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沈丘县 > 正文

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长伟:真情洒满送教路!

日期:2022/10/6 16:19:38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0-9-1

他把对特教事业的忠诚,渗透进对学生的关爱之中,帮助他们实现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他,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知心人;他,用爱诠释着教师的真谛,谱写着一曲忠诚特教事业的奉献之歌。他,就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长伟。

王长伟,男,汉族,80后的党员教师,本科学历。1999年9月开始在基层任教,现在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曾先后荣获2016年周口市骨干教师、2018年周口市文明教师、2018年周口市优质课二等奖、2019年周口市优秀党员、2020年周口市优秀教师、2021年周口市优秀班主任等各项荣誉称号。

勇于探索,对教育满腔热忱

1999年9月王长伟毕业后,怀揣教育理想选择到沈丘县边远的农村学校任教,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和老师同学的不理解。但王长伟心中自己远大的目标和梦想,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收到最艰苦的锻炼,为实现这个锻造自己的梦想,王长伟在基层教育默默奉献了十八年。

自2017年9月走进特教这片奇异的花园,便有了特殊的使命----要成为特殊儿童走向平等参与、进入丰富多彩社会的引路人。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诠释自己的教育职责,用满腔的热情谱写人生乐章,用朴实的行动验证一位共产党员对特殊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王长伟则认为,年轻人不能因遁守旧,在事业上要敢于挑战、勇于探索。自己有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知识,而残疾儿童因自身生理缺陷和受人歧视,在成长过程中心灵上会背负很大负担,在这个新单位能施展自己的专长,挑战新领域,将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变得更加远大。

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聋哑和培智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机构。学校现有411名学生中,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五六岁。王长伟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工作责任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来支撑特殊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特教方法技巧,研究特教工作发展规律,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平时工作中他经常悉心钻研《中国手语》、《新时代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研究》等专业书籍,掌握残疾儿童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与此同步,他还潜心研究统筹教学,创新特殊教育新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新路径。积极走出去学习外地特殊教育先进的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同老师一起打造一支精英团队。

身体力行,扑下身子搞送教

如果生命的嫩芽没有因为残缺而放弃生长,反而被后天的努力开出绚丽的花朵,让人愈发敬畏生命的顽强。那么因先天或后天致残的残疾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王长伟的眼里,特殊教育学校是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成长时期的苗圃园,而班级正是孕育这些特殊人群的沃土。在学校里,由于这些残疾学生来自全县不同的乡镇,其家庭环境也有各自不同,性格习惯也是千差万别。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贫困家庭,有不少还是精准帮扶户,有的还是困境儿童少年。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孤僻,有自卑心理。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还需要上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特殊教育学校要下乡对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但全县到底有多少残疾少年儿童未入园入学,现状到底是这样的境况。于是,王长伟萌动了对全县未入园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念头。这一想法向王国和校长汇报后,得到了王国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立即上报县教体局得到了局领导的肯定。在县残联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搞残疾人普查的同时,让他们协助残疾学生普查。特殊教育学校组成了“送教下乡”调查摸底小分队,抽调精干教师兵分六路,分包22个乡镇(办事处),578个行政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普查。经过一个暑假的大规模普查,终于摸清全县送教对象的分布状况,使送教下乡活动有条不紊、科学有序的开展,受到了县教体局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复制推广。

爱是无声的力量。2018年7月的一天,烈日炎炎。王长伟和他的调查小分队开赴的第一站是周营镇西李口村。当来到村民李敏芝家走访时,当时的场景被他震惊了:李敏芝本身就是个精神残疾人且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一家四口人,除大女儿王景杰14岁在读小学外,二儿女王景宇10岁患有轻度精神分裂症,儿子王赛琪8岁是智障儿童,两人都未入学。这个家庭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院子里遍地垃圾,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物件,一家人全靠政府救济和低保过日子。

面对如此情景,王长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便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几百块钱交给李敏芝让她看病。接下来,一边安排王景宇和王赛琪姐弟俩办理入学手续,一边协调当地教育部门让王景杰办理小学入初中的各项手续。

调查走访期间,王长伟和他的小分队看到一个个被调查对象户的情况后,更加坚定了普查的信息。当年暑假,他头顶烈日,冒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先后走访了一百多个家庭,如期完成了普查任务,为全县送教下乡送教提供出第一精准数据。

诲人不倦,送教之花结硕果

2020年,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新一轮的下乡送教之风如星火燎原。王长伟第一个报名开展为残疾学生下乡送教先锋。

2020年9月1日,疫情还在肆虐华夏大地,笼罩着沈丘城乡。一大早,王长伟就带着早就准备好的教学用具等,赶赴离县城近30多公里远的冯营乡金李庄行政村王楼自然村。这个乡位于沈丘县的最东南方向,与安徽省临泉县的陶庙镇接壤。第一次来到送教学生王晓凤家时,一家人所处的境况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想象。父亲:王党是一个建档立卡兜底户,一家五口人,四口残疾,奶奶、爸爸、哥哥、王晓凤都是侏儒症兼重度肢体残疾人。爸爸拄双拐,奶奶拄单拐,哥哥和王晓凤生活起居都是坐轮椅。虽然王晓凤当时有8岁了,因身体和家庭原因还没有入学,坐着轮椅看上去像个四、五岁的儿童。尽管乡村干部提前到她家通知有老师来她家送教,但王晓凤看到王长伟到家来时,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王长伟无论问她什么,她一句话都不肯说,用无声来表达她对这个陌生来访者的抵触情绪。

王长伟能理解王晓凤长期封闭在这样一个被村民同情和冷眼的家庭,自卑心理深重。他并没有急于与王晓凤沟通,也没有忙着教学。他就帮助王晓凤的家人打扫庭院,清理室内卫生,还不时地为她们送些零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用真情逐渐打动了一家人。时间一长,家人们与王长伟如同亲戚一般,彼此相见,无话不谈。

然而,面对一个8岁还没上过一天学的孩子,这一切还得从幼儿识字开始,汉语拼音、看图识字、加减运算……各种儿童启蒙教育的图片,挂满了王晓凤的房间。手把手地教她写字、画画、唱歌,潜移默化地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改正她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嗜好。为了培养王晓凤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王长伟每天早上监督王晓凤按时起床,养成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为了敦促她努力学习,从拼音“a、o、e”到数字“1、2、3”,再到看图识字、加减法、写生字、画画等。课余时,王长伟就用轮椅推着王晓凤到村里四处走走转转,还给她讲好故事,讲国家大事,讲县里的名胜古迹,两人相处得如情同父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用耐心去培育特殊儿童,她们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和感动。王长伟从2020年9月1日开始到2021年7月送教结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王晓凤从混沌不开,不爱说话,拒绝学习等孤僻的性格变得日渐开朗活泼。后来又通过强化心理疏导康复和春风化雨般感化教育,王晓凤不仅主动对人打招呼,融入了社会,现今在沈丘县冯营乡中心小学一(2)班就读,学习成绩成绩名列前茅,一家人对此感激涕零。

王长伟老师就是这样,始终以火一般的热情,百倍的努力,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送教下乡的第一线,在这个岗位上默默付出辛劳和汗水,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忠实地履行了一个特教老师的神圣职责。以自己忠实的送教行动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王长伟用自己的奉献与牺牲,点亮黑暗世界里的心灯,为一群残疾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让这群折翼的天使在爱的阳光下幸福翱翔,为许多不幸的家庭扬起了希望的风帆。一年的送教历程,伴随辛酸,伴随喜悦,伴随汗水,伴随收获。庆幸的是,一路走来,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人生的历练,铭刻心中的是做特教送教老师的温馨。

一直以来,在沈丘生活网的后台留言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网友问: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现场直击!黔南开学第一天09-08

    8月29日,都匀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学。在都匀二小,两千余名学生朝气蓬勃地走进校园,迎接新学期,寂静了一个多月的校园又恢复了生气,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在都匀十三……

  • 【开学你好】加油开学季!直击广汉开学第一天09-07

    开!学!啦!微风送夏去,莘莘学子归,广汉各中小学、幼儿园敞开新学期“大门”,学生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学第一天现场什么样?一起直击广汉各学校开学现场感受校园重……

  • 富德“小海豚”再次游进十堰市茅箭区大川学校富德“小海豚”再次游进十堰市茅箭区大川学校10-06

    来源时间为:2022-09-30孩子的心愿和梦想,从来没有大小和轻重之分,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困境儿童们心底的质朴小心愿,同样需要被听见和守护。两周前,富德生命人寿……

  • 我校与河南省确山县召开定点帮扶工作推进视频会10-06

    9月14日下午,我校与河南省确山县召开定点帮扶工作对接推进视频会。会议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帮扶任务,启动援派干部轮换交接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周坚,党委常委、副校长……

  • 沈丘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长伟:真情洒满送教路!10-06

    来源时间为:2020-9-1他把对特教事业的忠诚,渗透进对学生的关爱之中,帮助他们实现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他,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