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太仓市 > 正文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日期:2023/3/27 11:48:27 浏览:

干部和企业家多次提及,太仓产业发展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利用自身禀赋,瞄准升级方向、把准时代脉搏,有的放矢规划布局。

从深蓝到深空,航空航天是太仓另一个“未来产业”。20多年前落户的德企舍弗勒,开发出新型航空发动机轴承,每年可为全球客机节约20万吨燃油,加上西工大等科研机构支撑,太仓提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2025年争取突破500亿元。

航空航天发动机换热器铸造工艺曾长期被外国垄断,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稳定量产,但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产值仅200多万元,当地政府仍兑现了房租减免等承诺。太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刚表示,航空航天属于全新赛道,未来一定会迎来爆发。

对产业培育的耐心体现在产业生态的营造。“一个园区里,上下楼就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华钛瑞翔总经理刘荣华举例,不足百米外就是刚开业不久的北航天航长鹰实验室,将负责检测公司零部件。

提升港口能级,锻造持续力。沿海如果没有港口,大海就是尽头;但有了港口,就能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下历史新高,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第25。

联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端服务业,实现“货物量级”向“服务能级”转变。太仓将现代物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发展。

面向未来,太仓港主要目标不再是做大规模,而是提升功能,将“港口流量”更好转变为“经济增量”。看中物流资源集聚、市场辐射范围广、分拨配送成本低等优势,全球知名运动休闲品牌耐克、斯凯奇等均在此建设中国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太仓产业链也得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把港产城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第一战略”——这是苏州市为新形势下太仓发展定下的基调,与“以港强市”战略一脉相承,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正在港区筹建,集商品展示、物流分拨、交易结算于一体。东南亚的水果、全球的海鲜、各国的名车齐聚,实现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

当年郑和从这里下西洋把中国带给世界,而今太仓正努力“把世界带给中国”。

一路同行

一生之城的治理之道

在千年古镇沙溪的老茶馆里,两位本地老人一人手执二胡,一人指弹吉他,合奏宛如高山流水,意蕴悠扬,引得路人驻足欣赏。

老人的闲适与自在,可管窥“幸福之城”——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登上县级市榜首。太仓把人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城市建设宗旨和治理指向。

打造人才“引力场”,留人更“留心”。人才是所有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太仓引才靠什么?

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初到长安,曾被人戏谑“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一语道破初来乍到之难。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当年治下的太仓如今打造“太易居”人才公寓品牌,三年内新增1万套,“人到太仓就有房”。

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只要来太仓实地了解就业、创业环境,就能在线申领最高500元的“人才考察礼遇”补贴。“这是一座让人无法拒绝的城市。”去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太仓的颜璐聊起太仓热爱溢于言表。

自动化领域从业20多年的龚学培是地道的上海人,两年前到太仓担任通快(中国)机床事业部销售总监,一开始每个周末都回上海,如今已在太仓买房。“与这座城市相遇时的惊喜,没有一丝褪色。”他说。

截至目前,太仓吸引*(团队)达到827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2.4万人。

构筑完整“幸福拼图”,有尊重更有尊严。让每一颗心灵都有所归属,才能构成一座城市完整的幸福拼图。太仓既为各类人群追求“民生高线”,又为老人、外来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构筑“温暖底线”。

作为人口老龄化率超30%的“长寿之乡”,太仓除了发放高龄老人尊老金等常规动作,还努力发掘老年人“为社会所需”的价值。78岁的教师姚品良退休后发现,许多外地民工子女缺乏照看,于是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辅导学生参加多届全国少儿美术大赛,85件作品获金奖。

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九成学生非太仓籍。高标准足球场上,五年级的安徽学生丁睿哲正参加校足球队“百川源源”的训练。“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如百川汇聚。每年举办‘百川节’各自家乡故事和美食,没有地域差别,都能找到归属感。”丁睿哲的妈妈范雪萍说,儿子踢了6年球,球队也拿到全省冠军,内向的农村娃越来越自信。

陆晓晨此前是仓库搬运工,在全国首家致力于雇用心智障碍人士的中德融创工场,她成为一名高端汽车零部件流水线工人。最欣慰的不是工作变得轻松,而是收获了尊重。“在这里我们不会被当作特殊人群,大家都在平等地创造价值。”表达并不流利,但收获尊严的她眼中有光。

过去十年,太仓低保标准由每月570元调整至1095元,5年来累计发放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资金超千万元。达到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太仓市民注册成为志愿者,常态化关爱弱势群体。

从“造景”到“育境”,品质兼具品味。红砖粉墙、塔楼尖顶,极具欧洲中世纪的复古情调——在新浏河畔的海运堤,太仓最新的“造景”之作罗腾堡德风街去年底开业,完美还原德国小镇风貌。

跨越山海,“家在太仓”。不久前举办的“春天的信念”中德诗歌朗诵会上,德企高管克里斯蒂安携中国妻子和两个孩子登台,朗诵了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幸福》,已在太仓生活8年的这家人节目尾声一齐用中文说:“这就是我们幸福的家。”

“幸福之城”,绝非偶然。太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是同等经济体量县市的近两倍,每年超过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市民生活“不出圈”,幸福更“出圈”。

城乡统筹,短板不短。太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5: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2000亩地9个人就能种好,秸秆打包发酵后作为饲料养羊,羊粪肥田后产出的富硒大米一斤能卖到16元。”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介绍,“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支撑起生态循环农业,去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万元。

在外闯荡两年后,王梦洁决定回到故乡东林村,依田而居的农民家庭住进现代社区的电梯房。“回来后想不到还有薪金、股金等福利。”她说村里生活与城市几无差别,还多了城里人向往的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是生活品质的“诗意栖居”,太仓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让精神品味的“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包含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作品的高规格开馆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开馆两个月接待参观者超7万人次。

美术馆的观景平台是一个半开放的窗,向外望去,市民公园里有人陪着孩子到儿童区域玩沙,情侣在静谧的林荫小道上散步,还有人走进湖畔的自助有声图书馆“听”书……

以窗为框,春夏秋冬四时风景映入眼帘。设计者匠心独运:观景窗被设计成长长的矩形,犹如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盛景图正徐徐绘就。(记者刘亢、张展鹏、杨绍功、杨丁淼、陈圣炜摄影:记者李博)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