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山丹县 > 正文

艾黎诞辰120周年

日期:2023/1/11 3:21:09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1-09

1988年4月22日晚10时,兰州中川机场的气氛一片肃穆,一架中国民航客机在人们目光的仰望中徐徐降落,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骨灰,由全国对外友协负责人和艾黎的亲属护送下运抵兰州。艾黎是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的,按照他的遗嘱,骨灰将送到我省山丹县,“撒在四坝滩的原野上”。

艾黎的骨灰为什么要播撒在甘肃的土地上?就是因为在60多年前,他与英国人何克在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所倾注的第二故乡情谊。

1937年中国抗战爆发后,路易·艾黎和国际友人艾德加·斯诺夫妇筹备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决定以“工合”方式,为抗战提供一个巩固的经济基地,生产各种消费品、军需品、毛毯等必需品,以此支援抗战。“工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总是与其相始终。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匮乏,促使艾黎产生了为“工合”培养人才而创办学校的设想。后来在成都、洛阳、宝鸡、凤县双石铺相继开设了一些“工合”学校,艾黎把学校起名“培黎”,一为纪念他的一位美国朋友约瑟夫·贝利,贝利1891年就来到中国,是南京金陵农学院的创办人,主张学生把思考与创造性劳动相结合;二是“培黎”在中文里是“为黎明而培训”的意思。

山丹县

由于战火日渐向西蔓延,又加上国民党宝鸡当局对学校的无端指责和百般刁难,迫使学校西迁。1943年8月,艾黎和前往玉门油矿解决技术问题的约瑟夫·李约瑟博士一起路过甘肃山丹时,考察选定了山丹作为迁移的新校址。1943年初秋,艾黎在兰州公路局租了一辆拉运羊毛的老式卡车,装了四大缸咸菜以及棉花、火柴、煤油等物品。何克带着双石铺的近60名学生,长途跋涉,徒步行走700余公里到达兰州。他们迎着阵阵秋寒,艰难地开始向河西进发,到达山丹。

艾黎是个教育家,他较早地认识到,中国绝大多数人最需要的教育是职业教育,最需要的是难民子女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1944年初春,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第一栋教室落成,艾黎请人在一块古石的背面镌刻了“创造、分析”四个中国字作为校训。艾黎把“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确立为教育宗旨,让学生能够直接将所学技术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

学校开设英语、中文、数学、理化、工业常识、世界工业发展史、历史经济地理、电工原理、制图、内燃机原理、自然常识等课程。文化基础课由本国教师执教,专业基础课大部分聘用外籍教师,同时,还聘请企业退休技术工人在校办工厂作指导。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八个国家的20多位外籍教师,其中新西兰为最多。无论中国教师还是外籍教师,艾黎都要求他们要有献身精神,要成为“学生灵魂的诱导者”。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予以重视。

山丹县

经过几年努力,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一些农民、牧民和商人经常在山丹出卖和交换兽皮,艾黎就从兰州请来制革师傅,首先在学校搞起了皮革生产。又利用当地戈壁滩上的芨芨草作原料,建起了造纸厂。学校先后建起了纺织厂、陶瓷厂、玻璃厂、印刷厂、建筑队等。还开办了三处农场,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兼营小型手工业,是农、牧、工的组合体,有拖拉机等现代农机具,这种形式成为河西第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雏形。学校还开设了医院,医院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并设有床位,除满足师生就诊外,还面向社会为贫困百姓免费治病,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多年以后,一位研究者称:“在当年偏僻落后的山丹出现培黎学校,不亚于一场启蒙运动”。

1953年底,艾黎离开山丹定居北京。30多年来,他无时不在惦念着山丹,他说,他在山丹生活和从事教育近10年,“在山丹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他曾先后五次故地重访。每来一次,都对山丹的建设给予热情支持和期望。1982年3月,他把精心收集珍藏的3710件中国历史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珍宝,全部捐献给了山丹。1982年6月,艾黎参加完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兴建的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落成仪式后,又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建议,在山丹修一座图书馆。在他和友协、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山丹培黎图书馆于1984年9月2日开馆。在图书馆兴建过程中,艾黎和他的朋友、当年培校的学生为图书馆解囊捐款,添置新书。此后,艾黎每月都从工资中抽款购书,不间断地送给图书馆。

山丹县

1982年6月4日,艾黎应邀来甘肃参加兰州石油技工学校校庆和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揭幕典礼。省委副书记杨植霖同志和葛士英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去看望他,感谢他对甘肃的关心。6月6日,葛士英同志陪同艾黎参加兰州石油技校40年校庆,原山丹培校的老校友也都从全国各地赶来。艾黎看到这么多过去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学生,心情十分激动。当年培黎学校的毕业生中,当时绝大多数都是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有的担任职业学校的校长,有的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书记或工厂厂长,有的是工程师或技术员,有不少还出国考察过。看到这一情况,艾黎高兴地说:“我的学生没有富翁,但都有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丰富记录,都是‘山丹之梁’”。艾黎在华60年,在甘肃山丹工作和生活了10年,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奉献给了甘肃,最后还留下遗嘱:“待有便人或朋友去山丹时带去撒在四坝滩的原野上”。使人不禁对他的崇高品德和对甘肃的故乡情谊肃然起敬。198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路易·艾黎“甘肃省荣誉公民”。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