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界首市 > 正文

界首史话丨抗日战争前界首一小的两则办学特点

日期:2023/2/2 22:59:55 浏览:

郝心恒

界首市第一小学开创于1930年8月,当时的名称是“太和县界首集公立完全小学校”。校舍是由东岳天齐庙改建的,在当时太和县境内与城关的文峰小学、大新小学、税镇小学齐名。

评论一个学校的好坏,据本人所知有三大要素。一是校容校貌与教学设备,其次是教师素质与师资力量是否充裕,第三是校风、校纪如何。我所记忆的则是另外两个侧面,这是我从1932年-1938年在该校读书时亲身感受,记载下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阅。

一、丰富的课外读物,使我开阔了视野,増长了知识

抗日战争前,学校教育由开创时期简陋状况逐渐趋完备,教学方面除了正式教材以外,又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期刊等。它既有图文并茂的识字读物,也有自然科学知识、历代名人、发明家、航海家、探险家的轶闻、轶事、寓言、故事等。稍高一点的年级,根据知识的逐渐丰富,文化水平的提高,课外读物增添不少白话古典小说,像白话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隋唐演义等,再就是近、现代名家的作品。总之,读物读不胜读,种类名称枚不胜举。份量之大,恐怕要超过教材的数十倍。

当时,该校的经费并不充裕,除县里拨给一部分教师工资外,其他全靠河下过境船捐和花炮捐补给,但为了发展学校教育,还是抽出不少资金买了大批图书。教师们又按照各个年级的文化水平,将这批图书划分六个等级。那时在校学生少,单轨制,每班40-50个人左右,每班分到图书二百余册。教室的三面墙壁(除讲台外)都装上斜面的木质阅览台,图书整齐的摆在上面。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随时阅读,十分方便。我当时就是个读书迷,一天到晚的课余时间,都钻在图书堆里。四年级我差不多把主要的白话古典小说都看完了,从五年级起,我又阅读了大量的“五四”以来许多新文学家的名篇巨著。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用教鞭赶也赶不走,以致酿成身体格外虚弱,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了生命。这虽然是个严重教训,但我觉得这也是养成我一生爱读书,养成读书癖的根本原因吧!

二、体育运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器材多,要求严

抗日战争前的界首小学只有六个班级,学生不足三百人,教职工十七、八人。所以,开展体育运动也比较容易。开始时,因校舍面积不大,体育器材也少,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寥寥无几,仅在前院有个简易的篮球场,东院有个门球场,校长办公室有个乒乓球台,再就是大殿后面墙上挂着许多跳绳与铁环。每逢课余时间,高年级同学打篮球、乒乓球,中低年级学生推铁环、跳绳,大多数学生则玩踢毽子、捉迷藏、拿羊羔等游戏。

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东北军于学忠部调驻沙河一带,界首驻有一个团,官兵平时除操练外,别无事做。团长夏树勋(辽宁人)便命全团官兵到界首小学北面现在新华幼儿园处挖土填坑。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把原来的深塘路沟填成了坦荡的平地(约五亩地)。这些东北军大兵又用砖修建了围墙、运动场大门;他们还制作了篮球架、排球架、木马、浪船、压压板、秋千、转台、平台,并买了球类、标枪、铁饼、铅球等体育器材一股脑儿送给了界首小学。自此界首小学有了体育器材、活动场地。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全校二百多师生都有了活动项目。学校并严格要求学生全部参加体育活动,不准滞留在教室内。级任老师拿着教鞭把躲在教室里看书的书果子赶到操场上去,当时我也是一个常被撵的小书呆子之一。这时界首小学的体育活动的确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我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由之道吧!

抗日战争前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深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在学校里,三天是国耻纪念日,两天降半旗。教师整天在向我们讲中国人如何受凌辱,如何仰人鼻息,在死亡线上挣扎,号召我们要发奋读书,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幸的历史背景下,仍有一批志土仁人热心办教育,不顾经济维艰,障碍重重,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办教育上来。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们钦羡不已。当然,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办学条件不知好多少倍,我们更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机,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