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延安市 > 正文

延安市人民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情况

日期:2022/8/2 2:56:30 浏览:

务教育公用经费3.7亿元,享受学生32.3万人;补充教师2016人,“特岗计划”招聘人数占全省规模的27%,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2.7%,较2020年提升了0.7%。启动新建延安市特殊教育学校,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截至目前,已建成并投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1个、资源教室20个,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73%。

4.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按照《陕西省普通高中标准化学校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要求,我市正常招生满三年的普通高中均已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2021年,延安市实验中学和吴起高级中学被命名为省级示范高中。继续落实高中阶段职普招生4:6和优质普通高中50%的招生指标向初中定向分配政策,严格计划管理和最低分数线控制。2021年全市中职招生11094人;中职毕业2121人,其中直接就业232人,升学1837人,升学率为86.6%;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中职校长、教师371人次,其中“双师型”教师专题培训132人次,有12名教师获2021年陕西省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制定《延安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延川县、志丹县职教中心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吴起县职教中心与无锡太湖技工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陕西电大延安分校更名为延安开放大学

(四)持续强化教育保障能力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市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57.88亿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增长2.63%。2021年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2198.97元,较上年11587.93元增长5.27%,达到“只增不减”政策要求。落实“三个增长”方面,第一个增长,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132.04亿元,较上年增长-9.01%,教育支出57.88亿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同比增长2.63%,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第二个增长,2021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3313.41元,比上年12923.50元增长3.0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7004.26元,比上年16644.39元增长2.16%。第三个增长,2021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321.18元,比上年2303.69元增长0.76%;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704.61元,比上年2676.47元增长1.05%。

2.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标《延安市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集中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调整,设立教师编制临时周转专户,探索构建教师编制管理长效机制。2021年我市义务教育教师年均工资88103.19元,公务员年均工资80550.83元,教师年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年均工资收入。落实班主任和保教人员津贴,按照平均每班每月不低于1000元标准执行。将中小学幼儿园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奖励范围,考核奖励的等次、比例和标准按照事业单位考核奖励政策执行。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推进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通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设立“延安优秀乡村教师奖励基金”,每年评选表彰70名优秀乡村教师,每人给予1万元的现金奖励。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2021年培养优秀校园长30人、省市级骨干教师487人、乡村学校教学能手50人,培训教师1万人次以上。

3.教育资助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全市累计资助己脱贫、监测户家庭贫困学生49787人次、发放资助金0.31亿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4449人、资金1.17亿元,通过社会资源奖助和应急救助贫困学生2507人、发放资助金580.93万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应贷尽贷、政策明白”。在全省率先试点升级续贷“远程受理”业务,“贷款办理和本息回收”两项工作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通过“陕西省教育扶智平台”和其他信息化平台开展了“三个课堂”应用,向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市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占比达到100%。

(五)2022年教育重点工作情况

1.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围绕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破立”并举。组织申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21个;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年度项目”立项14个,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扎实开展全市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2.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做好学前、义务、高中、职业和特殊教育等五大类中省教育项目审核申报工作,批复下达项目资金3.89亿元;会同财政部门下达教育民生资金5.28亿元;重点推进1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项目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年度投资4.11亿元,占年度投资的83.39%。对标《陕西省2021年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项目清单,积极推进市直5所受灾学校加快项目建设,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灾后重建各项任务。抓安防设施建设,全市672所学校安装了窗户限位器。

3.全力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春季开学及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22个文件,从健全防疫体系、落实师生健康监测、严格门禁管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从严从紧、科学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市级工作部门领导包抓联系县(市、区)制度,成立14个工作小组检查指导全市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持续强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3月9日至7月6日期间,按照总人数20%的比例对学校师生及工作人员进行核酸“周抽检”,从7月6日开始至放暑假,按照总人数20%的比例对学校师生及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日抽检”。

4.强力推进全市“双减”工作。把推动落实“双减”工作作为2022年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强力推进校内减负工作,全市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时间控制达标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县区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安排等6项教育部监测指标占比均达到100%,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召开“双减”工作专班会议,夯实部门(单位)监管责任,强化协同配合,稳妥有序做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压减率,学生校外负担过重问题明显减轻。

5.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扎实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定期研究、督导落实等工作机制;按照市域占比不超5%的总目标,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市政府与宝塔区、洛川县、富县、延川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督促指导宝塔区、洛川县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县域占比控制在9%以内,富县、延川县控制在5%以内,其他县(市、区)只减不增,确保2022年9月1日前完成市域占比不超过5%任务。加强“公参民”学校整治,黄龙行知实验学校已于今年春季改办为黄龙县第二小学(公办性质);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验小学改为公办小学,划归宝塔区管理;经延安大学党委会研究决定,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延安大学玉章实验中学改为由延安大学单独举办的延安大学附属中学,公办性质;经延川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将延川县延远中学改为公办学校。

6.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延安市师德师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推荐延安中学、延安育才学校作为陕西省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入选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项目2个。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贯彻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保障待遇落实。遴选推荐陕西省领航校园长3名、优秀校园长6名。深化“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推荐正高级教师10名,陕西省最美教师3名,评选“延安市教学名师”50名,“延安市学科带头人”100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技术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工作的通知》,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较好完成了教育改革发展既定目标任务,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立德树人仍需用力。对标党中央和省上要求,全市体育、美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探索不够。二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根据城镇化趋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十四五”期间,存在学位结构性短缺问题。三是教育发展存在短板弱项。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办学条件不达标,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够。特殊教育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特殊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民办义务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四是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对标优质均衡县发展创建标准,县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发展还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四、改进措施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优势、补短板、促公平、有创新、可持续,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是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办好教育根本保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对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回信和勉励语精神,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改善办学条件。督促指导县(市、区)加快实施各类教育项目。积极争取落实项目和资金,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2022年计划新增学位1.04万个。三是强化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校(园)长后备人才体系建设。做好特岗计划实施和人才引进工作。推进“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到“十四五”末,县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占比分别达到5%、10%、25%。四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双减”工作要求,深入推进“课堂革命”,开展“三个课堂”创新实践,推进“课后服务”制度化,确保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2023年内成效显著,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五是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缓解“择校热、大班额”矛盾。稳妥推进中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模式,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不低于4:6政策。落实县域属地招生,2024年实现全覆盖。六是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加快配齐“选课走班”教室以及所需场地、装备等。2022年底,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实现“双达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2022年9月1日前“公参民”学校整治到位、“县域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过高”问题整治到位。推进延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七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县(市、区)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十四五”末,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达到30%,不断缩小县域、城乡和校际之间差距。八是全面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全力遏制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继续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