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刚察县 > 正文

又见刚察|高原上的“聊城经验”:教育援建要“软硬皆修”

日期:2022/9/26 19:55:09 浏览:

自援建刚察教育工作开展以来,聊城陆续向刚察派出教育领导干部、教育人才和支教教师,他们立足刚察教育实际,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开拓进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为刚察留下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他们为刚察教育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6月17日下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先后走进青海省刚察县寄宿制小学和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走进来自聊城的援青教师,一探究竟。

高原上的教育援建应该要“软硬兼修”,这是不少聊城援青教师的共识。因为,青海省刚察县作为西部偏远地区,无论是学校配套设施,还是师资队伍及教学理念,与东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教育援建,必须对症下药。

如何让孩子接触到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促进聊城、刚察两地的课堂教学交流,共享教育新理念、推动教学改革,聊城教育部门先后投资30余万元设施和设备,实现聊城、刚察“同上一节课、共研一节课”的教研新模式,在海北州率先实现全县全县中小学与山东结对学校“同步课堂”全覆盖。

“云上课堂”,对刚察县的孩子们来说,这可是新鲜事物。通俗来说,刚察的孩子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接受聊城老师的教育,两地老师可以出现在同一节课上。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如何呢?刚察县的老师最有发言权。

楚亮是刚察县寄宿制小学德育主任,已经有20多年教学经历。正是这样一位资历比较老的教师,通过“云上课堂”看到聊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后,认为自己需要学习的还真不少。“我觉得聊城的老师教学设计很完美,节奏很紧凑,而且很擅长鼓励学生。”楚亮说,“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多向山东老师学习。”

“我们学校的音乐和美术老师都不是专业的,由其他老师兼任,但通过空中课堂,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接受聊城专业的音乐和美术教学。”刚察县寄宿制小学校长马玉良也深有感触。他说,刚察县的老师无论是教学能力、功底和水平,和山东的老师都有不小的差距。“空中课堂正好为我们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对口援助以来,在配套设施等方面,聊城对刚察的支援可以说接连不断。聊城一中向刚察民族中学援助学生课桌凳经费20万元,书籍10万册。今年,山东援青将为刚察县建设6所中小学共同体意识课堂,共计90万元;为刚察民中改造教学和宿舍楼造,配套相关设施,总投资500万元;在刚察民中配1间训练室和测试室,总投资140万元,三项合计730万元。

从援青教育队伍上看,2016年秋季至今,聊城共有2名聊城市教育局干部到刚察县教育局担任副局长;有3名教育人才到刚察民中担任副校长。自2017年秋季开始,有四批教师共21人到刚察县中小学支教。

这支援青队伍可以说都是聊城的精英强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学校“精细化管理”,打造名师队伍等方面,大大提升了刚察县教育的“软”实力。

如,推动学科集体备课。借鉴聊城教师在集体备课方面的成熟经验,刚察民中出台了《集体备课简要规程(试行)》,明确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设定集体备课范式,树立全体教师的集体教研意识,在支教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校的集体教研已趋于成熟。

完善学校“精细化”管理。在聊城援青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刚察民中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优化班级管理体系,推进学生自我管理,成立有校领导班子成员及老师组成的“一日常规”检查小组,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风、校风日趋良好。

“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成长。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聊城援青教师在刚察民中成立援青志愿服务站和援青名师工作室,民中教师与服务站和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以听课、赛课、新课标研读、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全方位地向山东教师求经问道,不断提升刚察县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刚察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高原上的“聊城经验”。

责编:杨霄

审核:朱学勇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