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密云县 > 正文

密云神话传说|23文昌阁沧桑

日期:2023/1/27 19:57:41 浏览:

许多古北口人认为,古北口最早的公办学校是大府衙门的小学堂。

其实最早的公办学校是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的皇家在古北口城东门外建的“学署”。

洪武三十年,随着“千户所”改为“后卫”,学署称为“后卫学署。

所说“后卫”,是军事机构的名称,“卫”的下面是“所”。

明洪武十二年,古北口设“守御千户所”驻参将一员,统兵5600名守城。

洪武三十年,升为“后卫”,又屯重兵,防御鞑靼贵族的侵扰。“后卫”的军事衙门,叫做“后卫署”,那为什么把学校叫做“后卫学署”呢?

01

明朝初建重人才后卫学署作学堂

“后卫署”和“后卫学署”是同级的衙门。

学校是教学生的,本来不是衙门,而它的规格,是按与后卫衙门同级的官职设置的,也叫做“后卫儒学”,是朝廷专为在这里的军、政官员们的子弟学习四书五经,考取功名而立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少年时,没能上学读书,以致在夺天下和治天下,需要知识,需要计谋的时候,只得依靠投向自己的人才,而人才又非常稀少。

他想到将来自己建立的国家要强盛,人民要安乐,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所以他把教育和政权看做是同等的重要。

后卫学署的老师,不用“老师”、“教师”“教授”“教员”这一类的称呼,而是叫做“教官”。教官的职务由县庠(县里的学府)委派,地位和当地的军、政官员中最高的绝对平等,老百姓见了要称为“教官老爷”。

02

学署置办同官长地面房屋皆狭小

进入学署的学员与国家的官员一样,按月领薪俸,待遇比一般的公职人员要高出两倍。学员在学署里读书,有国家派来的厨师做好吃的饭菜。

国家派来的夫役,对学员像对官长一样,伺候得非常周到。

每名学员穿的衣服,冬天有一身新棉衣,一件新棉袍;夏季有两身单衣;秋天有两身夹衣。

脏了有人管洗,小破有人簪补,大破可以换成新的。

被子、褥子、毡子、春秋的夹被、夏季的被单、蚊帐,都由国家按时发给。

住的是装修裱糊得十分整洁的屋子冬季有炭火,夏天有冰鉴。

因为学署是衙门,大门内外有专职的几十名卫兵保卫。

古北口的后卫学署建立以后,地面小,房屋也少。

03

另寻宝地建学署古北口处办义学

于是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又在东门外的另一个地方建学署。

后来房屋陈旧,又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重修。

隆庆年间(1567-1572年)被烧。

万历元年(1573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大帅刘应节把学署建到城里北门坡下路北。

学署前面是磨砖大合瓦门楼,两旁是七尺高的灰墙,院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四间,西配房两间。

北面是长宽各一丈八尺,高一丈三尺的正方形高台。

高台上又有一个高二尺,长和宽各一丈四尺的平台,台上建了一座飞檐的楼阁,称“文昌阁”。阁内有神台,供文昌帝君泥像。

后来,这个学署也被俗称为“文昌阁”。

学署另有一处院落在北门内,是学员的宿舍。

这所学署直到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被清政府裁撤,把学员合并到密云县县庠里去了。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政府在密云、石匣、古北口三处建立“义学”。

古北口的后卫学署改称为“古北口义学”。

04

集资聘请教儒学薪俸开支国家供

义学聘请塾师也称儒师,教军政官员子弟儒学。

儒师的薪俸由县发给,学员就不再享受国家的薪俸、衣、食等待遇了。

同时,古北口城里城外的士绅、富户、商家,也集资聘请先生教子弟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章,希望考取功名。

这样的学塾叫做“私塾”。

民国建立以后,民国7年(1918年),政府改文昌阁“义学”为“公立初级小学校”,直到民国21年(1932年),每年都是一个复式班。

这年,奉军第七旅由沈阳退下来,占文昌阁为军医院。

小学迁到药王庙西大墙下面的“戏下处”,是两届复式班。

明朝在建古北口后卫学署时,也购置了学田:南关村路的左边有30亩菜田,娘娘庙左面山下有20亩水田和早田,东关天齐庙的右下方有四亩菜田。

这些田,都租给农户,是用田租来补充国家供给不足部分的。

到清朝是用来供学校日常开支的。

教师的薪俸,由国家发给。

05

文昌阁处经战争房屋建筑不复再

到民国7年(1918年)以后,田租每年约74元,密云县教育科补助52元,作为学校常年经费。

民国27年(1938年),文昌阁小学校和古北口的其他小学校所需经费由日伪密云县公署统筹统支。

1946年,国民党军占领古北口后,文昌阁学田的田租由河东镇的学董会掌握,作为小学校经费。

1949年土改后,学田没有了。

文昌阁小学也扩大了,经费由国家担负。

文昌阁的建筑在战争中被毁,其房院改建成民宅。

密云神话传说

密云历史悠久,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编创了好多传说故事,世代相传保存下来。

密云自古有两条大河,即潮河和白河,尤以白河流域广大,经常发洪水,两岸百姓深受其害。

因此,朴素的劳动人民就希望有一个人能降服这经常泛滥的洪魔。于是就产生了这冶仙塔的故事传说。

“冶塔仙灯”是古密云八景之一。“仙人纪晓塘大战鲇鱼姥姥”的故事,反映了人们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年6月被密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密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