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朝阳区 > 正文

基于我国十五省(市)的调查和实验学校的访谈数据

日期:2023/6/26 8:43:48 浏览:

偏下的学生遭受欺凌的比例最高,为17.6%;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遭遇欺凌的比较相对较低,为12.9%;学习成绩中等和良好的学生遭受欺凌的比例(13.2%、13.5%)

要比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比例

稍高一些,但差距不大。同样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实施欺凌的比例相对较高,为6.8%。从欺凌萌芽的发生率来看,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遭受欺凌萌芽事件和对他人实施欺凌萌芽事件的比例也均高于其他学生。

表6成绩不同的学生遭受欺凌和实施欺凌的比例

学习成绩与学生是否遭受标准欺凌、是否实施和遭受欺凌萌芽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与学生是否实施标准欺凌之间的关联边缘显著(见表7)。进一步由调节后的残差分析可知,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遭受标准欺凌的比例显著比预期的高;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实施标准欺凌的比例显著比预期的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欺凌萌芽的比例显著比预期的低;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实施欺凌萌芽的比例显著比预期的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遭受欺凌萌芽的比例显著比预期的低。

表7学习成绩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卡方检验结果

由此看出,学习成绩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欺凌别人和被别人欺凌的可能性更大。这一结论在访谈中体现也尤为明显,几乎在每一位访谈对象谈及的欺凌案例中都能听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一发现与以往的部分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我国,学习成绩一般是家长、教师比较看重的一个方面,被看成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成绩差的学生通常会被人为贴上“差生”的标签,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家长和教师的消极评价和批评。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必定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没有自信、自卑怯懦,再加上成人的言行影响,他们容易被其他同学忽视、歧视乃至欺凌;要么为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而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欺凌他人。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尤其要关注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

(五)欺凌行为在个体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无显著差异

学生个体是否为独生子女,也就是说有无兄弟姐妹对学生欺凌行为影响有多大呢?结果显示(见表8),从标准欺凌来看,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成为被欺凌者或欺凌他人的比例几乎无差异。

表8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遭受欺凌和实施欺凌的比例

本研究对子样本采用卡方检验方式对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欺凌行为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其是否遭受或实施标准欺凌或萌芽无显著关联(见表9)。

表9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卡方检验结果

这一个体因素在实验校座谈老师的案例中很少被提及,故可认为这一因素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无影响。这一结论与诸多研究结论不一致。部分学者在分析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时,并没有直接从独生子女这一层面切入,而是从他们的性格、交往能力、家庭给予的情感支持等方面切入的。因此,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校园欺凌之间并没有直接相关性。

(六)个体长相也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率的因素之一

当前国际上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主要采用儿童欺凌问卷,而在该问卷中个体长相未被纳入,因此,长相这一变量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也就被忽视了,这一问题也同样发生在我们项目组的问卷设计中。但在后期深入各个实验学校开展座谈的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个体长相这一变量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成为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学生的长相与个体其他因素如体型、成绩等交叉在一起时,学生更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被其他同学欺凌。比如,在座谈中提到的“因为个头小、体型胖、长相不好看而被同学嘲笑、排斥”的小R,“因为脸上长了一块黑斑且成绩在班里倒数而被学生边缘化”的小A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价值观尚未成型,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且学生的价值观多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的长相就成为中小学生比较在乎的方面,并因长相对同学产生偏见,进而影响班内其他同学的价值观。

三、以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支持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与建议

此次研究证实,学生个体的一些因素会影响他们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但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自身特质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还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外在环境给予学生专业并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就会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养成益于自己和社会的良好个性,从而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因此,问题解决的关键应回归至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专业支持上来。

(一)学校支持:关注易卷入欺凌的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教育引导

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上,学校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在常态教育中渗透预防欺凌内容,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知水平及处理同学关系的能力,将处于欺凌萌芽的问题控制在学生正常交往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范围内。同时,学校要密切关注那些易卷入校园欺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防止欺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要加大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卷入校园欺凌很多时候是由于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规则意识薄弱。学校可以将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渗透法治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在常态教育中也要注重渗透对欺凌的认识,并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分析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后果,帮助学生提高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对欺凌的认识。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男生天生体力旺盛,性格冲动,容易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或语言冲突,而女生较于男生来说,性格相对温顺一些,她们的欺凌行为更加隐蔽。因此,学校要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欺凌行为,并为男、女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走出“唯分数论”误区。当前,成绩依然是很多学校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以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被教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久而久之,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卷入校园欺凌。因此,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其他方面找到自信。

第四,要加强班集体建设,构建友善班级,包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班集体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集体教育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重视班集体建设,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包容、尊重、欣赏”价值观的班级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不能因他人“弱小”或“不同”而排斥同学、侮辱同学,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第五,要关注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变化,做好青春期教育。很多研究表明,校园欺凌是青春期阶段才会出现的现象。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再加上他们社会阅历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社会道德规范知识缺乏,因此,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应该关注的问题上,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第六,要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类文学社团、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活动等,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健全人格。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压力,这对预防校园欺凌大有裨益。

(二)家庭支持:理性看待孩子成长,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第一,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当下,很多家长只盯着孩子的不足,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还有的家长将学习看得太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家长必须改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全面地看待孩子,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聚焦优势视角,正视孩子的内在潜能和优势,使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应对欺凌困境。

第二,家长要增强自身教育责任感,加强对子女的认知教育和规则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多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错误的认知观念、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关。而且在此次研究中,学习成绩也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家长要注重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认识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让孩子认识到除了学习,品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正确评价自我、悦纳自我,不要因长相、体型等外在因素而自卑自弃,提高孩子抵御校园欺凌困扰的能力。

第三,父母要提高对孩子的陪伴质量。很多遭受欺凌伤害的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交流,当孩子出现心理困惑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孩子将遇到的困惑表达出来,并与其共同解决;家长要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成为别人的朋友、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家长也要多陪孩子,尤其是带领男孩进行锻炼,将多余的体力和精力投入体育运动中来。

第四,父母要提高自我修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情绪管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模仿。因此,家长在平时要注意约束自己,民主对待孩子,文明对待朋友、同事和邻居。

第五,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与学校“同步”向学生普及防治欺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更好地预防校园欺凌,家长作为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主动配合学校,积极参加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活动,掌握防治欺凌的知识和方法,并及时传递给孩子。同时,特殊学生群体的家长要注意和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发现并应对欺凌萌芽。

(三)社会支持:立足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发展,织牢学生健康成长网

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系统支持,除了学校教育、家庭关爱外,还需要社会其他力量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第一,政府层面要加大对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力度,推进法律规章制度建设。明确界定各主体在学生成长中的责任,在宏观层面引导各主体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明确各主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引导各主体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感,主动抵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第二,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要积极探索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净化学生成长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各部门的合作想要切实落地,离不开学校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校要积极争取与社区、民政、卫生、共青团、妇联、派出所等部门形成合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学生成长、校园欺凌防治等工作中来。比如,社区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居委会和居民力量协助学校宣传反校园欺凌教育工作,并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预防学生欺凌发生;派出所可以协助学校开展校园安全检查及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工作等。

第三,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要积极介入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中。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状态与其外显行为紧密相关。那些性格极端的学生、总是被教师和家长批评的成绩差的学生、不能接受自己长相且被同学嘲笑的学生等群体的心理更加敏感,学校在复杂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疏导上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由社工、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相关专业机构的参与,可以为这些特殊学生群体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将欺凌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四,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论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暗藏的不良信息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欺凌也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新形式。社会要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并加强民众和媒体对网络的社会监督,力图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保护。

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协作配合,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当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足够强大时,其必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心理健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