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张家界市 > 正文

张家界教育:三十而立再出发

日期:2020/1/11 21:16:45 浏览:

本报记者余娅通讯员吴志锋

2018年,是张家界建市30周年,也是张家界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推进之年,回望过去,张家界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落实各项扶贫助学政策,帮助贫困学子全学段无障碍就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山里孩子在求知的路上获得快乐……

三十而立再出发,张家界教育摆脱了大班额的束缚,冲破了贫困的掣肘,大胆改革、轻装上阵,写出了教育发展的奋进之笔——

1

化解大班额,

还教育自由空间

张家界因旅游建市,雄奇的风光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张家界的城区面积、人口不断增加,涌入城区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多,教育的压力也因此增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年初,张家界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所,其中,大班额(每班56人及以上)学校95所,大班额班级数1254个,大班额超额人数10060人,超大班额(每班66人及以上)班数321个,超大班额人数3728人。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们已于今年秋季开学,提前化解了所有超大班额,大班额化解任务也在逐步推进之中。”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介绍,今年以来,张家界市通过科学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城镇学校建设、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全面统筹城乡师资队伍配置、努力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深化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等措施,持续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

10月22日记者采访时,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正在举行“迎校庆、诵经典”活动,这所建校已有80年历史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7年搬迁到了今天所在的位置——位于常张高速公路出口处、南临澧水河、西近张家界市城区的新校区,这座占地320余亩、投资5.6亿元的新学校软硬件设施一流,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

就在离新一中5公里之外的一中老校区,张家界国光实验学校的3000余名初中生已经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张家界市第一中学整体搬迁后,当地教育部门将学校老校区的校舍资源全部整合到国光实验学校,增加了3200个学位,化解了国光实验学校教学场地不够、学位紧张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今年秋季,张家界市新建的北门小学、民族小学、崇文学校、崇实北校、金海实验学校、慈利县铄武学校等学校已经投入使用。全市计划于2018年至2020年新增加学位2.9万余个,其中,新建学校增加学位2.2万余个、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4000余个。

“现在,学校开家长会、搞活动,我们这些家长终于可以进教室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了。”张家界市永定区澧滨小学的家长周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该校的21个超大班额已经消失,原本拥挤的教室变得宽敞多了,学校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室里不再是黑压压一大片小脑袋,做家长的心里也舒坦了。

消失的大班额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在桑植县澧源镇一小,上学期的57个超大班额已经全部化解,校长向佐鑫告诉记者,大班额意味着更多的学生需要辅导,更多的作业需要批改,更多的班级日常工作需要处理……虽然每一项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一点一点压在老师肩上,让他们倍感压力。随着大班额的逐一化解,老师“上课靠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他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

2

助学成体系,为成才扫清障碍

如果说张家界市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的成功化解,为孩子们解开了成长的束缚;那么,当地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则为山里娃娃扫清了求学路上的经济障碍,帮助他们实现了“全学段无障碍就读”。

不久前,张家界市民族中学的龚攀成了山东大学的大一新生,高中时,他因为一次意外颈部受伤,好几年都戴着颈托上学,加上母亲去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完成高中学业于他而言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事。

但龚攀没有放弃自己,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放弃他,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坚持学习,与此同时,国家、省、市、区各级助学政策和来自社会的爱心成了他最坚强的后盾。

记者从张家界市教育局了解到,为了补齐现行各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天窗”,提高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乡低保户子女的就读保障工作,张家界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地方资助政策,由教育部门牵头实施“精准扶贫·阳光助学”保障工程。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落实国家现有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为每人再补助500至1500元,贫困大学新生每人一次性给予3000至5000元入学资助。

张家界市的教育扶贫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以学生实际支出为例,张家界市的一名普通高中生一年支出约为1至1.2万元(含学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校服费、交通费等),享受“精准扶贫·阳光助学”等政策后,一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一年可享受6000元左右减免(含学费、课本费、普高助学金、“阳光助学”金);一名职业高中学生一年支出约为8000元,整合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和张家界市“阳光助学”保障后,每年可获得6000元左右资助。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就更不用为读不起书发愁了”,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介绍,这类学生每年必要支出仅3500元左右,他们在享受营养餐及生活补助费的基础上再覆盖1000元“阳光助学”金,“家庭几乎不用承担费用”。

据了解,为了保障“阳光助学”工程顺利实施,张家界市、区县两级政府积极统筹资金,2016年共统筹安排专项资金5100余万元,资助学生4万余人次;2017年统筹安排4500余万元,资助学生3.6万余人次。

扶贫先扶智,2016年起,张家界市在桑植县首次实施“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首批50名学生已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就读。2017年,张家界市“公费定向扶贫计划”扩大到200名。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这些学生将走上张家界的教师工作岗位,“教育—培训—就业”的精准扶贫模式,成为斩断穷根最有力的武器。

3

开放创新,给教育增添动力

秋天的武陵源景色格外秀丽,趁着课外实践的机会,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的学生们沿着金鞭溪溯流而上,一边观察山里各色各样的植物,一边捡拾景区的垃圾。该校校长孙卫东告诉记者,学校就在武陵源核心景区,他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景区开展课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孙卫东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孩子们不仅可以从大自然里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起主人翁意识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区,但张家界的教育并没有囿于张家界的一方小天地。在张家界市教育局局长彭发勇看来,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张家界。

近年来,张家界市先后与韩国河东郡、美国圣塔菲市、日本鸣门市、安道尔公国卡尼略市等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城市之间的友好互动,给了张家界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的机会,也给了张家界教育与国外教育切磋的机会。

就在不久之前,韩国河东郡青少年文化交流代表团来到张家界市民族中学访问,两校学生亲切交流,学习、生活体会。张家界市民族中学校长代名良感慨:“我们的学生自信地向外国学生推介张家界的美丽风光、民族风情;外国学生则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

交流交往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张家界市扎根本土文化,2013年以来,坚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15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成了地方舞蹈、地方歌曲的传承主阵地,传承项目涵盖桑植民歌、土家阳戏、花灯戏、摆手舞、土家器乐、土家武术等内容,张家界市组织选编和出版了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集《绿色的歌谣》,收录了20首桑植民歌、44首经典中外歌曲、44首校园歌曲,启动了“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活动,做到了锻炼和传承的完美结合。

张家界市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未曾止步:永定区试点探索出崇实南校“三段式”“四段五步”等教学新模式,武陵源区“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慈利县金慈实验小学探索出“两导四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桑植县“研课磨课七步法”在全省被推介。

根植本土、开放创新,近年来,张家界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教育普及水平超过全省平均值;高考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从以前的末位进入到全省第一方阵;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不仅中小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而且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