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普格县 > 正文

从大山到大海彝族村民千里“取经”助推乡村振兴

日期:2023/5/1 15:36:15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2-08-17

央广网宁波8月17日消息(记者刘欣莹通讯员吴立高)“选择不大不小的海螺作吊坠最适合,网面既有坠感又不会太突兀。我们的手工饰品只有凸显创意和匠心,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创作品。”16日,在宁波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渔+艺”共富工作室,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镇村民在驻村乡建艺术家尤婷婷的指导下制作具有渔家特色的捕梦网饰品,并不时交流创作思路。

一个个诗情画意的网状饰品,一枚枚散发海味的美丽贝螺,构图巧妙,抓人眼球。普格县马厂坪村村民杰林灵光一闪:“真漂亮,没想到简单的当地材料就可以成为文创产品,我们家乡的细竹搭配毛线也可以制作成竹艺产品销售。”正准备在家乡开民宿的她,兴奋地用手机拍摄记录下制作全过程,准备回家后借鉴开发富有家乡彝族特色的文创产品。

普格县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

彝族村民体验制作渔家特色捕梦网(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下渔村濒临宁海湾,是强蛟镇今年重点打造的艺术特色村,正努力探索“艺术+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去年4月开始,村里启动“艺术村”改造,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为打造村庄景观节点,全村数十户村民配合让出自家庭院,修建滨海步道;为共同富裕,村民集思广益,成立“渔+艺”共富工作室挖掘渔家特色产业。短短一年间,下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众多团体前来参观学习。

“真是不虚此行,前几天接到通知要跨越千里过来参观学习,我还不太愿意,觉得耽误时间。”庙子湾村副主任乃姑日呷高兴地说,上午参观了下渔村村民打造的“渔歌”“渔画”“渔家”“渔俗”等公共艺术景观,以及倾听了村干部一路的讲解后,一下子转变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视野豁然开朗,意识到东西部农民在思想上的差别,这些经验都值得好好学习,而且容易复制推广。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是宁波宁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县。这几天,从大山到大海,普格县螺髻山镇7个村22位村民先后走进宁海湾峡山、骆家坑、下渔等村,学习探索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这一趟,一行人不仅要取旅游致富经,更要取艺术振兴经。尽管夏日里艳阳高照,他们依然热情高涨,走进农家小院、穿越蓝湾绿岛、参观乡建设施,借鉴学习当地艺术振兴乡村经验。每到一处,他们都在不停地拍照、记录、提问,还主动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这次学习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示范,广泛发动村民群众齐心协力参与村庄建设。相信我们村也会建设得同样美好,我们离幸福的日子不远了。”德育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瓦各惹满怀信心地说,自己家乡山清水秀,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风景区,此次回去要将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搬回去撬动家乡发展,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