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广州市 > 正文

广州,守住根,找到魂!

日期:2023/5/22 3:23:07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5-22

广州,守住根,找到魂!__大视野秦朔朋友圈下载客户端

独家抢先看2023年05月22日00:03:08来自上海市

【秦老师亲自讲述,欢迎收听音频版】

在广州寻找SHEIN

车子从广州市海珠区新滘路的一个布匹档口开出,行驶50分钟,到了番禺区的石碁镇,市莲路石碁村段185号。

此地是一处园区,周围行人不多。透过围栏往里看,是一栋栋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楼宇,都很朴素。园区门口有保安室,但没有铭牌和广告牌,只能从园区最外一栋楼上看到5个醒目的英文字母——SHEIN。

SHEIN(希音),一家非常低调的跨境电商公司,在全球独角兽排名中目前估值仅次于TikTok和SpaceX。由于其产品上新速度大大优于ZARA和H&M这两家快时尚公司,《经济学人》为其专门创造了一个新词——实时时尚(real-timefashion)。

大约9年前,在南京做女装跨境电商的80后创业者许仰天,在拿到第一笔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后,南下广州,寻找合适的服装加工厂。不久,SHEIN将运营总部迁到了番禺。

“没有广州,SHEIN不会像今天这么成功。因为SHEIN最重要的模式是‘小单快反’,就是先少量生产多种款式的服装,投入市场测试,再根据反馈对‘爆款’快速跟单,对冷门款进行修改和再测试,然后向海外销售。这种模式需要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能够做到小批量、多批次、快速交货。广州恰好有这样的条件,一城之内,从纤维加工、服装设计到打板、出样、制衣,最终验收发货,基本能在24小时内完成。这种‘配套全+响应快+上新多’的供应链效率,其他地方难以复制。”广州市场商会秘书长李英对我说。

在SHEIN番禺总部周边一两个小时车程,核心的供应商就有几百家。

整个番禺目前有三四万家服装企业,其中7000多家是工厂,南村镇塘步东村方圆3公里内有上千家制衣厂。很多工厂并不那么高大上,但一直保持着根据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资源、准时完成交付的习惯。它们之所以有如此的效率,一个重要原因是开车不到一小时,在海珠区中山大学南边几平方公里内,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面料辅料市场——中大布匹市场。一切材料在这里都能一站式搞定。

大市场+制造产业带+SHEIN,再加上广州极为便利的交通和物流,让番禺南村镇、大龙街、大石街、洛浦街、石碁镇等镇街的大量中小制衣厂,用不断更新的产品拥抱着全世界的妙龄女郎。

我关注SHEIN数年,这次到广州,我说哪怕进不去也要去看一眼。问了好多人,都说不知道在哪里。最后是一个朋友开着导航,把我送到了番禺石碁村。

朋友说:“真想不到在广州的城乡结合部,有这么一家神奇的企业。”

其实他导航的这个地址并不是SHEIN的运营总部,总部在万博商务区的四海城,今年初刚迁入。我们所去的,只是一个“新织造园区”。

我所喜欢的广州故事

作为一个在广州迈出了职业生涯第一步、始终对这座城市怀抱深情的观察者,SHEIN的故事,就是我所喜欢的广州故事。

首先,它是关于市场的故事。

SHEIN所依托的是广州自然生长出来的,丰富而高效的专业市场以及产业带。倘若追根溯源,这些市场最初可能只是几个小商小贩为了谋生,在相对宽容的监管环境中扎堆而成的一种存在。你可以说它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充满活力,而且因为某些机缘会大放异彩。

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史,就是从广州的市场、深圳的蛇口工业区、东莞的“三来一补”加工厂等等开始起步的。当年要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到广州,到各种市场里走走,看看,聊聊。

今天,在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由59个市场、2.3万家商铺、1.6万多个市场主体集聚的中大布匹市场,经营着10万种品类的面料辅料,无限齐全,无比新潮,价格便宜,交易、交通都很便利。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简单单的一块布,竟然有那么多颜色、材质和花纹,不管你想要什么,总有一款适合你。这里的市场分工非常精细,一个小老板可能在不同市场里都开着档口,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细分需求,分别经营不同档次的辅料。甚至,在同一个市场,你让他把档口往旁边移几十米他也不愿意,因为客户习惯在哪里拿货就会走到哪里。档口移到几十米外,客户的类型和客流量就可能不同。

其次,它是关于开放的故事。

山东淄博人许仰天南下广州成就大业,他在这里不用看谁的脸色,领导想见他也见不着,大隐隐于市,但所有市场资源、产业资源都向SHEIN的订单开放。他在广州实现了将中国供应链和世界市场的极致连接。

最后,它是关于创新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不太上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沉淀着各种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SHEIN通过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倒逼传统的小作坊转型为敏捷柔性的“快反工厂”,依靠更高的效率和成本的优势把素以供应链见长的ZARA抛在了后面。

5月以来,围绕专业市场的作用和高质量发展,我两次到广州调研,深感“长出来的市场经济”比“造出来的市场经济”更可靠,“生成”比“造成”更重要。

一个值得反思的“造成”的案例,是号称“广州第一民企”的“世界500强”雪松控股,最近已经被立案查处。这家企业和SHEIN一样,也做供应链业务,但特征却是“融资性贸易”,即通过自身体系内的“闭环”不断空转,做大交易量,然后以所谓“应收账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理财产品,或拉扯上国企合作、为其输血。这种靠“空转贸易”去融资、投资的模式当然不能持久。

雪松的玩法并不复杂,有人说,雪松之所以越“做”越大,是有些领导觉得恒大把总部迁往深圳后,广州民企一个世界500强也没有了,所以对雪松的地位很看中,对其问题则采取“宁信其无”的态度,有的政府国资平台就是因为按领导要求给雪松提供了太多服务,深陷其中,苦不堪言。

曾几何时,某些领导染上了“高大上崇拜”,以为“高大上”才是高质量发展,而不问其基础是否扎实,业务是否可靠,效益是否真实。这种心态为那些敢吹会吹的“运作高手”提供了空间,不断得手。

同时,政府急于求成,拼力“创新”,消耗了大量资源,造起了不少外表风光,里面却并没有多少内容、人气空空的这个园区那个中心,更有一些“先进”项目没多久就烂了尾。所有这些,反而成了对“高质量发展”的讽刺。

我喜欢SHEIN这样的广州故事。SHEIN并不是政府招商引资招来的,而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业者,充分认知到广州既有的市场与产业价值,在有着市场经济自然肌理的土壤里,朴素而有力地长出来的。如果不是SHEIN成了一个超级独角兽,它所依托的那些市场、产业带和大量有活干有钱挣的工作岗位的价值,可能还是得不到充分认知,甚至被视为中低端产业的落后代表。

从中大布匹市场到番禺的服装产业带,我好像重新上了一堂课——

市场,是广州的根。

市场意识,是广州的魂。

市场价值与广州底蕴

1990年我刚到广州工作时,是从区庄夜市、西湖路夜市开始体会市场二字的含义的。那时的理解很肤浅,就是觉得热闹、方便,同时对广州人白天上班晚上摆摊、一点不觉得掉分的形象留下了很深印象。

这次调研中感到,市场是锚,是网,是“产业+就业”的驱动器,是环环相扣、多元共生、外部性极强的连接器,也是潮流、品牌、新生活方式的窗口与舞台。

广州的专业市场最多时有1000多家,今天在总量规模、品类齐全、辐射能力等方面仍处于全国领先。截至2022年底,广州共有专业市场551家,商户超过18万家,亿元以上市场108个,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

中大布匹、流花服装、站西鞋材、三元里皮具、一德路海味、芳村茶叶、增槎路农副产品、番禺珠宝等十多个市场集群享誉全国乃至全球。在纺织服装、皮具、中药材、茶叶、水产品等领域,“广州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外同类商品生产与销售的风向标。

市场不是孤立的,而和产业紧紧连在一起。

白云区的三元里商圈,是中国最大的皮具市场集群,有35个市场,1.2万家营业户,1200多个皮具品牌,年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了上万家工厂、超百万人口的就业规模。

以美博城、白云美湾广场为代表的美妆日化市场,广州有近10家,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化妆品市场集群。广州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接近2000家,占全国的1/3以上,是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集聚区。

让我特别意外的,是全国每销售10件高端钻石首饰,至少有3件是在番禺设计、切割和镶嵌的。番禺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珠宝产业集聚地,国内最主要的珠宝生产和出口基地。欧盟、美加、东南亚等地销售的很多钻石首饰都是“番禺造”,经过香港辐射出去。

广州会做市场,市场钟爱广州,这并非偶然,而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厚底蕴。

广州的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

广州也是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商都。清代广州因有外贸之利,每年为宫廷“采办官物”,圆明园内的西洋楼的洋玻璃灯、地毡、自动玩具、机械钟表、西洋镜、铜版画等物件,均由粤海关通过广州的洋行商人采买运京。

1957年广交会创立,鼎盛期占全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飞天茅台酒就是在广交会上听从了港商建议,将带有砂眼的黑陶酒瓶改成乐白瓷瓶,将红星商标改成参考敦煌壁画、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商标。

改革开放后,广州在水产品领域率先进行允许价格波动、随行就市的改革,开中国市场经济之先河。

70年代末,时任广州市水产局局长的尹春晏在调研中发现,市民没鱼吃的根本问题在于市场关闭、价格管死,解决吃鱼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放市场、搞活价格,于是向市委建议,逐步开放水产市场,先把属于“非计划产品”的生鱼、鲫鱼、塘虱、泥鳅等河鲜杂鱼和小水产放开。

不久,在一德路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水产品行栏货栈——广州河鲜货栈,河鲜杂鱼实行自由购销,随行就市,议价成交。

有了市场,把市场搞活,价格信号就会有效引导供给侧的变化。“活”价促产,以“活”引货,市场上的鱼很快就多了,都是活的,还要猛的,所以叫“生猛”。

自古而今,广州和市场,冥冥中一起生,一起长。

市场,就是千年商都的基业,千年商魂的载体。

一方水土一方人,商脉滋养城脉,广州人的勤力、守信、开放、务实、自由自在乐享生活等等气质,就是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润物无声又异常坚韧地形成了。

清初学者、“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曾说,珠三角鱼农是“左手数鱼,右手数钱”。80年代有一部以广州市场为背景的电影《雅马哈鱼档》,歌中唱到,“街边仔,街边女,我开个鱼档来做生意,雅马哈鱼档真威风,这里的鲩鱼又大又生猛”。

靠市场、靠自己、靠奋斗,加上一条“和气生财”,“伺候”好顾客,这就是我到广州后不久就认识并认同的文化精神。

遗憾与教训

广州的市场也有过遗憾和教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路仰忠街自发形成了卖珠链、耳环等小饰品的专业市场。1995年,区政府有官员认为存在脏乱和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形象,应该搬迁。商户强烈反对,甚至写了一副对联:

撤市场,仰忠街人丢饭碗;

迎国检,政府大人戴红花;

横批:各得其所。

迫于商户压力,区里遂将附近一处物业改建为室内批发商场,引导入室经营,但因周边民居、单位纷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