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茂名市 > 正文

​茂名“95后”新农人:生产托管让千万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日期:2023/4/15 8:01:19 浏览: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23岁的李益已经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合伙人店长,张两广正在一家互联网营销公司实习,沈笑芬则想着在广州“找个公司,好好工作”。

同是1996年出生的他们,2019年下半年不约而同回到各自老家当起了新农人,为家乡村民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如今,李益成了高州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两广当选广东首届十大农业生产最美托管员,沈笑芬则在广东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广州赛区斩获亚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事业,又让这些年轻人愈发觉得“大有可为”。他们为什么放弃城市的优渥收入回到农村?他们经历了哪些迷茫与困惑?他们又如何不断突破自己、让千万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不约而同的选择

一年好景看春耕。3月1日早上8点,身材娇小的沈笑芬熟练地驾驶着一辆五吨重的拖拉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耙田。两小时后,父亲沈灿星用皮卡车拉来三桶柴油,给这个大家伙加油。这也是沈笑芬一上午难得的闲暇时间。

12点半,眼前的三十亩地被完整耕了一遍。沈灿星看着女儿感慨:“我小时候父亲用牛耕地,一小时才能耕一两分地;后来我用手扶拖拉机,一小时能耕一亩地;现在这台大型拖拉机,一小时能耕七八亩。”

沈灿星是个擅长驾驶各种农机的“土专家”,多年来一直为乡亲们提供农机服务。2019年毕业前的一天,沈笑芬回到家突然发现,父亲的白头发多了不少。“那时才发现爸爸真的老了。”沈笑芬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回老家来帮他。”

从此,增城石滩镇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个靓丽的身影。在父亲的帮助下,沈笑芬上手很快,无论是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她都游刃有余。“我还是很有天赋的!”沈笑芬调侃到。

四年过去,“沈家农机队”变成了广州市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家五姐弟陆续全都回到家乡,一同做起了“新农人”。他们还主导联动周边村镇的多家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目前,联合社服务的种植面积超过了10万亩次。

“沈家农机队”的快速发展,乘上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广的东风。2017年8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推服务方式。

沈笑芬等人选择返乡的2019年下半年,广东也已开始酝酿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2020年开始,广东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以服务补贴为载体培育托管服务市场。

近年来,广东农业服务业增加值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4.3%上升为2022年上半年的5.2%,无论是增速还是在农业总产值的占比都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增长。

张两广大学读的农产品营销专业,上学时就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托管试点有所了解。大学毕业后,村支书希望他回乡报考大学生村官。

“村里的合作社支持我读大学,我肯定要回去。”那时,他已经在实习的互联网营销公司做到了经理岗位,月薪两万。一个月后,张两广回到了茂名市电白区谭儒村,“现在农村更需要我,农业生产托管大有可为!”

李益则是一开始就想着要回家乡工作的。他的家乡高州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父亲李子文是高州市子文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果高手。

大学毕业后,李益进入了永辉超市,不到两年就当上了合伙人店长,在这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农产品供应链经验。返乡后,他发起成立了高州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不懂技术、不想管地的农户也能获得丰产丰收。

迷茫与困境

万事开头难,尽管内心有所准备,但回到农村第一年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沈笑芬的想象。很多人一开始不理解农业生产托管的意义和价值,宁愿撂荒也不愿意接受托管服务。“比如一个农户有5亩地要整耕,直接派人去做效率很低利润很少,但如果农户发动同村人一共50亩地一起,把小田整合成大田,生产效率就上来了。”张两广说,但是一条自然村一般有同族亲戚关系,外人往往很难去整合土地。

李益原本以为有父亲打下的基础,返乡后的工作会从容一些,每天可以睡得安逸一些。然而面对紧迫的工作进度,他经常晚晚失眠,在朋友圈感叹“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托管服务实际上要赚取农户的服务费,才能生存。最开始,果农并不乐意将果园生产管理权托管出去。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李益根据果园管理状况,承诺每年给农户600—900元/亩的保底收益;水稻田则承诺每年给农户550—600元/亩的保底收益。扣除合作社的服务费和农户的保底收益后,剩余的收益则五五分成。保底性收益,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一开始只是抱着帮助父亲的想法。”后来沈笑芬发现,日益空心化的乡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想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帮助更多农民。”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在一次维修拖拉机换耙刀时,沈笑芬手掌不慎被割开一道口子,缝了18针,留下一条清晰可见的伤口。

由于常年在室外干活,以前家里最白的沈笑芬如今成了“黑妹”。“第一年是最难熬的。”她一开始操作的耕田机空调是坏的,夏天驾驶室的温度经常三四十度,一上去就冒出豆大的汗珠,“好几次都中暑了,休息一会儿就继续干!”

父亲沈灿星得知后心疼不已。但沈笑芬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正是凭借着着一股韧劲,返乡一年多后,她获得了广东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广州赛区)第2名,“满满的成就感,最艰难的时候过去了。”

张两广刚返乡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第一个月到手工资才1400元,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张两广说,尽管一开始收入“少得可怜”,但他一直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村里有一位老人家里劳动力不足,当时还是贫困户,张两广知道后用机器去帮他收割水稻,对方慢慢看到了农业生产托管的价值,“不用下地也能种粮”。

后来张两广每次经过老人家门口,老人都会拿着家里的番薯或芋头给他。“这些发自内心的感谢,让我觉得这份工作更有意义了。”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