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册亨县 > 正文

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激活“红色密码”扮靓美丽乡村

日期:2023/5/1 20:54:19 浏览:

文/图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邓忠胜

“有军队来了!”1935年4月16日这一天,一群“外来的人”闯入,让蒋家坝夏应河家从往日的吵闹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中午刚过,山上一群带着武器的人穿过茂密的树林,从一条仅够一个人走的小路正往夏应河家方向赶。

听到有人喊话,夏应河停下了手中的活,揩了揩额头的汗水,喘了一大口气,透过铁桩向树林望去,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从林中冒出来,这时夏应河终于相信:“果然有军队来了!”

蒋家坝并无人姓蒋,当年就住着两户人家,一是吴家,二是夏应河家。夏应河家是出了名的铁匠,一提起夏铁匠的名号,邻里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军队来这天,邻里乡亲和往常一样到他家打铁。

队伍在夏应河和前来打铁的邻里眼中越来越长,树林一端一直不停地冒出人来,走在第一位的那个人眼看就要到达夏应河家门口。

不一会儿,第一个人突然停下脚步,向夏应河家开着的大门往里看了看,嘴里不停喊问着:“老乡在不在家?”

就在自家隔壁铁桩打铁的夏应河一时不知所措,想着妻子和儿子夏国斌还在家中,夏应河心想,要是遇上一帮歹人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时值四月,家家粮仓都断了粮,邻里乡亲们个个面黄肌瘦。

这支队伍进到夏应河家休整,邻里来打铁或是在周边地里耕作的乡亲们不知道这支部队到底是什么人,可谁也不敢问,甚至有的老百姓早已远远的躲了起来。

夏应河扔下手中的铁锤,硬着头皮走向家里,刚到门口时看到自家院子坝里坐满了人,大家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夏应河的妻子带着儿子在一旁和一名军人交谈着。

内心深处忐忑却强装镇定的夏应河想一问究竟,这时,一名军人上前握住他的手,然后说:“老乡,我们是红军,我们是从洛凡上来,可能要打扰到你们在这里休整一下,我们要杀一头军骡与乡亲们一同进餐,饭后便北上抗日去了,你帮我去通知一下乡亲们。”

不久后,前来打铁的、附近做农活的,一传十、十传百,蒋家坝周边的人们都纷纷赶来。煮饭的、挑水的、洗菜的,大家都七手八脚地动了起来。

蒋家坝夏铁匠家位于半山腰间

对于贵州人来说,吃饭总少不了辣椒,是不可或缺的一剂调味品。夏应河提出来他家的镭钵,乡亲们和红军战士们一起舂辣椒,吃饭的人太多,辣椒面舂了一钵又一钵。

“哐”一声,镭钵舂出了一个窟窿,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后不约而同哄堂大笑了起来……

11岁时,夏先德第一次听他的父亲夏国斌讲述红军在他家吃饭的故事,那一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一年,去世时,夏国斌对夏先德说:“儿啊,你们要把这院墙保护好,哪里垮就补哪里,红军是好人,是救苦救难的,红军说,等成立了新中国,他们还会来看我们的。”

这支部队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了,仅仅待了一个下午,他们没有与蒋家坝的乡亲们发生太多的故事,但乡亲们和红军相处得很好。在村民眼中,这支队伍非常好相处,一点都不像传闻中的其他军队一样嚣张跋扈。

虽然红军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但乡亲们却一直牵挂着他们,在乡亲们的心里,红军一定还会再回来。

夏先德依照当年他父亲所说,家中院墙哪里跨补哪里,因此夏家的院墙,至今仍保存完好。虽然他家早已重建住房,但院墙曾未动过,老屋基也未动过,现住的房子,也都是在院墙之内的一隅修建起来的。

夏应河家保留着当年的围墙

当时舂辣椒的镭钵,夏家一直视如珍宝,夏先德说这不仅是他们家的百年镭钵,更是红军和老百姓心和心聚在一起的见证物。

“这院墙和镭钵,就是一个念想,红军舍得杀军骡给老百姓吃,你想,当时的军骡,得值多少钱呀,一头骡能顶多少个人,所以,我们必须把这院墙(家园)保护起来,把红军用过的东西保存起来。”夏先德说。

红军和村民一起用过的镭钵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谁还想得到如今那么美丽的一个村寨当时是多么贫瘠,当时还有红军经过,还杀军骡济民,与村民相处得十分融洽。

“那一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吃饭的红军没有再回来,但可以感受到党对我们的关心。”大寨村在夏先德的眼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爬过的山里修通了宽阔的水泥路,家家从茅草房变成瓦房到现在的漂亮楼房,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夏先德看来,党和红军没有遗忘曾经的一切。

改革开放以来,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的几十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400余户2000余人。步入大寨,乡村美景入画来。真是村中有景,景在村中。

册亨大寨绿树成荫黔西南报图库

“家乡变美了,逢年过节游人如织,我们在家乡旅游又不花一分钱,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家乡的关心和厚受,一辈子都忘不了党的恩情啊!”村民们畅谈家乡的美,笑声不断。

2014年,作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韦坤秋,决定带领村民改善大寨环境。实施房屋立面改造;做好“三改”工程;集中供气、集中污水处理;加快实施“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组组通”、串户路、太阳能路灯安装、安全饮水工程等。

大寨村布依转场舞

2016年,韦坤秋利用村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加大村容寨貌建设,着力打造大寨村民族旅游区,积极向上级领导和相关扶贫部门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对大寨村实施一期、二期人工湿地、集中供气、光伏发电、休闲文化广场、景观道、凉亭、秧弄织布坊、停车场、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公厕及排洪渠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20余项。

大寨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脱贫不脱贫,看支书行不行”。是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个村的脱贫致富,村支书这一“主心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家乡变美了,贫困群众的腰包如何鼓起来,这是韦坤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018年,在脱贫攻坚“风春行动”中,韦坤秋带领贫困群众狠抓产业扶贫工作,全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花椒、辣椒、蔬菜、玫瑰花、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

“看,这是我们的490亩蔬菜、优质稻大寨坝区,平均亩产值8500元以上,坝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30%。”今年是黄喻在大寨村驻村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的他对大寨村的发展也大有感触,对于大寨村接下来的发展,他大有信心。

近年来,大寨村通过“村两委+公司+能人+农户”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现全村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被评定为国家3A旅游景区,同时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

站在大寨村村口,放眼望去,昔日的毛石草棚房变成了古雅青石琉璃瓦房,稀泥土路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柏油路,萧条山村变成了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景区。

美丽大寨一角

“驻村那么多年,这里也渐渐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黄喻说,大寨村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彩绚丽,大寨布依文化正逐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2010年,布依族转场舞与高台舞狮、棍术同时获得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类银奖,并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2012年,布依族转场舞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2013年,大寨村被评为贵州50个最具魅力村寨之一、黔西南州30个最具魅力村寨之一;

2014年,布依族转场舞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

2017年,大寨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这个三面被山环抱的小村寨,明朝末年即有居民迁入,现在居住着布依、汉、苗等民族,其中布依族占76%,这里是布依人的梦里故乡。

如今大寨村生态林绿叶成荫,房屋坐落有序,犹如一卷卷美丽动人的画卷。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田慈航周祥霞姚廷婷

本期二审:魏浩然

编务终审:郭连军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