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 正文

普洱市江城县民族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日期:2023/1/24 18:11:05 浏览:

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这样一所小学,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美丽校园,一幅幅反映各民族服饰、生活场景、传统习俗的精美民族团结墙绘令人耳目一新;在教学楼醒目位置悬挂的各民族简介展板,则让同学们时刻浸润在民族民俗文化的知识海洋中。这所学校就是江城县民族小学,这是一个集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瑶族、汉族等15个民族师生为一体的“大家庭”。近年来,学校以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载体,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撑起了边疆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片蓝天。

党建引领,落实育人使命

“一直以来,学校党支部坚持办好边疆民族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把校园阵地转化为抓实党建工作的有力载体,找准党建工作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采访中,江城县民族小学校长李春荣告诉记者,江城县民族小学党支部成立于2000年,现有党员教师31名,占教师总数的50%;有少数民族学生122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88.3%,并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副书记、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一把手”领导责任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学校坚持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把民族骨干教师培养成学校领导的原则,加快学校发展。目前,学校6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有少数民族干部5名。”李春荣说,学校还建立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年级制度,31名党员教师主动承担教学研讨课、展示课、公开课任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推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市县级骨干教师,2名教师荣获市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此外,江城县民族小学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每周一学”等党内政治生活中,通过抓实基层党建促民族团结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在党员教育培训中设置民族政策宣传内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立校,增强民族情怀

在江城县民族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力以赴的真抓实干。“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学中,将民族文化、文字、乐器、歌曲、舞蹈、手工艺制作等带进课堂。”该校版画辅导教师白及说,在第二课堂,老师除了教孩子们版画雕刻技艺外,还在版画内容上引导孩子们以江城县境内的民族建筑、民族间互助劳动场景、节庆场景等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江城县民族小学以学生兴趣为先导,推动民族校本课程进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班级课程、学校第二课堂等活动中,先后组织编印了《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歌曲选编》《知我民族爱我民小》《童心向党歌声飞扬经典红歌汇编》等校园读本。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创编了一套哈尼族舞蹈《阿米车》、彝族舞蹈《嘟哩类果哩》和傣族歌舞串烧的课间操,并把当地民族音乐融入课间操的音乐编排。同时,在学校内外文化墙、橱窗等宣传载体上做好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宣传,达到“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效果。此外,坚持以“五育并举”为抓手,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设了民族舞蹈、茶艺、手鼓、版画等38个兴趣班,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

播撒爱心,促进学生成长

江城县民族小学立足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留守儿童众多的特点,带领全校师生共同打造博爱乐园,让每一个孩子畅享博爱之乐,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学校针对学生实际,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学生采取重点关照、重点扶助、重点培养,让学生“进得来”,目前在校学生规模比规划数翻了近一番。学校还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优化育人环境,认真贯彻“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学生的帮扶力度,让学生“留得住”。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采取“反复讲”“多联系”“一对一”等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习“上得去”,实现共同进步。

针对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学校教师做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坚持对其生活习惯、学习常规、思想动态等全程守护管理,让留守儿童自主选择、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自我感悟,学会感恩,体验成长的快乐。

树立品牌,夯实发展根基

“学校还认真抓好教育教学质量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李春荣说,在每学期的思政课中,均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以“三个增进”(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为抓手,以“三个人人”(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为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增强“五个认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江城县民族小学还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少先队队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边疆各族学生爱党爱国情感。同时,探索推行“党建思政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廉洁教育+师德师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学科育人融合”的育人模式,让广大学生知党史国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三观”,夯实发展根基。

春华秋实,耕耘不辍。江城县民族小学始终牢牢攥住民族团结这根“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校园、进班级、进头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江城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来源:普洱日报记者:陈景锋臧灵通讯员:张权白及编辑:罗元境)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