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靖边县 > 正文

靖边文苑|游走的靖边县城

日期:2023/2/10 0:08:20 浏览:

靖边正式设县是在清雍正九年(1731)。当年朝廷将靖边营改设为靖边县,县城驻地在靖边营(今新城堡)。此后,靖边县城驻地先后在新城(1731-1869)、镇靖(1869-1943)、张家畔(1943至今)设置。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民国靖边县县城曾设在柠条梁。

新城在今县城西南65公里处,为靖边县新城乡乡政府驻地,现称“新城堡”,又称“靖边营”。新城堡选址于西山东川的自然地形,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垣轮廓清晰,垣体多数得以保存,局部被破坏无存。城址分为南、北城两部分,南城仅存西垣、南垣,东垣不存,北垣即北城的南垣。南城周长目前残存810米,占地面积约145800平方米;北城周长2278米,占地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

新城堡初建时各角上均建有角楼,清代移建城垣时又增设3个,所以共有角楼7个。保存较好的是明代修建的西南角楼,建在北高南低的陡坡上,规模宏大。台底凸出西垣5米,凸出南垣14米,东西边长23米、南北边长18米,顶部东西13米、南北8.6米,台外高16米。夯土层厚6~12厘米。台周散见瓦、砖块。其他6座角楼或破坏不存,或仅存夯土台。

堡内古建筑全部被毁坏,城西北角与垣体相连有一大型土台,为庙宇基址。城北部有一自然山形土堆,当地村民称之“草草山”。乡级柏油路两次穿越西垣,南北向延伸,乡镇街道贯通城内南北。单位及村民住宅主要分布在城西部,东部为耕地。城内地面上,特别是耕地内随处可见瓷片、瓦片等,可辨识的有宋、明、清时期瓷片标本。

新城堡在北宋初为夏州兀刺城。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在此驻兵防守,并筑东、西哨马营,故俗称“范老关”。

明景泰四年(1453)巡抚陆炬始筑城垣,由此俗称“新城”。城墙“周围计七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一尺,楼铺二十座”。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十四年(1555)两次拓筑维修,城垣周长达“八里,楼铺二十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

明代靖边营是明长城榆林镇重要营堡,驻军2255名,配马骡920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员,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读史方舆纪要》载:“嘉靖二十五年,寇自宁塞营入犯延庆诸城镇。督臣曾铣遣将击却之。”可见,靖边营在明长城防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康熙年间驻守马兵、步兵共203名,设游击、千总各1员。雍正九年(1731)靖边营改设为靖边县,县城驻地靖边营。同治六年(1867),回民武装攻破县城,城内建筑尽毁,八年(1869)县城移至镇靖堡。

镇靖堡最初为唐夏州节度使李佑所筑,又名“乌延城”,唐长安至夏州的通道经城而过。明初为防备蒙古,始设镇靖堡,是明长城防卫体系中重要城堡之一。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同年又设靖边道,下辖6堡1镇,即宁塞堡、巴都河堡、靖边堡、镇罗堡、镇靖堡、龙州堡、柠条梁镇。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延绥巡抚王锐派军队扩建镇靖堡。成化八年(1472)巡抚余子俊进一步扩筑镇靖堡垣,周长“四里三分,楼铺一十九座”。《延绥镇志》载:“镇靖堡东至龙州城四十里,西至靖边营八十里,南至延安府三百里,北至大边二里。”

从光绪本《靖边县志》中可见,镇靖堡城西依山势,东据河川,西有西峰(今寨子山)、晓雾山(今南关坬山)、梢沟山(今梢木梁山)、芦西河环绕,东有芦河、麻黄梁、大墩梁为屏障。镇靖堡“周围凡四里三分,高二丈二尺,东、南、北城门三,楼铺一十九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年(1578)砖砌”。因此镇靖堡被称为“系极冲之地”。

明代镇靖堡驻军丁2537名,配马骡驼1789匹,设操守、守备、坐堡各1员,巡防大边长城“四十九里,墩台四十三座”。清康熙年驻守兵110名,设守备1员。同治八年(1871)城堡得到维修,此后至1942年县城移驻张家畔前,镇靖堡一直为靖边县城。

1867年,镇靖初为县城时,城内居民寥寥无几,城垣破烂不堪。后经历任知县修筑,县城才逐步繁荣起来。其县城格局和全国大部分县城一样,以“十”字布街设巷,东、南、北街各通城门。

1929,县长牛庆誉“以工代赈”,选拔青壮民丁300人,维修城墙,并在城中建造中山台一座。

1935年5月28日,刘志丹率红军占领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1937年,中共靖边县委、靖边县抗日民主政府定居镇靖城。

1943年,县城由镇靖移往现在的张家畔,后镇靖一直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时至今日,镇靖堡的北街之上还保存着旧时的关帝庙台。镇靖堡关帝庙系道光七年(1827)靖边都司寇文静所建。庙台之下原是门洞四达,今日北侧门洞则成了学校的院墙,只有庙台四方题额上的“浩气凌云”“口师义圣”“节鼎天地”“一航口月”。除关帝庙外,镇靖堡中原还建有城隍庙、龙王庙、火神庙、先农坛、祖师庙等。城西北处原建有九龙壁,用琉璃瓦装饰,上有九龙飞舞图案,色彩绚丽,形态逼真。

镇靖堡原还建有文庙、文昌庙。文庙原在西山之下,系光绪年间所修;文昌庙原在堡内西北街。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南城门附近,其对联云:“天上点状头,万丈光芒吞壁斗;人间司科目,几分阴口较文章。”

镇靖堡现保存有主城垣、障城大部分城垣及其所附属的马面、角楼,主城保存有2座城门,均为瓮城,东门稍好,北门破坏殆尽;城内建筑设施只保有2座楼台,均为晚期建筑;城外还有护城墩台1座。镇靖堡的破坏原因主要有历次战争,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城堡的毁坏,以及雨水冲刷、植被荒芜等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

1943年,县城由镇靖移往现在的张家畔。

张家畔在县中略偏北,北靠毛乌素沙漠,南临梁峁山区,东西是一望无际的河湖沉积平原,芦河由南向北穿城缓缓流过。因河岸多住姓张的人家,所以得名张家畔。

张家畔初为县城时,只有十几户人家,四周沙丘起伏,荒凉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张家畔辖5个社区居委会、16个农业村,总人口近12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是靖边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宁、陕、蒙商品交易的重要交通枢纽。榆林至靖边沙漠高速公路、靖边至定边王圈梁高速公路起自张家畔。包茂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和青银高速公路(青岛至银川)在张家畔交汇,太中银铁路(太原-中卫-银川)横贯靖边,车站设置于张家畔火车站大街。靖边县城张家畔已经成为中国县级城市少有的“旱码头”,成为中国西部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靖边油气资源丰富,作为县城的张家畔分布着众多油气企业。城东是年产能达100多万吨的榆林炼油厂,城西是全国瞩目的长庆石油天然气基地办,城北则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

张家畔及其四周景色秀丽。在光绪本《靖边县志》中记载:张家畔周边滩地里鹳鸟展翅飞翔,柳树成荫,被誉为靖边八景之一——“鹳海绿云”。张家畔东边的五台山和烟墩山,原来草木不长,飞沙乱舞。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人力物力植树造林,经过多年的治理,五台山和烟墩山由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人工绿色屏障。站在五台山眺望张家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来源:《靖边文库》散文卷

作者:刘定

靖边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主办

监制:林泽

策划:赵来来

主编:燕昆山责任编辑:马金娥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