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当涂县 > 正文

厉以宁:改革先锋也是一位诗人

日期:2023/3/4 10:34:10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3-03

编者按:2月27日19时31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逝世,享年92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据了解,厉以宁教授祖籍仪征,出生于南京,他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一位诗人,在学术思考之外,厉以宁教授一生创作诗词数百首,饱蘸着对人生与社会的热忱。本报着重从文化的维度,追忆缅怀这位杰出的“老乡”。

1988年6月,厉以宁在阅读学生的论文

经世济民厉以宁

厉以宁的一生给了无数人积极的启发,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厉以宁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因此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厉以宁最早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双重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在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上,中国各路经济学家百家争鸣,“争吵”不休,厉以宁顶住了产权敏感问题上的压力,为所持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奔走呼号,直至塑造了历史的方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厉以宁说过,改革不是一次到位,改革没有终点,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以后不改革,而是还要不停地改革。

厉以宁出生于江苏南京,家人为他取名以宁,“以”是排行,“宁”指南京。

四岁,厉以宁随全家迁居上海。入学以后,他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天赋。他先后在上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1年,厉以宁考上著名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异成绩考上湖南名校雅礼中学。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入南京金陵中学就读,直到高中毕业。

这些底蕴深厚的学校,为厉以宁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从南京金陵大学附中毕业后,厉以宁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金陵大学深造。他当时立志做一个化学家,选择了化学工程系,想要实现工业救国的抱负。

但是南京解放后,厉以宁就参加了工作,在湖南沅陵一家消费合作社担任会计。

两年后,他委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的同学赵辉杰为他报名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的目标也在后来学习过程中从化学家变成了经济学家。

1951年,厉以宁顺利考入了北大经济系。毕业后,他在系里的资料室从事清寂的编译工作,一干就是20年。这个过程中,他屡遭批判,备受冷落,但不管是被分配在资料室工作,还是下放到农村,他都从未放弃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对经济问题的探索。

”荣枯顺逆俱寻常,总难免弯弯曲曲”,他将任何打击都置之度外。直到1979年,厉以宁被提升为副教授;1983年,提升为教授。

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建以及发展,厉以宁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在厉以宁担任院长期间,学院蓬勃发展,成为了中国商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些年来,他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列居高位者。

他写过多首跟光华管理学院有关的诗词,“红楼旧影,未名新曲,桃李满园栽。携手育英才,岂不是悠哉快哉?”“培育英才,中华圆梦,教书治学同轻重。艰辛经历实难忘,光华传统齐传颂。”

在北大任教时,厉以宁的经济学讲座非常受欢迎。他温和风趣、平和可亲,讲课形式不拘一格。他在学术上的探索与洞见,更是深深吸引了当时的每一位北大学子。

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是厉以宁在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的道路几经波折,艰难前行。但在这段时间内,厉以宁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股份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我的理想是经世济民,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厉以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回答。

江南)

在厉以宁家做客

□卞毓方

数载坎坷志未消,登山且莫问山高。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风飕飕,路迢迢,但凭年少与勤劳。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

——《鹧鸪天》

这首诗是厉以宁赠给女儿厉放的。个中有激动,有期待,也有自勉。自勉?是的。厉以宁拧着油瓶,走近来指点说:“《开放时代》杂志问我经常用什么话来自励,我告诉他们就是这两句:‘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这是他在学问王国坎坷跋涉数十年而不迷的信条。

听说我也是诗词爱好者,厉以宁又从书橱里找出一大叠旧作,然后迅速退进厨房,一边炒菜一边接听电话,间歇还回答我的提问。

略翻一翻,欣然有感。厉先生的词,正如他的姓名“凌厉而出以宁静”所暗示的吧?清丽、明净是不必说的了,雄浑、高迈、遒劲等等,却是藏而不见的,显山露水的只有质朴;质朴到让浮躁者疑为平淡。

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

厉以宁说,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过金戈铁马的生涯。他出生于1930年,原籍江苏仪征,成长于抗日期间被迫往返迁徙的路上,高中毕业后,在湘西沅陵一个消费合作社当会计。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北大这摇篮很重要。”他从厨房探出头来,“这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之树本是繁枝丛根的,文化之源本是多元的嘛。”

“咚、咚、咚”,有人敲门。放着门铃为何不按?门开了,是来自山东的一位基层干部。他说俺那儿正搞股份制,刚开头,不知咋闹,早听说厉教授厉专家“厉股份”的大名,特来邀请去讲课。

厉以宁说道:“我是走不开的。我是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讲课。你大老远的跑来,先坐下,这里有盘录像带,是关于股份经济基本知识的,你先看看,待会儿我们再谈。”

人们熟知今日的厉以宁:北京大学名教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等,殊不知他直到将近五十岁,还默默无闻。

这里有两首小诗,都是作于60年代末的,记载着他在默默中的“鹰击”“燕翔”和强毅、乐观。风格么,自然都是“看似平常最崎崛”的。

其一为《唐多令》──隔江遥望故乡仪征有感:

风雨小桃园,杏花深巷边,遍池塘一色浮莲,年少只知乡里好,看新笋,竹林前。鹰击九重天,燕翔路几千,半箱书伴我尘烟,从此应知天下秀,心已到,五洲间。

其二为《破阵子》:

乱石堆前野草,雄关影里荒滩,千嶂沉云昏白日,百里狂沙隐碧山,此心依旧丹。隔世浑然容易,忘情我却为难。

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慨对风雨故园,心仪三江春汛,神驰八极,精骛万仞。

历史圆了他的梦,80年代以来,他终于以一个因长期砥砺、积累而成熟了的经济学家的智慧,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

“厉以宁教授是中国经济理论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经济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随着录像带的转动,荧光屏上显示出厉以宁在讲坛上授课时的图像,“1.所有制改革论;2.第二次调节论;3.平衡非目标论;4.经济学研究三层次论;5.经济学创新论……”厉以宁快步走过来,瞧了眼图像,对那位山东同志说,“对不起,不是这一盘。”边擦手边说:“我这再给你找。”

“丁零零”,电话又响了,厉以宁转回去接电话。身后,门铃声叮当有致,这回轮到我去开门。

厉以宁很忙。他每天不到6点便起床,听完早间新闻,立刻投入写作,通常都要写一千多字。白天的安排,则更紧张了。所以他常常亲自下厨房,他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放松。

“这样炒出来的菜,还香么?”待送走两位不速之客,宾主终于坐到了餐桌之前,我忍不住想调侃一下。厉以宁却不知心驰何处,显然答非所问,他说:“你不想来一杯酒么?”

厉以宁的文化魅力,与其说是他的经济学理论,莫如说是他的诗词。

在笔者看来,他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清”和“真”。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厉以宁等待的日子终于到了,他有《木兰花·校园初春》(1978)一首,记述当时的喜悦:

湖边残雪风吹去,

墙外麦苗青几许,

一行燕子报春来,

小径花丛闻笑语。

黄昏忽又潇潇雨,

乍暖还寒何足虑,

隆冬已尽再难回,

历史无情终有序。

词句含蓄清亮,感情真挚浓烈,从诗里可以看出,厉以宁正摩拳擦掌,踌躇满志,准备放手大干一场。

1980年,改革初期,厉以宁参与了经济理论界的一系列论战,这时,诗词就成了他得心应手的武器。比如下面这首:

七绝·无题

隋代不循秦汉律,

明人不着宋人装。

陈规当变终须变,

留与儿孙评短长。

以清朗、清爽的寥寥数语,和盘托出社会发展的真谛,一经发表,就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笔者依据的是一册《厉以宁诗词选集》,概而言之,文革结束,厉以宁诗情澎湃,创作了大量精彩作品。厉以宁的诗,知性重于感性,扮演的是智者的角色。本文仅选两首,略窥其文采风流:

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

月缺并非月不圆。

山景总须横侧看,

晚晴也是艳阳天。

(1978年)

七绝·广东新兴国恩寺

六祖堂前悟性生,

菩提明镜意中成。

此心长似清泉水,

处处无声即有声。

(2002年)

说是清明、清澈、清逸,都不为过;字字如真金纯银,语语呈真知灼见。厉以宁有一番人生解悟,可以作为上述两首《七绝》的注脚。他说:

“解悟人生,重在一个‘悟’字。悟了,就心静了;悟透了,就心安了。

“无声并非胜有声,无声就是有声。只要对人生有所解悟,任何回忆都不会引起伤感,即使是伤感时光流逝太快。只要解悟了人生,就会更加理解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潮升潮退,花开花谢,谁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山景总须横侧看,尽管同一个地点,日出的同时不可能有日落,潮升的同时不可能有潮退,但世界这么大,海洋这样广阔,此处日出,彼处不正日落吗?此处涨潮,彼处不正退潮吗?至于花开花谢,那就更有意思了。花的种类繁多,这种花已在凋谢,那种花正在绽放,这是常见的。同一种花在同一个地方,也有边开边谢的。

“花开也是花飞日,月亏且作月盈时。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对人生的解悟。”

(本文已在原作基础上加工整理)

厉以宁诗词精选

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