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 正文

“两座房子”照见的幸福!新市民在“第二故乡”的梦想和希望

日期:2022/12/23 21:36:35 浏览:

天空被黄昏染成红色,楼房里的灯次第亮了起来。

霞光余影,倦鸟归巢。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宁西街道谐美社区景宁小区广场上热闹起来,嬉戏的孩子、闲聊的老人、交流技艺的绣娘,勾勒成一幅安宁祥和的画卷。

落日余晖中,景宁小区呈现出一种绚烂的美

在小区的感恩记忆馆,一座展现传统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木架房静静矗立。

“为留住乡愁,宁西街道从各乡镇收罗老物件,修建起了感恩记忆馆,勉励大家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谈起感恩记忆馆的来历,社区第一书记赵静说。

感恩记忆馆里,穿过大门可以看见老房子的门

2017年和2018年,来自简嘎、革利、募役、扁担山等14个乡镇的1150个搬迁户,告别世居故土来到“第二故乡”——县城附近的景宁小区。

五年多来,小区环境变好了、工厂车间增多了、看病就医和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近5000名搬迁群众脸上的笑容增多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景宁小区确定了打造聚心、稳心、舒心、安心、开心等“五心社区”的建设思路……

生活平凡充实,品出幸福滋味

近日,一场宣讲会在景宁小区活动广场上举行。

搬迁户代表,70岁的罗应德手持话筒,操着不太流利的话向现场100多名搬迁户自己的经历。“我家从扁担山镇搬过来四年,居住条件变好了、孙子也在家门口上学……”

小区4号楼罗应德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张老房子的照片:石头夯筑的地基,一堵砌得不规整的墙上开了三个口子,用作门和窗。斑驳的地基和墙体,留下饱受岁月侵蚀的痕迹。

搬迁户罗应德居住环境前后对比

“这都是翻修过的。以前的房子,就是找些石头和竹子围起来搭个顶。后来孩子出去打工攒了点钱,才用空心砖砌的墙。”回顾几十年的“忧居”经历,罗应德十分珍视眼下的生活。

搬迁伊始,他主动承担起小区4号楼的楼栋长和联户长的职责,把热忱和精力倾注到新家园的建设中,“作为一名具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尽管已经一把年纪,也要为小区发挥余热。”

在当罗应德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充实人生价值的时候,辗转半生的罗小华,在新家找到了归宿。

“以前为了孩子读书租房子住,搬了好几次家。来到这里后才安定下来。”四年前得知自己要搬家,亲朋好友凑了些钱,给新家添置了一些家具。原本就能拎包入住的家增添了几分温馨。

搬到新家后,罗小华在社区附近工地揽活,同龄的妻子在小区创业。“目前孩子正在上高三,来年就高考了。我们辛勤劳动,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人人都是主角,勇为梦想拼搏

打开染缸,板蓝根叶子发酵后的靛蓝色染料映入眼帘。35岁的伍亚蹲在染缸旁,将捆扎好的衣服放进染料里。

“通常情况下,要染15分钟才能定型,有的需要染两三道。”手里蜡染的衣服,不久之后就会销往旅游景区。

伍亚在进行蜡染

2018年,在社区组织的一次就业培训中,从小在织布机旁长大的伍亚遇到给搬迁妇女培训的旧相识梁海兰。一来二去,她来到梁海兰的蜡染刺绣工艺坊上班。

刺绣、蜡染、扎染、裁剪衣服……四年多的学习,伍亚成为车间的骨干。

“我们把她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培养。”梁海兰表示,“之前一起培训的两个人都另起炉灶单干了,希望她早日学有所成出去开店。”

工艺坊所在“银城趣事”文化产业街,分布着不少从事具有当地特色雕、织、绣、染、画、品等技艺的企业。伍亚在车间一针一线织就梦想,同一条街的时兴萍带着姐妹们奔向追梦的征途。

今年49岁的时兴萍,早年间腿落下病根。2020年,在社区帮助下,不服输的她在小区开起了锡纸加工厂。

一座200平方米大小的车间,女工坐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加工锡纸,机器运转声响个不停。

11月底在锡纸生产车间忙碌的女工

购买材料、组织加工、设备维护、销售产品……时兴萍一肩挑起的锡纸加工厂,圆了小区23位留守妇女的就业梦。

“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创业。大家说,哪怕一天只有50元钱,一个月也有1500元,家里花销就有了着落。”今年,时兴萍一口气添置了19台新设备,扩大了产能。她憧憬“下一步期望能够做得更好,带动100人在家门口就业。”

播撒希望种子,迸发奋斗活力

“我们哪天放假回家呀?”10岁的陆建浩,以前总会这样问奶奶万学珍。看着在外省出生、辗转多地上学的大孙子,万学珍的回答总是“等你考完试,我们就回家。”

年近花甲的万学珍,10年前当了奶奶后一直照顾孙子。随着孙子年龄的增长,入学问题一直牵绊着家人。“以前在外省打工,大人换个地方娃娃就要换一个学校,对娃娃成长不好。”

搬到景宁小区后,万学珍孙子的上学问题才得以解决。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五小学的操场

2018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幼儿园在小区建立,不久后新园所动工建设。2020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五小学在幼儿园旁落成并开展招生。

家门口的幼儿园和小学,拉近了学生入园入校的距离,也拉近了“山里娃”与优质教育资源的距离。

幼儿园结合地情园情和学生情况确立了打造民族文化、民间游戏、民族风采为一体的办园方向,积极创造具有艺术化、本土化、民族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在日常教学之外,构建“专业课辅导+综合课程”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提成绩、树信心。

宁西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还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体育锻炼,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相关主题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目前,景宁小区165名幼儿、618名学生在家门口就近入园入学。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六幼儿园一角

经历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上学路,搬迁青年张忠波感慨,“对年轻人和小孩来说,景宁小区最明显改善的是教育设施,更容易接触和学习新的东西。”

如今,陆建浩的询问已成往事,成长中的孩子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期望。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