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郊区 > 正文

幼儿托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校内校外体育设施双向开放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大学校区融入城区街区……你关心的教育问题在这里!

日期:2023/6/8 5:38:27 浏览:

学前教育如何普及普惠优质发展?家门口的好学校如何越来越多?如何实现校内校外体育设施双向开放?如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推动更多高校资源让市民共享……

5月4日上午,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3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就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郊区

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那么,在这样迈入新征程的背景下,我们想了解一下上海教育当前所处的总体方位和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周亚明:教育不仅关乎着个体发展、家庭幸福,更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对上海来说,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还担负着“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重任。

目前,上海国民教育体系内大中小幼学校3446所,在校生308万余人。从城市比较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全国第一,包含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在校生规模,仅次于北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区建设任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已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设定的目标,教育普及、公平、质量、贡献迈上了新台阶。

主持人:我们看到,前不久,教育部和上海市签署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率先在上海高质量落地,共同推动上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城市教育。能不能请周主任给我们简单说说,这些举措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信号?

周亚明:党的二十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突出了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凸显了发展教育事业的紧迫性、关键性。就在几天前,教育部与上海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等,开展重点合作。上海将按照中央要求,在教育强国征途上,进一步发挥好“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主动承担起三个重要使命:

一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田。进一步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特色一流、职业教育贯通融合、终身教育泛在可选,释放更多教育改革红利,让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教育点亮每一个人的梦想。

二是促进区域教育合作引领者。长三角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上海则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我们有责任要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同苏浙皖三省一起,促进基地共建、人才共聘、学生共育、科研共赢、资源共享,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新实践,走出一条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路径,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三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探索者。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上海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构建紧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高教育实力和支撑现代化建设能力,以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助力产业强、经济强、城市强。

用法治和教育温度呵护“最柔软人群”

主持人: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对广大幼儿家庭是一大利好,也引发了广大市民关注。《条例》实施后,工作推进的重点有哪些?

周亚明:为“最柔软人群”提供“最安心的照护”,这是我们做好托幼工作的基本信念。今年我们开展“幼有善育”,最重要一件事,就是要以实施“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条例”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养育教育幼儿的服务保障水平。《条例》很多条文与幼儿家庭密切相关,我们要用好这一法律保障,让市民百姓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变化中,感受“全套”养育教育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比如,建设好家门口的托育服务优质资源。我们将按《条例》要求,确保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居住区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时,将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作为上海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内容,打造更多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温馨“宝宝屋”和科学育儿家庭指导站,缓解生育、养育、教育压力。

郊区

又比如,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规定了建设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准入门槛,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明确各方权利义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托育机构,满足家长多元托育服务需求。

再比如,严格遵循儿童认知成长和身心发育规律。把幼儿园的孩子称为“学龄前儿童”,就是指在这个年龄段不能按学科化、小学化方式进行教育,而要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游戏、睡眠时间,为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推动严格落实《条例》,确保幼儿园不组织任何考试测试,不搞学科化、小学化课程。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持续向幼儿家长传递科学育儿观和成长观,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力争3年时间,

把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高质量幼儿园

主持人:这段时间正是幼儿入园登记报名的时间,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自己家门口的幼儿园质量。那么接下来,市教委还会有什么新举措来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呢?

周亚明:可以说,上海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是很好的,我们建设了一大批“老师好、孩子好、环境好、服务好、口碑好、就近好”的“六好”幼儿园,这已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园所资源配套布局,更新设施设备,提升保教队伍专业水平,从而整体提高办园质量,更好满足家长们对学前教育的新期盼。

比如,我们将从硬件建设上抓改善。虽然这几年,上海的幼儿园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进,但因一些历史原因,或者是客观条件限制,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上个月,我们实地调研了虹口区大连新村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建在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小区里,园长和老师为给孩子们改善环境动足了脑筋:他们把原来的灌木丛改建成大草坪,围着大树造了户外科探室,把光照和通风最好的空间都留给了孩子,他们都很不容易。像这样的幼儿园,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加强设施设备改进的重点。今年,还将启动建设高质量幼儿园工程,指导各区结合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下大力度改善幼儿园设施设备和环境,让家长们能更真切感受到身边幼儿园的新变化。

又比如,我们将在保教队伍上下功夫。幼儿园队伍建设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保育员、保健员、营养员等保育人员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久前,我们举办了首届全市托幼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发现了一批优秀保育人员。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保育员吕子晖是个“00后”,自己还没有当妈妈,却是孩子们心中最亲切最信任的人;普陀区童的梦幼儿园营养员阮浩,放弃五星级酒店高薪工作来做孩子们的“大厨哥哥”,为孩子们养成强健体魄出力。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强化保育人员专项化、常态化培训制度,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从今年开始到2025年,我们力争用3年时间,把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高质量幼儿园,进一步回应和满足家长们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新期待。

全面建设“宝宝屋”,

新增不少于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

主持人:2022年上海大部分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我们身边的社区,也开始出现社区托育“宝宝屋”,为幼儿提供临时照护服务,很多家长对宝宝入托都非常期待。今年在增加3岁以下的幼儿托育服务资源方面,还会有怎样的新举措?

周亚明:当前,我国3-6岁学前教育这波入园高峰总体已经过去,部分区的幼儿园学位资源有了腾挪空间,为幼儿园开设更多托班创造了可能。同时,公办幼儿园开设的托班价格低、质量高,是深受家长欢迎的托育服务形式。目前全市近1000家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占全部幼儿园的60%。今年,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开设托班力度,在保证3-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要求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

同时,我们还会加大社区托育服务资源布局,“宝宝屋”能够满足家长就近就便、灵活多样的临时照护需求,把“宝宝屋”建设在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市民驿站、幼儿园……这些贴近市民生活的场所,提供嵌入式服务,这成为了一种深得人心的托育服务形式。最近,对接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宝宝屋”又增加了新模式——比如,大宁路街道探索把“宝宝屋”建在了静安区的创意产业园区中,这个园区的年轻白领家长有很多是弹性工作制,当他们需要到单位集中办公时,便可以将孩子带到“宝宝屋”,得到临时照护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园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此,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今年,我们要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新增不少于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让家长找得到托位、机构收得下孩子,孩子得到优质照护,践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承诺。

让老年人享受城市智能化、数字化

带来的红利和便利

主持人:我们常说,“一老一小”总关情,上海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很高,上海怎样破解难题,更好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

周亚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一老一小,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两头牵挂,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就能给这个城市画出一条“微笑曲线”,我想也是上海城市温度的体现。

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达到36.8%、65岁以上的占比达到28.2%,已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600万,老龄人口规模更大、老龄化程度更深。老年教育是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部分,在这个背景下,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促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就更加至关重要。

为此,上海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在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教育供给中,彰显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其中,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回应老百姓对这方面的新期盼。

如果留意,大家可以发现,身边的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触手可得,上海已建成覆盖“市—区—街镇—居村社区”的四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建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超过200万人。在老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探索:

比如,打造全国首个面向50岁及以上人群的全媒体终身教育平台——“金色学堂”频道,集聚了近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