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内丘县 > 正文

“走遍中国”河北

日期:2022/12/28 17:02:23 浏览:

内丘县是河北省邢台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内丘镇。西邻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东连隆尧县、任县,南近邢台县,北邻临城县、石家庄市赞皇县。

巍巍太行,锻造出铮铮铁骨。绵绵丘陵,传来朗朗书声。一座秦汉古县千百年前就把璀璨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了世界。

太行山下的内丘如雪似银的瓷器之光,穿越辉煌的过往照耀了丰收的大地。太行山自北而南纵贯中国的内陆腹地,被称作“天下之脊”。

太行山下内丘县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也如同太行山岭,留下了绵延起伏的印记。

历史

中国地名中的“丘”在先秦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广泛使用,远古先民为了抵御洪水聚居在丘墟之上。经历漫漫岁月,丘墟逐渐发展成为地图上的郡县。内丘是中国版图上少数几个依然还叫“丘”的地方之一。

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内丘,春秋早期曾是邢国之地。2005年发现的一座宋碑清晰的记载了内丘的建县历史“内丘县古邢地也六国时属赵,后秦属邯郸为中丘“。这表明内丘早在秦朝就已设县,县名为中丘。

北宋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上说“《十三州志》云《山海经》谓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曰中丘“。到了隋朝,为避讳隋文帝之父杨忠的名号,中丘改为内丘。

无论中丘还是内丘,太行山麓的这个古老地方在人们的心中都是一个封闭的内陆县。直到一艘沉没千年的古船被发现。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岩礁附近,一艘中国唐朝时期的沉船被打捞上岸,这就是考古史上著名的黑石号沉船。这艘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载有67000多件中国瓷器,经过上千年海水的浸泡船上几乎所有窑口的瓷器都被侵蚀,胎釉剥离。只有数百件北方白瓷的胎釉没有被海水剥离,这些白瓷来自哪里呢?

多年以后随着邢窑遗址的发掘,这个谜团终于找到了答案。沉船上的北方白瓷来自邢窑。那个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璀璨一时的邢窑,早在唐代就把来自内丘的中国文明时光洒向了世界。

地名是山河的符号,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地名中,身处内陆腹地的内丘因白瓷而具有开放的气魄,内丘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最灿烂的一页让人们魂牵梦绕。

考古

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里,陶瓷与四大发明比肩而立。由于不腐不朽,历经岁月沧桑,瓷器已是永恒的中国符号。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唐朝最著名的七大名窑。北方邢窑烧制的白瓷和南方岳窑烧造的青瓷,被后人称为“南青北白”。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进入元代就突然消失了,人们一直在寻找。

2012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内丘县城西关村南部开始邢窑考古发掘。

发掘工作从五月份开始,经过六个月的大规模发掘,考古队发现了北朝至唐代的窑炉11座,灰沟六条,灰坑140座。出土了瓷器和窑具残片数量超20万片以上,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超过2000件。

一个挨一个的窑群,一片连一片的瓷器,终于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至此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邢窑遗址出土的透影白瓷如月似云。根据《唐国史补》的记载“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而这些“盈”款瓷器则被认为是存入唐代百宝大盈库的贡瓷。

如银似雪的瓷器之光历经千年依然光耀无比,隋唐传世白瓷终于找到了烧造地点。因为重大的文化价值,邢窑遗址的发现被评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遗址发现后,内丘民间开始了邢窑白瓷的恢复。白瓷基本原料有石英、长石、粘土等,但不能含铁矿。太行山东麓因富有含铁量极低的钾长石而让邢窑能烧出最好的白瓷。

在邢窑遗址被发现后,遗址的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土遗址的保护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沉睡地下的古迹一旦暴露在阳光中面临的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如何最好的保护好邢窑遗址最大限度的留存下中华文明的印记是内丘县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挑战。2017年8月21日,经过五年建设内丘县邢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

同年,国家级的中国邢窑博物馆也在内丘开馆。曾经光耀历史的邢窑成为内丘名片上最耀眼当代符号。

传承

阳春三月,太行山路的酸枣花还未盛开,一年一度的中医界盛会让内丘热闹起来。从各地赶来的人们聚集在扁鹊庙拜谒扁鹊。

扁鹊的故事在内丘流传了两千多年。据《史记》记载,扁鹊治好了赵简子的病,赵简子将内丘的彭山4万亩土地赐封扁鹊。从此扁鹊上山采药,入乡寻医,去世后葬于彭山,内丘成了扁鹊的第二故乡。

内丘神头村坐落着扁鹊庙,经历代翻修仍保存着元代的梁檩木架。每年拜谒医祖扁鹊已经成为中医界的一项重要仪式。

扁鹊建立的医学体系成为中国医学的源头活水。他周游各国为人治病,不为名利,只为弘扬医道。

北方大地普遍寻常的酸枣因独一无二的祖传加工手艺成为内丘贡献给中华医药的独特产物。

因为扁鹊,中国医学的参天大树在内丘扎根成长,枝繁叶茂。现在的内丘村村都有中医卫生室,流传民间的针灸技法与扁鹊中医思想结合,形成了特色中医疗法“扁鹊灸”。

遍及全县的乡村中医卫生室,让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药诊疗。庙前古板岁有千年,依然苍翠。这里曾留下了神医扁鹊悬壶济世的身影,也有着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医学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民俗

年关将至,一张普通的白纸在手工艺人手中很快就变成了率真的木板年画。土神、火神、路神、井神,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灵都被鲜活的印在纸上,这就是“内丘神码”。

内丘神码在当地因为代代传承而延续千年,内丘神码的图案仍保持着最原始粗犷的样子。

神码一度被美术界认为已经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间美术工作者到内丘考察时看到了内丘神码才惊喜的发现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还活着。

与其他年画世俗内容不同,内丘神码是将神灵印于纸上。汉唐时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神码在中国最古老发达的陶瓷制造业中心内丘空前繁荣。

作为一种年俗,年画在都市中几乎绝迹。但是在内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张贴神码。内丘人敬神但不畏神,与自然的沟通依然古老而直接。

2004年,内丘神码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在这个节庆时刻,对亲人、土地和先祖祈福都刻在了纸上,贴在了墙上。古老的神码在新千年延续着中国人心灵与神灵的对话,也延续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红色历史

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内丘,一直延续着红色的传统。抗战时期由于山岭高耸,沟壑幽深,便于部队隐蔽,内丘成为八路军冀西游击总队的驻扎营。冀西游击总队的队长就是杨秀峰。

杨秀峰本来是当时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脱下长袍,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开辟了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称赞他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他兼而有之”。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杨秀峰一边指挥军民同日寇作战,一边建立干部学校为各根据地培养人才,同时创办抗日小学普及小学教育。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杨秀峰为高等教育部的部长。

内丘县南赛中心小学就是由杨秀峰亲手创办,这所抗日小学在迁到现址后曾改名叫杨秀峰小学,并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虽然几经变迁,但红色基因一直不变。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这所抗日小学最早设在冀西游击总队和交通站的驻地黄岔村,这样一旦遇到敌情交通员就能及时护送孩子们转移。当年读书的小学生们现在早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是革命岁月已经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太行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和战略基地,处于各根据地连接点上的内丘为对抗日军包围和封锁,保持抗日根据地的通信联络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无数太行儿女为家国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的信念,如巍巍太行山,支撑起一个民族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富强。

发展

夏天的酸枣花,秋天的红苹果,四季绚烂的色彩,让太行山麓的内丘充满生机和活力。

太行山下的内丘曾经是全国最贫穷的县之一,贫穷像一座山压在了一代代内丘人身上。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出现在内丘县岗底村。那时的岗底山秃人穷观念旧,全村160户人家所有家当就是荒山秃岭,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大学教授李保国决定留下来当一次移山的愚公。他要让农民也可以像工人一样,把农产品变成工业品卖出太行山。

在岗底村人心中,李保国是他们的科技财神,帮他们移走了贫穷这座大山。李保国因病去世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李保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秋天,岗底村的富岗苹果丰收了,现在富岗苹果连锁基地遍及太行山区369个村,七万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岗底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5万元。岗底村已被国家评为太行山苹果小镇,李保国在高高的山岗上守护着那片美丽的山河。巍巍太行,因为苹果小镇多了一个丰收的印记。

内丘人相信幸福不是祈求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千百年来,内丘人用山一般的胸怀和在燕赵大地奋斗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