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郊区 > 正文

幼儿托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校内校外体育设施双向开放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大学校区融入城区街区……你关心的教育问题在这里!

日期:2023/6/8 5:38:27 浏览:

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以说,没有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创新产业。总的看,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有市场。上海发展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近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职业教育就业势头是非常好的。

二是升学有通道。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区别主要是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分。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样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纵向衔接教育体系,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以后升学路径上有通道,且选择是多元的。

三是发展有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技能型人才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上海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类教育,上海职业院校现有1400多个专业,并根据产业需要,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同时,我们也更加关注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更能锤炼职业品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让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生涯发展呈现出很好的态势。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一下,为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认同,我们自2014年举办“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体验日”每年开展400余个职业体验项目,接待前来体验的中小学生数量超过10万人,深受大家喜爱。最近,“学生职业体验日”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家长带孩子“走进一所职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

郊区

拓岗位、架桥梁、强服务

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主持人: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23.6万,数量又创新高。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市教委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周亚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大力促进学生就业深造,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全国和上海高校毕业生数量都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增大。我们正会同相关部门和高校,大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统筹就业资源、抓好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招聘活动,助力2023届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拓岗位。我们与组织、经信、民政、人社、国资等部门,共同从政策性岗位供给、政策性优惠及就业服务等方面,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高校也全员发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架桥梁。我们密集开展各类线下招聘活动。比如,3月17日,举办2023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吸引了15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4月12日,举办2023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采用“就业招聘+实习见习”模式,吸引了1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实习岗位700余个,吸引了2万余名学生到场参加。

郊区

三是强服务。当前正值毕业生就业“黄金期”“冲刺期”,我们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引导与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此外,还开展“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

在此,我们希望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予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也呼吁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要树立积极就业心态,对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打破围墙融入城区街区

让更多高校资源让市民共享

听众赵女士:周主任,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上海的不少高校成为了市民游览驻足的重要景点,我自己也曾经去华东政法大学的苏州河步道走过,环境非常美。我们非常期待:高校能否更加开放,有更多空间和资源让市民共享?

周亚明:校园是城市最有生命力的细胞,校园和城市是相互滋养和支撑的。这几年,我们推动中心城区高校拆除围墙,目前,上海已经有不少高校打开围墙,正融入城区、街区、社区,让充满书香的校园变得更加可亲可触可感。这也更好地体现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比如,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对接苏州河全面贯通开放布局,拆除沿河围墙,将27处中西合璧近代历史文物建筑群和美丽校园呈现给市民,苏州河华政段滨河步道运行开放,广受市民好评,一跃成为沪上“网红打卡”景点。

郊区

又比如,上海音乐学院通过校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部分围墙拆除与街区直接相连,成为与衡复风貌保护区高度融合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将成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让市民沉浸式体验高等音乐学府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城区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单位附属空间开放等城市规划建设布局,推动更多有条件对外开放的高校中心城区校区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打造更多开放式校园,为市民提供“空间可达、活动可容、景观可赏”的游憩绿色共享空间,让更多的建筑可以阅读,街区更加适合漫步,城市始终富有温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