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 正文

镇雄“六化”同步促就业成典型案例!云南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接续奋斗乡村振兴谱新篇

日期:2023/2/9 12:35:19 浏览:

2022年,我省聚焦

“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接续奋斗乡村振兴谱新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2年,我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今年以来,我省扛实政治责任,高位推动落实,全省上下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委政府共同抓、有关部门协力抓”的工作格局。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践行“项目工作法”,抓实项目库建设;践行“一线工作法”,有效推动力量下沉,促进提质增效;践行“典型引路法”,强化示范引领。

随着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我省88个脱贫县全部完成赴上海市对口帮扶区的调研对接工作任务。截至11月底,上海市财政援助资金到位38.18亿元,实施项目541项。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不断强化,省级定点帮扶走深走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力。

一年时间,云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通过抓实“巩固”,我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坚持“三个动态”,及时消除风险。“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为1027.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41.1万件,已办结39.8万件,办结率达96.82%。累计制定并落实2026万条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21万户90.36万人,消除风险16.26万户61.54万人,守住了不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持续提升“三保障一安全”水平,紧盯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帮扶政策落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推动“发展”,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落实精准帮扶促增收,实现了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的目标。紧盯稳岗就业出台“促增收九条措施”“稳就业八条措施”,全省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共转移就业344.58万人,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率促增收。推进“雨露计划”促进脱贫家庭稳定就业,今年“雨露计划”毕业生5.3万人,实现就业、升学、参军5.05万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增收,全省培育形成帮扶主导产业26个。1月至9月,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3元,增长8.0%,比全省农民增速、全国脱贫县收入增速高。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18%左右。

通过推动“衔接”,我省正有序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按照《云南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协调配合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网格化、数字化治理等典型方式开展乡村治理。

一年来,我省总结形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0种实践模式和13个典型经验等一批模板案例。各地因地制宜,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为我省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典型案例

镇雄县:“六化”同步促进就业

今年以来,镇雄县岩洞脚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抢抓产业项目,盘活资源要素,探索多种路径,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岩洞脚村探索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机制,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着力点,大力支持村集体以土地、林权、生产设备、劳务派遣、扶贫资产等各类资源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开展合作经营,全面盘活利用村集体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如今,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幼儿园、农贸市场、“邮乐购”代办点、民族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学校、停车场、驾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网络宽带进村入户,自来水引进家门……在今非昔比的岩洞脚村,当地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路攀升。

今年以来,镇雄县结合劳务输出大县、持续增收短期靠就业的实际,以网格化摸底、精准化对接、组织化输出、品牌化带动、多元化拓岗、人性化服务的“六化”同步,突出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79.06万农村劳动力的稳就业促增收,有力保障56.8万脱贫群众、6.96万“三类对象”增收。

镇雄县抓好网格化摸底,建立健全转移就业信息动态跟踪网格管理机制。精准化对接,发挥浙江、上海、广东、安徽、昆明5个劳务输出工作站和44个在外党支部作用。集中力量培育打造“镇雄五金工”“镇雄水晶工”“镇雄缝纫工”等劳务品牌。多元化拓岗,抓实“贷免扶补”、“333”工程和“古邦归雁”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的群众特别是返乡群众,给予创业贷款和创业就业奖补扶持等。

通过努力,省外务工人员平均工资从去年的3957元增加至目前的4273元,净增316元。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劳动力平均务工时长8.5个月,月平均工资3358元,比去年2895元净增463元,总体就业带动人均增收1459元,工资性收入11717元,占比81.35%。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4402.32元、增幅16.33%。

澜沧县:持续培育特色产业

冬日的澜沧暖意融融,一片片高大翠绿的巨菌草在阳光下轻轻起伏荡漾,展露勃勃生机。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东回镇回竜村村民刘佩一大早便来到基地做活计。他说:“我从今年7月开始到基地打工,每个月可领3500元的工资,公司还提供食宿,骑车2分钟就能到家。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稳定,离家也很近。现在巨菌草正成为我们当地群众的致富草、幸福草。”

巨菌草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而成的高产刈割型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是养殖肉牛的首选饲草品种。基地负责人介绍:“菌草一年可以多次收割,一亩巨菌草可以养活4至6头牛,产量是皇竹草的1倍左右,非常适合圈养肉牛的饲草供应。”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澜沧县引进中林中福(云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回镇建设了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园,打造“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推广模式,构成菌草新型绿色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不缺肥,养殖无污染”,建立菌草“以草代料”微生物农业种养的自循环体系。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县推广种植菌草3540亩,涉及全县18个乡镇,带动867户2514人,促进户均增收3000元。

澜沧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澜沧县进一步盘活林下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在班利村林下三七种植基地,遮阴网下一棵棵三七苗长势良好。“公司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目前种植总面积有100亩,种植区域涉及2个村民小组,共计502户1740人。”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泰介绍,发展中药材产业,农民最缺的就是技术。为此,基地采用“科技团队+企业+农户”的模式,吸纳固定就业13人,累计用工5000人次,其中脱贫户约3000人次,辐射带动409户,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

聚焦农业发展,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澜沧县通过外引内联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措施,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团的人才、科技优势,抓好茶叶、咖啡、甘蔗、畜牧、果蔬、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种得好、产得好、卖得好”的良好效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腾冲市清水镇:做优做实“四篇文章”

走进腾冲市清水镇驼峰社区虞家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院、一条条干净宽敞的道路,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厕所建在家里面,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寨子里面还有小公园……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能变得这么干净,这么漂亮。”清水镇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赵家熬感慨地说。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时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两年多来,清水镇高标准编制了《清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云上司莫拉总体规划》《中寨近期建设规划》,规划聚焦“幸福·旅游+”主题,农旅联姻、三产融合,做优做实做强做活“抱团取暖、股份合作、产村融合、村企联动”这“四篇文章”,致力构建产业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初步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清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四篇文章”就是握指成拳、培树品牌,做优“抱团取暖”文章;支部领办、社民合作,做实“股份合作”文章;茶旅联姻、共谋发展,做强“产村融合”文章;企业入驻、资本引路,做活“村企联动”文章。

下步工作中,清水镇将按照“点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进、线上开发”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围绕“一环三片、六村六品”规划布局,分村打造佤乡风情、古寨乡旅、农旅休闲、民宿示范、温泉休闲、现代农业“六种业态”,让全域旅游在清水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群众。本报记者王淑娟

凤庆县:市场主体联农带农

凤庆县二道河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传统村落,村寨依山傍水、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条件。村党组织立足资源优势,把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户100%与景区建立利益联结。山旮旯里的苗族同胞开门迎来了山外人,端上了乡村旅游新饭碗,蹚出了一条推动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今年以来,二道河村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多万元。2021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02元,在乡村旅游产业上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茶相华是地地道道的二道河村民,20多年前,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去深圳打工。“还是自己的家乡好,现在回来主要是做茶叶,种了点树头菜、水果,家里还有一个豆腐坊,经营着一个小吃店,整体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茶相华说。跟茶相华一样,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村民们开作坊、办实体,自己闯市场。

以农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二道河村把传统手艺人组织起来,重修水磨房、水碾子房、豆腐坊、酿酒坊、榨油坊等传统工艺作坊,引导农户根据各自资源、技艺特长、发展意愿等进行科学定业、分工发展,积极参与到景区业态经营中,10户农户相继开办了特色餐饮店,7户农户经营起了乡野超市。大批村民开上观光车,做起“土导游”,当起“大掌柜”,成为经营“艺术”的新型农民。如今,二道河村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乡村旅游全链条发展,实现了所有农户都有参与、都有业态、都有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村寨600多户2500多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近年来,凤庆县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普遍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市场主体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力军,有力拉动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年内新增市场主体6034户,累计达28482户。

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凤庆县聚焦重点产业抓招商,壮大企业增量。按照“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要求,实行重点产业链长负责制,统筹基地到消费者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效益。同时,聚焦内生动力抓培育,激发主体活力。以“职业化脱产式证书式”农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