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延津县 > 正文

世界读书日|刘震云迟子建铁凝苏童……作家们为何都爱写故乡?

日期:2023/3/6 20:55:25 浏览:

家乡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你有多久没有沉静下来,

看看书,写写字了?

有没有想过,

在我们疲惫的生活之中,

这何尝不是一种小确幸?

大约半年前,

“约会101城”栏目开始和大家见面。

在不同作家的文字中,

与一座座不同的城市约会,

感受那里的人间烟火,

走进作家的精神家园,

成为了我们的每周之约。

今日再来重温这些文字,

希望能够给予我们,

又一次的感动与力量。

1

迟子建VS漠河

作家迟子建说,自己的全部文学力量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家乡,也就是漠河。

漠河是迟子建文学生涯的起点,关于漠河的回忆,深刻而温暖。

如果你读过迟子建,你就会明白,这位东北女作家笔下充满光芒和神性的各种生命奇迹,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北方那片苍茫的天地,给予了迟子建无限的柔情,使她写出一个又一个温暖又深情的故事。

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读了迟子建,而不远万里奔赴漠河的。

她家坐落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与世隔绝的人生却与自然肌肤相亲。白雪、大山和篝火,飘荡在夜色中的奇谈,织成了她对故乡独特的回忆。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那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而在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某种永恒。”迟子建说。

当你纠结和踟蹰不定时,可以想想温暖的迟子建所言:“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2

苏童VS苏州

“苏童”这个名字的真实意思是——一个姓童的苏州人。

对自己的笔名,苏童十分认同,甚至有点迷信“命与名随”。

苏童把自己对苏州的认识,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中,为作品倍添声色。在他的创作中,有4部作品是专门写女性的——《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其中,《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0年,小说《妻妾成群》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张艺谋读了苏童的这部作品后,萌生了要把它拍摄成电影的想法。1991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且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将原作小说中的江南背景更改为陕西院落,生活在其中的女性是这个电影的一抹亮色。

苏童说,自己对女性的印象,大多来自18岁以前在苏州的市井生活。

“外婆很重要,母亲很重要,姐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无数的女性街坊邻居,她们经常到我家来向我母亲诉说她们的事情。一条老街,房子是平房,东家走到西家,连门都不要敲,家家门户洞开。你就是不想观察,只要留心,就能记住无数个活灵活现的市井女人。这大概也是在我的小说中,没有大家闺秀,知识女性也很少的原因。”

3

陈丹燕VS上海

在上海这座多元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根系在不同街区生长。有没有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地标?作家陈丹燕的答案是外滩。

陈丹燕说,“我真是幸运,碰到了一个可以探索城市的时代。”

从外滩到里弄,从风花雪月到工业硬核,陈丹燕探入上海的多个角落,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肌理。“通过这么多年的田野调查和这些作品,我完成了‘上海学’学位。”“很多人的童年和青年记忆中,可能都有一只写着上海logo的包包。小时候我妈有一个小的上海牌包包,她下班回来,我拉开来,里边有我喜欢的参考消息,夏天有盐汽水,冬天有食堂买回的大馒头……”陈丹燕谈到,1949年以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工业城市,向全中国输出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都市生活样本。

从上海牌包包,到飞跃帆布鞋、大白兔奶糖……蕴含着上海的精神,有开放,也有创造。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曾说:“不同时代、生活在不同角落的新老上海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海,这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深度所在。陈丹燕用文字和图片留下了夹杂着历史的这一代上海人的回忆,尤其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那个社会主义的上海:和平饭店,上海牌手表,培罗蒙西装……那一边一角,一丝一扣的细节被融汇进她自己心中的上海,于是一个大时代、一座大城市,便在陈丹燕独特的视角里呈现。”

04

余华VS海盐

作家余华说:“故乡是让我有安全感的地方。”

他的故乡在浙江杭州一个叫海盐的小县城。

余华说,一旦决定要开始写作,他就会回到故乡去。回到故乡,心神有了归属,那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实在感。

多年来,故乡一直都在治愈余华,不仅是心境上,更在身体上。故乡是个神奇的地方,一次经历让余华一直念念不忘。

在2014年的时候,余华生了严重的湿疹,手脚裂开,身体情况糟糕。他回到故乡住了一段时间。在几个月故乡风土的滋养下,什么药都没吃的余华,病好了。这是来自故乡的治愈。

海盐是浙江省杭州湾北岸的一个江南小县,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礼仪之邦、旅游之地”著称。海盐对外打的三张当代名片是:秦山核电、步鑫生、余华。

这三张名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海盐的特点:高科技的核电说明千年古县海盐总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步鑫生打开了城镇工业企业的改革序幕,昭示了海盐人一直以来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作家余华的诞生告诉世人,海盐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

05

铁凝VS保定

作家铁凝曾在散文《家乡的味道》中写道:

“对于一个追逐世俗的人来说,家乡只是一块不值钱的土地。她没有城市的一小块地那么值钱,但对于我,家乡则是一块藏着金矿的沃土。她让我懂得一个人的价值、生命的真正内涵。”

对于铁凝来说,虽然出生于河北赵县,但保定才是她的精神故乡。她的许多作品从来没有离开她曾用心生活过的乡村,《玫瑰门》《大浴女》《笨花》,哪一篇没有第二故乡保定的烙印?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体味,让我留念与陶醉。在这时到处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准是被这芬芳给乐坏了。这让我想起许多草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这些草早已被药农视为掌上明珠。虽然家乡的草没有沁人心脾的香味也无他用之处,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每当春天时我都要在草的怀里躺一会儿——那是一种享受。”

6

刘震云VS延津

《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这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乡三部曲。

一直在写故乡,故乡对于刘震云而言,意味着什么?

《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刘震云回到了他的故乡——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在童年的小院里,刘震云深情回忆了他与姥娘之间那些难忘的往事,讲述了姥娘的人生智慧。

童年时候,刘震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叫《我要读书》,里面写了一个穷苦孩子对知识的向往和读书的不易。刘震云小时候读书,也是姥娘卖了头上唯一的簪子,把他送进学堂的。刘震云记得学堂原是村中一个牛屋,墙上掏了几个洞;课间从洞里爬出去,就到了麦草堆里;他的老师名叫孟庆瑞,年长而慈祥。

刘震云现在仍然记得5岁第一次发书时,闻到油墨的清香;放学回家,还放到姥娘鼻子下让她闻。“从那时到现在,再没有闻到那么清香的书本了。那时的书本,怎么就那么香。”

写在结尾的话

不知不觉,搜城101已经来到它创立的第四个年头,感谢每一个你给予它的关注、支持、期待、建议。

带着太多不舍,今天,搜城101要暂时和大家说再见了。它不会离开,而是会以另一种方式与大家重逢。

请小小期待一下吧~

策划:凡歌柳彤萧零安妮狄娜

编辑:苏枫杨掬慧君王娜温馨佳荣

编排:萧零视觉:晴子审校:刘彦华

收藏点赞在看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