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大埔县 > 正文

【大埔记忆】海内海外齐心力教育改薄谱新篇

日期:2023/1/4 6:32:41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12-28

谦吉/图文

薄弱学校,是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她不但在初等、中等教育存在,就连高等教育等系统中都有薄弱学校;不但在农村存在,甚至于城市里也有薄弱学校,而农村(是指学校地址在农村的中小学)的则比较多一点。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管子·权修》的经典语录,千真万确。而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就是根据这一经典,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兴办⼈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上个世纪末与本世纪初,中国大地尤其是广阔天地掀起了改造薄弱学校的行动热潮,以“文化之乡”著称海内外的大埔县更是争先恐后。记得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教育优先的发展⽬标,大张旗鼓而又扎扎实实地改造薄弱学校。他们在不断精心提高校长的管理素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校园文化、学校制度品位等软件建设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致力于校舍为重点的教育设施这个硬件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薄”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对于老山边穷的大埔县确是有点“难于上青天”。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一九六五年《重上井冈山》的这一豪言壮语深深鼓舞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埔老区干群,他们聪明勤奋、刻苦耐劳、信心满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实行“三齐”,即全党齐动手、全民齐发动、部门齐参战;“三抓”,即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具体抓,其他领导和各行各业协同抓;“六个一点”,即全县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党员、干部、职工带头襄助一点,县财政教育基金支出一点,镇村节俭自筹一点,争取上级领导、财政划拨一点,老区、扶贫单位援助一点,动员海外“三胞”、国內企业老板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满腔热情搞“改薄”,真心实意育英才。

心诚则灵,金石为开。他们这一至诚至善、砥砺前行的举措真的感天动地,无所不通。你听,85岁高龄的老党员、百侯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刘宝岭老师说,2001年,在学校筹建“陶行知大楼”之初,经省委党校肖如川校长竭诚引荐,广东省政府一次就批准下拨了200万元,使工程顺利实施,2002年如期竣工。挂钩大埔青溪镇青华村扶贫的广东省建工集团,获悉虎山中学筹集奖教奖学基金,便主动捐赠30万元,为贫困山区兴学育才事业添砖加瓦。中国商业服务业巾帼建功标兵、广州大厦总经理邝云弘乡贤,从2000年9月起航,亲自牵手公司与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挂钩合作,不仅义务培训了21批600多名实习生,还支持补贴了20多万元教学扶助经费,显著提升了山区职业学校素质,广东省副省长、梅州市委老书记谢强华获悉后充分肯定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曾经担任县老区办主任多年的张上兴同志回忆说,根据有关镇村申请,县老区办协同老促会,向西河镇溪头、三河镇白石、枫朗三溪等一批老区村各拨了30万元的建校资金。县财政局一位老干部则云,洲瑞中学、大东镇富溪、光德镇上漳等村兴建小学校舍时都得到了县教育附加费五至十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应该说,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还是力所能及扶改薄,竭尽所能育人才的。有些单位则是心有余力不足矣。

不少曾来大埔视察、调研的领导,或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嘉宾对“大埔印象”是“三多”,即华侨港澳台同胞多、其中功成业就者多、积极捐助家乡公益事业者多,此乃一语中的、名副其实。为何这样说呢,让我给大家慢慢道来:海内外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旅港乡杰田家炳博士,捐资10亿元设立“田家炳基金会”,不但在全国各地慷捐巨资支持三百多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在家乡捐资亦达2亿多元,资助湖寮、银江、古野、英雅等镇新建或改造了30多间中小学、幼儿园,仅“田家炳中学”就有10多间。你看:

1998年12月9日,八旬高龄的田家炳先生伉俪来回驱车110多公里,亲临粤闽边境的深山—丰溪林场,亲切看望了林杨中心小学的师生,当老人家看到该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还相当困难,十几个在校食宿的孩子挤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教室还是土木结构的危房时,慈善老人的心又一次被震动了,他当即拍板捐资为该校兴建一座新的教学楼,次年冬就交付使用,多么快捷、多么暖心啊,百世流芳!

四海闻名的“慈善老人”、旅马侨领肖畹香乡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殷殷捐建桑梓校舍,诸如大埔中学、华侨中学、侯北中学、高陂中学、县教师进修学校等20多间县镇村学校都得到他的鼎力资助。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仅其“胞衣迹”深山小村进光就独资5千万元办起了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开创了前无古人、全县独一的民办教育从幼儿园至完全高中"一条龙"的模式,为家乡大埔的改造薄弱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增添了生力军,功德无量,善哉善哉!

蝉联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常委的香港青年英杰姚美良乡贤,1989年的特别时期开始,热情洋溢地投入祖国怀抱,频频捐资全国各地的教育公益事业,总额达1.5亿多元,其中捐助家乡银江中学、中心小学、华侨中学等的教学设施、慈善事业就达4千多万元,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四海同悲。

新加坡“船王”罗新权乡杰,一生热心于社会福利,福泽世界各地,但不露真名,全部落款“班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祖国开放后在桑梓捐建枫朗石云中学教学楼和芹彩洋、上山下、洋梅坑小学等教育福利慈善项目,总额达8千多万元,而且不计功名,亮节高风。

囿于篇幅所限,侨领四巨头事迹也未加详尽,但有几位先贤的义举特别感人,不吐不快。香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刘永生乡贤,虽然是一位医生,但他秉性宽和,博爱为怀,自己省吃俭用致力于公益,对家乡文教卫生事业贡献良多,累计捐资2千多万元,大力支持母校虎山中学新校区一、二期等工程建设和大埔中学、刘氏学校等发展项目,德耀千秋。

印尼侨贤杨增汶先生,从1965年开始倾心家乡公益,殷殷造福故里,耄耋之年仍嘱儿女、女婿回埔布施善举,总计捐资1200多万元,兴建百侯中学(中心小学)教学大楼、漳田坑小学和大埔小学新校门、校道等慈善项目,功高盖世。

捐资办学一条龙的钟卓才乡贤,是新加坡茶阳会馆永远名誉会长。他创办茶阳古村中学后,不断捐资完善古中的师生宿舍、图书馆、运动场、科教楼等设施的同时,还重建古村小学、新建幼稚园,为乡村教育成龙配套;并资助大埔中学、三河中学、华侨中学等的设施建设,合计金额1000多万元,厚德致远。

还有一位名曰刘干宏的老侨胞,弱冠之年飘洋过海到南洋,定居新加坡打工谋生。大凡跟随大埔会馆省亲团回到家乡,除了给那些老弱病残和比较困难的家庭派发红包慰问帮扶之外,还重点关注村中学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七八十岁的他回到老家,深知山区穷穷于文化教育,因而用自己省吃俭用的养老金给三方(桃林)小学、青溪中学等学校添置设备;当三方、桃林等小学改造薄弱学校进行重建之时,他倾囊而出,先后捐助了50多万元,村内外乡亲无不感动,赤子情深。

韩江河水深千尺,不及赤子“改薄”情。海內外乡亲踊跃捐助家乡改造薄弱学校、鼎力支持兴学育才的动人事迹恒河沙数,不可胜计,蘸尽万川之水写也写不完。因此,其他华侨三胞巨子、贤达功绩只好在芳名榜上简介了:

泰国侨领田镇荣乡贤,捐款达800多万元,兴建大麻中学(党溪小学)教学楼等公益福利项目;

新加坡茶阳会馆荣誉会长郭彦彬乡贤,计捐近500万元,支持大麻中学(中心小学)教学楼等的建设;

旅泰侨领邓颂鑫乡贤,捐赠500多万元,资助建设和村中学(小学)教学楼、师生宿舍楼等;

旅马侨领杨鸿耀先生,累捐460多万元,兴建百侯耀凤中学、曲滩小学等设施;

旅马侨贤何晋昊先生,捐赠417万元,兴建南坑学校等公益项目;

旅马侨领陈以芳乡贤,捐资400多万元,兴建梅林小学等公益;

旅泰侨领廖梅林乡贤,捐款355万

元,兴办家乡学校等项目;

澳门乡贤蓝铧缨先生,共捐300多万元,资助虎山(湖寮)中学教学楼建设等;

新加坡侨贤罗燮华先生,捐资300多万元,兴建石田小学,北中教学楼等;

台湾乡贤张健生先生,计捐300多万元,资助南山学校等建设;

香港同乡会理事长饶競新乡贤,捐赠280多万元,资助乡中教育等。尤其是1996年“8.8”特大洪灾,他立即组织慰问团回乡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支持家园重建,并带头捐资复建茶阳幼儿园等,真是“雪中送炭”;

旅泰大埔公会永远名誉理事长黄安佑先生,捐资240多万元,兴建上木小学等;

新加坡茶阳会馆会长罗守学乡贤,捐资200多万元,兴建“新政学校”,报效祖国,又纪念其父,忠孝可嘉;

泰国乡贤江国生先生,捐赠200多万元,兴建麻西学校等;

新加坡茶阳会馆副会长杨澄绪乡贤,捐助桑梓文教卫生事业160多万元;

新加坡茶阳会馆会长刘智评乡贤,捐赠138万元,兴建岭东小学并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为湖寮镇中和刘氏学校添置教学设备等;

新加坡茶阳会馆会长杨双标先生,在发动南洋乡亲支持故里公益的同时,自捐100多万元,资助坪山小学等建设;

香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田郭恵芳女士,捐赠110多万元,支持小留村等学校设施建设;

印尼乡贤廖群章先生,捐助昆仑学校等公益建设110多万元;

新加坡南洋客属会馆会长刘再光乡贤,捐资100多万元,支持改建富溪小学等;

新加坡南洋客属会馆会长何吉昌乡贤,捐赠100多万元建设双髻山学校等;

旅港乡贤刘梅轩先生,共捐刘氏学校、虎中慈威楼项目100多万元。

“人心齐,泰山移”,是《增广贤文》的金玉良言,也是对大埔县“改薄”工作生动而又真实的写照。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海内外乡亲、贤达的鼎力相助下,全县教育素质全面提高,“改薄”工作成果辉煌。据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县152所薄弱学校已全部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改造,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多出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

崇文重教九州魂,耕读传家福满门。

内外同心齐改薄,人才辈出誉中原。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