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邵武市 > 正文

邵武:传承中创新非遗艺术在校园中获得新生

日期:2023/8/7 17:00:15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5-26

东南网5月25日报道(本网记者陈艳通讯员林国业)在南平邵武,有一种传统音乐名曰邵武长门(音tang),长门的“门”字,其真正字形是门字中间加一竖,这是邵武艺人的自创字,其音tang也是邵武当地的方言发音,至于为何用这样一个字典里没有的字来命名曲牌,当地老艺人说这是世代相传,已难溯源。

长门(音tang)的正确字形

长门(tang)是旧时邵武当地婚丧喜庆和其他礼俗活动常见的吹打乐。2005年,邵武长门(tang)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随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这一非遗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忘却。而如今,在邵武的校园之中,孩子们的学习与表演,让这门非遗文化再次焕发出光彩。

世事变迁传统艺术遭冷落

“80年代,长门(tang)在我们当地农村非常受欢迎。”传承人谢克荣回忆起自己与长门(tang)的结缘恍若昨日。“当时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组织了5个人,向村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艺人拜师。转眼已经三十余年了,我也成了邵武长门的传承人。”据他介绍,长门一般是由四人演奏。学成之后,几人在农闲之余受邀在周边村镇的红白喜事上表演,由于长门表演在当地红白喜事上约定俗成的不可或缺性,大伙也因此收到了较为可观的报酬。时间久了,谢克荣更是对这门谋生手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邵武市邵武当地老艺人表演长门(音tang)邵武市文化馆供图

“这个东西现在知道的人都很少了。”谢克荣感慨,此前为了这门老祖宗的手艺能够得到传承他曾经收过一个徒弟,可是在当下,长门表演因为不再受到欢迎,也就不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徒弟迫于生活压力,没能坚持学下去。

“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希望能够保住,如果有年纪轻的想学,我也很乐意把乐谱交给他们去学。”老艺人饱含深情地说。

老艺新生非遗文化放光彩

“我们以我们实验小学为实践基地,通过南平、邵武当地的文化部门提供传统文化素材,再请专门的音乐制作人把这些素材整合成完整的作品,再让我们的孩子去演奏出来。”邵武市实验小学樵川民族管弦乐团指挥老师朱明明说。

邵武市邵武市实验小学樵川民族管弦乐团在福建省2023年第六届中小学乐团汇报演出上表演《长门(tang)小调》朱明明供图

在此前开展的福建省2023年第六届中小学乐团汇报演出上,由樵川民族管弦乐团表演的《长门(tang)小调》获得观众们的赞赏,身着华服的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民族乐器生动地再现了邵武人民古时节日的生活场景。

“像长门(tang)这样的非遗文化,老一辈的老艺人慢慢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然后中青年的话,一般来说不会再有时间去做这些事,那如何传承下去呢?”朱明明告诉记者,学校一直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在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提出来由乐团的孩子们去学习表演家乡的非遗文化,大家一拍即合。

由文化馆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乐团进行实践。根据乐团演奏能力还有这些乐器的配合,然后进行调配。同时还邀请邵武当地的民俗家一同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的创新。谢克荣也对此表示了肯定,“《长门(tang)小调》在乐器方面上作了调整,表演场面更大,更适合在舞台上展示。”

邵武市樵川民族管弦乐团的学生们正在练习《长门(音tang)小调》朱明明供图

朱明明表示樵川民族管弦乐团受到各级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关注,接下来,学校将继续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更好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乐团的孩子长大毕业了,我们还需要继续培养,让文化传承形成人才梯队。”

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素有“铁城”之称,拥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邵武傩舞、三角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近年来,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积极打造邵武非遗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各类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文化相关学者走进校园,将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编入课程和作为学生兴趣活动的内容,也让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受到大众的关注。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