观年间,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作者聂阳

真正令遵义出名的,却是在我们党的革命历程中不得不提的一次重要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内,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

1943年,张闻天在整风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一个重要亲历者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如实评价。

古为今鉴,重读红色革命历史,细细思量,在我们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中,无处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伟力。遵义会议的精神不仅是遵义的精神,也是贵州的精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周易》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来没有借住过外力,更不是祈求神明而来的结果,而是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卓绝、不怕牺牲换来的成果。遵义会议、“八七”会议、古田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中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不断修正救国之策,调整治国之道,最终建立了一番新的天地,让中国人民过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

《荀子·哀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个道理在百年建党历史中贯彻始终,遵义会议召开在长征期间,它也可以说是长征的转折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路上红军保护百姓、相信百姓、团结百姓、依靠百姓,军民的心牢牢联系在一起。毛主席亲切地称呼贵州当地的百姓们为“老乡”,他的故事一直流传在贵州的山山水水之间,一直铭记在贵州百姓的心里。

《中说·礼乐》中记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正因为我们党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和中国人民以心相交,因此,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改初心向着党旗指引的方向前进。

风雨百年,历久弥新。红色文化中处处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我们的党尊重历史、吸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终于在百折不挠中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一条阳光大道,也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始终相信,在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指引下,中国会越来越好。

END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