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海盐县 > 正文

【嘉兴统战100微故事┃情系桑梓篇】从海盐走向世界的大作家

日期:2023/3/28 15:21:04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12-19

图为2019年11月30日,余华受聘海盐县武原街道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

“海盐是我的故乡,武原是我故乡中的故乡。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离开故乡多年以后才发现,真正的财富其实就在故乡。”2019年11月30日,作家余华返乡参加海盐县武原街道乡贤联谊会并受聘为名誉会长,这一番发言是对故乡的深情告白。

1960年4月,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因父亲在海盐县人民医院工作,1962年,余华一家迁入海盐生活。此后,余华在海盐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光,三十多年的海盐生活成为了他最为重要的感受与经验积累阶段,并深深地融入了他的创作中,海盐也真正成了余华的“文学故乡”。

小镇青年的“文学白日梦”

1977年,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工作。

1979年,进入宁波第二医院口腔科进修,同寝室的进修医生得知余华喜欢文学,告诉他:“我从前也是文学爱好者,也做过文学白日梦,你还是不要胡思乱想去喜欢什么文学了,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

余华对那位“过来人”说:“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

到了80年代初,余华将大部分业余时间泡在了武原镇虹桥新村26号那栋临河小屋里,潜心阅读与写作。

1983年,余华的小说处女作《第一宿舍》发表在《西湖》杂志。次年,他的短篇小说《星星》发表在了《北京文学》,并获得了“1984年《北京文学》优秀作品奖”。

1984年8月,余华因写作才华被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6年冬天,余华创作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评论家李陀告诉他:“你已经走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与此同时,余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远行之路”。1988年,他入读由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的创作研究生班,与莫言等作家成为同学。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余华发表了一大批中短篇小说,奠定了其先锋小说家的地位。

1989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担任《烟雨楼》杂志编辑。

享誉国际的大作家

1991年,余华完成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2年,余华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33岁的余华离开嘉兴,定居北京,专业从事文学创作。

此后近三十年,他又创作出《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等长篇小说,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细数余华的所获奖项: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2013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第二届中国版权金奖(2018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2022年)、施耐庵文学奖(2022年)……可谓实力耀眼,影响颇巨。

图为2020年11月,余华受邀在海盐县万禄幼儿园参加活动。(摄影周伟达)

作为纯文学作家,余华在海内外拥有大量读者,其中以小说《活着》最为典型,该已畅销三十年,截至目前销量约2000万册。

他的作品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其中《活着》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许三观卖血记》由韩国河正宇导演并主演,已于2015年公映;《第七天》话剧版由孟京辉改编执导,2022年7月在法国阿维尼翁IN戏剧节首演。

毋庸置疑,余华已从小镇青年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冲击者。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不管走得再远,余华都没有忘记家乡。

2018年8月4日,余华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亮相,所谈尽是家乡海盐,他在朗读之前作了一番朴素而真情的叙述:“大家好,我是余华。今天我要朗读的是我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选段,谨以此篇献给我记忆中的故乡——海盐南门。”那一晚,余华成为了海盐人民朋友圈的“高频词”。

2019年1月27日,海盐县举行首届乡贤大会,余华受邀参加并作发言,在看到海盐的变化之后,他不无坦诚地说道:“我们海盐的发展是一步一个台阶爬楼梯上来的,它不是坐电梯上来的。海盐的每一个进步,我都看在眼里,都是不脱离实际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情,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要脱离实际。”

图为2019年7月,余华在家乡海盐鱼鳞石塘拍摄贾樟柯执导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过了不到半年,贾樟柯导演来海盐拍摄余华的纪录片。在余华的推荐下,鱼鳞海塘、大栅桥等海盐元素纷纷落入导演的镜头之中,纪录片名字本来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因为余华的叙述,直接更名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说:“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今年4月,余华受聘担任海盐文化大使并录制宣传片,他出镜讲述道:“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有三十年,我成长的时候也看到海盐的成长。那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子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我之前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所以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走进千年古县,来领略文化海盐。”

从海盐走向世界,依然频频回首用文字、影像等方式为家乡代言,这是余华的故土情怀与赤子之心,那割不断的情感既是给养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作家远行千里的回望所在。

供稿_海盐县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处、周伟达

编辑_同心

原标题:《【嘉兴统战100微故事┃情系桑梓篇】从海盐走向世界的大作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