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格尔木市 > 正文

我“无人问津”的家乡青海|返乡手记

日期:2023/4/14 12:26:14 浏览:

1934年,溥仪在长春“称帝”,西北军阀马步芳开始兼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同年,张老汉出生在青海的一个山坳里。

小时候,他和父亲靠给当地藏族牧人做皮靴、种蚕豆为生,种的那块地还是马步芳统治下开垦的。

15岁的时候,青海解放,马步芳落荒而逃。一批解放军来到这个山坳,宣传解放思想的同时来采集木材。张老汉说,直到今天自家老房子的梁顶木头还是当时解放军给的。

二十多岁的时候,公社化运动开始,张老汉因为做事干练,先后担任过防疫员、民兵连长和生产队队长等职务,当地人都很信服张老汉。

60年代,年过三旬的张老汉顺利入党,成为极少数佼佼者,因为表现好,后面还获得了一次去北京学习的机会,他骑马三天到省会西宁,坐了两天一晚火车到北京,去过天安门,上了一次景山公园。那是张老汉人生的高光时刻。

今年张老汉88了,一个普通的青海农民,一个党龄50年的老党员,也是我的曾祖父。

这个山坳,也是我的家乡,如今成了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夏天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对了,现在去西宁只需要两小时车程,骑马三天变成了难以相信的传说。

小时候零零碎碎听过关于曾祖父的一些故事,今年过年回家,带着观察家乡的命题,我终于耐心地和曾祖父聊了一下午,他近百年的人生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一份关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山坳,关于青海,也关于中国的历史。

当然,这不是一篇讲我曾祖父故事的文章,以此引入,是想聊聊我的家乡青海,一个“无人问津”的西北大省。

被忽视的青海

从小,老师讲青海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我们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的源头……

那时候对家乡非常骄傲,毕竟有那么多世界、中国之最。

等我上了大学,第一次出远门来到南方,我同学们问我家乡,我说青海的时候,他们大部分都是先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接着恍然大悟一般地说“噢,就是青岛那边吧”。

我只能一遍一遍介绍:不是的,青海在西北,邻着西藏新疆。

这么多年,作为一个青海人,经常被开出西北籍,我已经习惯了。

随着知识见识的增长,我也逐渐明白——就青海而言,无人问津是正常的。因为在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诞生了太多传奇省市,他们浩浩荡荡地发展着,聚光灯都打在了它们身上。

相比之下青海也在发展,但除了在地理课本中刷一下存在感之外,确实没什么能拿得出手。

决定一个地区知名度的有哪些因素?可以是历史、经济、名人、新闻、方言、网红甚至地域黑。

可拿出其中任何一个,青海似乎都不足为道。一个成立于1928年的年轻省份,没有厚重的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被捏合的省份,里面是西藏、蒙古,甚至甘肃的历史,没有文化传承相关的标签。

新闻上,除了2010年玉树地震引起了一波关注,此后十多年青海基本上跟热点不沾边。

而人是一切发展的根本。7普数据中,青海省总人口不足600万,全国倒数第二,省会西宁更是只有两百多万人。

面积7倍于江苏的大省,总人口只有上海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地广人稀是真的,每8.3平方公里才有1个人。

人少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发展不上去,间接影响就是我写这篇文章时,网上能搜集到的资料寥寥无几,没有媒体讨论青海的发展,因为也没有人关心。

我长大的地方

青海在外界看来进步缓慢,不够突出,不深入了解甚至可以用“没人、没钱、没历史”一言概之。

但中国的发展大潮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忽视,更何况是一个西部大省。而就我个人在青海的二十多年的生长经历而言,我见证到的青海的变化是巨大的。

回到开头那个山坳,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

(图为去年6月拍摄)

李伟是一个这个山坳里一个普通的农民,二十年多前,他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因为不想种地他就去了隔壁甘肃的一个小镇挖煤,挣的钱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回来后人人羡慕。

20岁的时候,他借别人家拖拉机当婚车娶了当地一位女孩为妻,亲是父母定的,结婚之前双方只见过一次面。

后面他跟着工程队铺过路,打过隧道。

慢慢的,路也修到了自家门口。

因为路通了,家乡风景又秀丽,逐渐开始有外面的人来旅游。他发现来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为景点分散,那时候又没有导航,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是个麻烦。于是他一下决心,贷款买了一辆3万的夏利,做起了本地导游兼出租车司机的工作。

客单价不高,但一笔一笔收入对比下来还是要比在外打工赚得多。和李伟一样,景区的很多人也看到了机会,纷纷做起了农家院,赚到了一些钱。

不过大多数人们的主要收入还是靠种植农作物。

2010年前后,因为这个山坳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周边很多地方开始做绿化来防沙治尘,而恰好这一代适合种植松树、柏树等耐寒耐旱的树苗,而且树苗的收益数倍于农作物。

(田地里种植的多数是各类树苗)

于是全民开始种树苗,李伟也不例外,做导游之余全家老小一块儿种树苗,可观的收益下家家户户开始盖新房,一座座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取代了原来的土坯房。

种了一两年后,李伟看出了树苗买卖的一些门道,做起了中间商——帮采购方看谁家树苗好,雇本地人挖好树苗按时按量供应给采购方,而自己从中赚一部分佣金。

导游、种植户、中间商,三条腿走路的他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不仅换了车,也成了本村最早在县城买房的人。

李伟是我发小的父亲,也是村里大部分人20多年发家致富的样本。

到今天,村里基本家家买了汽车,一半人在县城买了房,加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一样。

比如快手成为了除微信外的第二大社交场地;拼多多靠着砍一刀成为大家主要的购物软件;镇子上的KTV多了起来,人们有事没事聚到一块儿去饭店KTV嗨一嗨……

种种都在彰显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上去了,开始追求健康和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按理说大家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但也有一些插曲。

比如一些传销组织看到了人们有钱了,追求健康了,就开始打着某种湖南黑茶的能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旗号,到处宣传、拉人头。

一套包装精致的黑茶价值2万,如果这个买茶的人能再拉5个人,据说他就可以得到6万左右的回报。

买了茶的人会形成一个组织,在微信群里,他们轮流发着用蹩脚普通话录制的感恩演讲视频;他们会定期聚会,在激昂的bGM下表彰销冠,发放“奖金”。

以健康和优厚的回报为诱饵,加上一些是熟人巧言令色的话术,不少有一点点积蓄的中老年人落入了圈套。以前是没钱,现在有钱了,但因为缺乏辨识力还是很难守住这点辛苦钱。

不过和20年前人们的生活相比较,现在的确可以说是天翻地覆了,和中国许许多多个村镇一样,青海的村镇也在飞速发展,从脱贫到小康到更好的生活。

一个40万人口的县城

当然,县城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

我所在的县城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土族自治县。

直到今天,肯德基麦当劳也没有开到这座县城,不过几年前开了一家德克士,还有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也青睐了这座西北小城。

前几年,这里也建起了滑雪场,县城周边的游玩项目一个个开发起来,餐饮从原来单一的面食也变得多元,火锅串串麻辣烫随处可见,不过多数是个体户或区域小型连锁。

虽是一座小城,但它也有个“大”品牌——天佑德青稞酒,这家企业成立22年,产品卖到了全国乃至国际,在青稞酒的细分市场做到了稳稳的第一。

(图片来源:西宁晚报)

在整个青海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人们心中,天佑德稳居一线白酒品牌,是送礼、日常饮用的首选。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稞曾是唯一可以正常成熟并大规模种植的作物。2011年这家酒企上市,从一个县级、区域级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企业,成为青藏高原的一张名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天佑德的创始人李银会并不是青海人,而是成长于山西农村,毕业于北大地质系,最后创业在青海高原。

说回县城,这家酒企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但最终还是和其他县城一样,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扛起了就业的大旗;个体工商户、私营单位以及周郊的农民作为另一种就业成分,构建了小城日常运作所必需的内容。

如今县城总人口40万,城镇居住人口9万人,但十年前这座小城只有5万人居住。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60%,而这座县城目前只有22%,城镇化空间还很大。不过数据也不能反应所有的事实,原本县城的人正在不断向省会西宁迁移,农村的年轻人们也更偏向于直接在西宁买房。

一代一代的选择中,青海的发展同样符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的往三四线城市迁移,三四线城市的向一二线城市迁移,一二线的积累财富向更发达的地区迁移。

发展中的青海?

我所在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青海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们的生活都在肉眼可见的变好。但对比全国来说,青海的发展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处于困境。

如图,别看青海面积这么大,主要是山地,西高东低,气候干燥,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这里绝对不能说是一个宜居的环境。

而青海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以青海湖为坐标中心的海东地区和西宁市(我就是海东地区的),这部分人口占青海总人口6成以上;人口较少的海南、海北、海西、果洛、玉树等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州。

既然地图摆在这儿了,也需要说明一些贴错的标签:可可西里不在西藏,柴达木盆地不在新疆……以及一个冷知识:格尔木市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

除了环境不宜居,青海也没有什么知名产业,去年GDp仅三千多亿元,全国垫底。

这里不能怪青海,人少是关键因素,因为海拔高,加上深处内陆,无法发展配套产业和口岸经济;其次人口中还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多民族多宗教,分布又极为分散,这些对政府来说都是治理压力。

那青海就没有优势了吗?

当然是有的,广袤的面积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青海已探明的矿产多达135种,矿场1500余处,其中有55种储量位列全国前十,11种位列全国第一。

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尤其丰富。这里真正印证了什么叫沧海桑田,在4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特提斯海),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现今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青海南山封闭环抱的巨大盆地,也赋予了青海丰富的矿产种类。

虽然有资源,也有一定的工矿业基础,但因为无法与人口大省竞争红利,就无法形成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从而也就很难成为投资热点或带动全省经济。

加上近年来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生态脆弱的青海省环保任务艰巨。从三北防护林、到保护三江源、再到固沙、退耕还草,这些能够从源头改善其他省份环境压力的工程都需要青海逐一执行。

本就自身都发展艰难,还要为下游省份排忧解难,环保压力进一步限制了矿业发展。

但从大局来看,源头的环境稳定是下游发展的保障,值得长期投入。

老路走不通了,目前青海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工业、生物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并希望拓展环保行业、信息产业等新业态。2018年青海西宁还举办了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并计划打造千亿元锂电产业基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美丽家乡,感谢有爱的你们美丽家乡,感谢有爱的你们04-14

    来源时间为:2023-03-22美丽家乡,感谢有爱的你们美丽家乡,感谢有爱的你们2023年03月22日00:00新浪网作者人民资讯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0……

  • 早安固原|2022年11月6日星期日04-14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心存喜乐,认真活在当下便是最好。早安!本地新闻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1月5日,市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

  • 品宁夏风味听传承故事道岁月家常《一桌年夜饭04-14

    来源时间为:2023-01-23本次新春特别节目我们将跟随“年夜饭发起人”黄奕、“寻味团助力官”主持人马丽、黄新淳和白小白一同前往“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县进行深度……

  • 乌鲁木齐大型商超陆续恢复营业04-14

    2日,在天山区青年路好家乡超市,超市工作人员正在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杀。(记者蒋晓摄)2日,在友好时尚购物城,市民正在选购商品。(记者牟敏摄)9月2日,在天山区青年……

  • 培训牧民摄影师记录青海天峻美好山水培训牧民摄影师记录青海天峻美好山水04-14

    来源时间为:2021-06-30中国西藏网讯6月16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举行首届织合玛生态摄影小镇牧民摄影师培训开班式。来自天峻县政府、青海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