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鹤庆县 > 正文

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广学校落实“双减”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

日期:2022/10/27 21:49:23 浏览:

能量加油站。

8.红河州开远市党建引领抓实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组织34名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带动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发挥主力军作用。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名师工作室等多形式开展党员教师培训,锻造一支政治强、师德好、业务精的“红色园丁队伍”。以109名党员教师为核心,带头深入挖掘学科内涵和人文故事,将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爱国教育等融入教学和课后服务中,让各学科教学成为“两个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党建带群建,依托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党课团课、社团活动、道德讲堂等载体,由师生共同探索“党史我来讲”“诵读经典·爱我中华”“诗词启智,做儒雅少年”“戏曲广播体操”“彝族霸王鞭”等特色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每年5月定为全市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月”,广泛开展听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写红色征文、演红色剧目“五红”系列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充分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党建“双帮带”模式,由5所公办学校党组织帮带8个民办学校、机构党组织,12所城区学校帮带18所农村学校,推动“两个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促进“两个文化”和教育教学有机衔接。

9.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中心小学构建党建引领“双减双升”的课后服务体系。一是把中青年党员教师作为学校安全保障、教育教学、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由党员教师担任服务活动组长,定期开展服务视导,助推课后服务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校带动作用,聚焦多元供给,整合服务资源。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整合县域内乡村少年宫资源,将军体拳、剪纸、花样跳绳、陶艺等课程引入课后服务内容。将精选的乡域内非遗传承民间艺人、街道志愿者的特色项目纳入课后服务,如白彝族羊头鼓舞、苗族芦笙、烘焙、电路设计等活动项目。三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课后服务理念上本着“官方带娃”要带出专业水准的理念,聚焦学生成长需要,优化服务内容。通过党支部课后服务小组多次研讨后明确服务内容为“2+N”,其中2为基础性服务,包括心理辅导和作业辅导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就能优质高效完成作业,同时确保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矫正;N为拓展型服务,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提供丰富多彩的团体课程,以地域特色活动为主线,菜单式服务,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创新混龄走班学习。

10.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中心学校抓住帮扶机遇有力推动“双减”落地见效。九龙镇中心校2021年1月正式加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逐渐摸索出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跨越提升的新路。教育集团组织专家团队先后5次到九龙镇中心校开展送示范课、同课异构、作业设计研讨、课后服务拓展研究、心理健康团辅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家指导,老师们学到了更多好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融洽师生关系、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教研活动由语数英向全科全时段拓展,并实现了课题研究零的突破。学校干部团队、教师团队积极参与集团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通过跟岗学习、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获取了更多教育资源,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地方课程更有特色。这些改变也让广大老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使命感及内生动力。手拉手一起走的方式,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双减”“双升”的落地见效,让九龙镇中心学校跨越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效益。

11.丽江市实验学校、金安镇中心校做实结对帮扶助力“双减”提质增效。通过高效课堂展示和教学评析交流等方式,两校的城乡协同发展送教结对帮扶活动落到了实处。两校教师分别就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汇报交流,就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考核评定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的探讨和互鉴。丽江市实验学校的两位教师为光彩民小的师生们展示了两场精彩的高效课堂,从教学基本功、课堂设计思路、课堂组织把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展示,并就“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等问题,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好课程、作业管理、全科评价、课后服务等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行动,推进优质资源统一共享、学科课程高效管理、重点问题共同攻关、教师成长合力培训等,为两校教师成长、教科研工作发展搭建了平台。同时,较好地发挥了名校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乡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2.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办好家长学校助力“双减”“双升”落地生根。学校突出问题导向,理清“双减”工作中家长对“双减”政策理解不到位、对“五项管理”认同度不高、对学校“分层作业”措施有疑虑、对“课后服务”自愿和多样化原则不理解等误区,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家校合作体系。一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听讲座、交流和咨询服务、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家长现身说法等强化政策宣传解读。二是通过“掌通家园”、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教师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传统交流渠道,让家校交流沟通更便捷。三是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设置“征求意见箱”、开展“优秀家长”评比活动、家长问卷和日志反馈、建立心理咨询指导站等搭建家校活动载体。四是围绕辅助学校管理、融洽家庭关系、校外人格塑造三个方面优化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在观念和行动上努力和学校保持一致。五是结合市级课题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发现、总结、提炼,编订《成长规律篇》《家长修养篇》《艺术方法篇》《家教误区篇》等家庭教育讲义和读本提供给家长,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紧抓学生减负与质量提升两个板块,举办家长学校,着力家庭教育,凝聚家庭力量,家校协同、并肩同行,助力了“双减”,促进了“双升”。

13.玉溪市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实践家校协同共育模式。一是“课堂引导家庭实践”的家校一体化劳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年龄和实际,创新开展劳动教育,让其在校有课堂,在家有延伸,家校均有实践阵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我们爱整洁》、《学做家务事》等课堂教学引导;结合学校分层德育及好习惯培养目标,聚焦劳动技能养成,开展书包整理、卫生打扫、物品收纳、参与家务等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全校性项目比赛、规定作业的方式,敦促学生每日坚持劳动实践,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的家校一体化沉浸阅读模式。系统设计家校共享读书活动,提供推荐书单、建立亲子阅读群组,以“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主导,分年级指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各自对同一本书的心得,以及班级组织的自创小剧目、续写展示、同台演讲、好书推荐等活动,织就一张家校协作“阅读网”。三是“学校抓实家庭提升”的家校一体化体育锻炼方式。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健身的学校体育核心素养,确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1+N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育目标。发挥体育教师特长,采取体育学科教师轮岗教学制度;引进校外专业师资力量,增设专项特色体育课程;创新大课间运动方式;多项竞赛为学生搭建锻炼与展示平台,探索体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根据兴趣和身体条件设计家庭体育活动,坚持每天布置体育作业,带动家长放下手机参与锻炼。

14.昆明市安宁市课后服务中做好劳动教育“加法”。安宁市属各学校与邻近街道形成合力打造“劳动+生活”“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课后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一是成立29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安宁市第二中学利用学校空地,开辟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季节变化中观察庄稼的成长、体验劳动的乐趣;青龙学校开辟了以养殖中草药为主的种植园,让学生在看、摸、嗅等亲身体验中对各类中草药的生长特点、地理分布特点和药用价值有了全面了解。二是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特色无缝整合,挖掘具有实践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市第一中学“书院菜园”,通过开展体验劳动教育,传承乡土文化。市第二中学学生在老师和“农耕指导员”的带领下,立足学校教育,走进田间地头,手脑并用学技能、知行合一练本领。三是利用劳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通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公益劳动四方面提出学生劳动教育四大类别实践清单,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实践。将“劳动技术”纳入学校总课表,组织学生每天定时定点打扫学校的保洁区,邀请工匠师傅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劳动知识的介绍和指导。

15.楚雄州楚雄市鹿城小学用“六个五”系列课程做实劳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抓,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设计了“六个五”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衣袜自己洗、早餐自己煮、卧室自己收、物件自己理、垃圾自己清。二是家政服务劳动,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每天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倒一次垃圾、每周做一顿饭、买一次菜。三是班级服务劳动,班里的事情轮流做。扫地、分餐、擦窗、浇水、收物。四是学校服务劳动,校内的事情争着做。积极参与大扫除、一米菜园种植、植物认养、垃圾分类、小动物饲养。五是公益服务劳动,公益的事情主动做。积极参加门前红领巾一条街卫生大扫除、敬老院服务、学雷锋志愿者、小交警、小城管等公益服务劳动。六是综合实践劳动,体验劳动积极做。每位同学每年参加不少于5天30学时的综合实践劳动。参观现代化工厂、与职教衔接联动、亲子农场、手工制作、食品制作等体验活动。通过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通过开展家政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班级劳动和校务劳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公益劳动,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奉献精神;综合实践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6.玉溪市玉溪第三小学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助力课后服务提质。紧紧围绕“用爱浇灌梦想,静待七色花开”主题,积极实施“两个计划”,打造校内课后服务样板。一是用“N个1”计划奠定服务基础。学校启用“借”思维——借力使力,借鸡下蛋,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当地企业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