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朝阳区 > 正文

基于我国十五省(市)的调查和实验学校的访谈数据

日期:2023/6/26 8:43:48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1-1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3027360182021-12-2514:09:12.0刘京翠赵福江热点问题研究_学生个体因素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十五省(市)的调查和实验学校的访谈数据欺凌,学生,校园,研究,遭受,标准,调查,性格21513000401教育

作者信息

刘京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赵福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本文通讯作者。

本文摘要

通过对我国15个省市的114290名中小学生和6646名教师的大规模数据调查,并选取北京市朝阳区14所学校为实验学校开展进一步访谈,深入分析学生个体因素对我国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呈现出性别差异,男生欺凌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学生欺凌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的阶段;学习成绩与学生被欺凌以及欺凌他人的行为呈现显著相关;一般意义上的性格对欺凌行为无显著差异,但性格相对极端的学生易卷入校园欺凌;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欺凌行为的发生没有显著性关联;个体长相也是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受外在环境影响很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为他们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养成益于自己和社会的良好个性,避免欺凌现象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个体因素存在关联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愈来愈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学校、家庭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校园欺凌作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可能具有一些相对稳定的个体特点。哪些学生群体易卷入校园欺凌?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率的核心因素,即学生个体自身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明晰。

在以往研究中,诸多学者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比如性别、年级、成绩和人格特征等对学生是否容易卷入校园欺凌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学生实施校园欺凌与其个体因素存在关联。但绝大多数研究是从某一较小区域着手调查,样本量偏少,全国范围的调查非常少,且鲜有研究对影响校园欺凌的个体层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此,项目组在2017年根据我国南北方、东中西部的地域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从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抽取了15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福建、广东、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重庆、云南、陕西)的114290名中小学生和6646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2018—2019年,项目组又选取北京市朝阳区14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实施调查访谈,并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开展了校园欺凌预防实验。项目组基于上述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数据和成果对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学生个体因素进行分析,期望能推动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并为行政部门制定防治校园欺凌政策提供参考。

二、学生个体因素对校园欺凌影响的数据分析

在正式分析全国调查数据之前,有必要先对两个核心概念——“标准欺凌”和“欺凌萌芽”作一澄清。标准的校园欺凌包括四个要素:身心攻击、遭受痛苦、以强凌弱、重复实施。基于此,在本次调查中,如果学生在问卷中填答遭受任一欺凌行为的次数为“有过3~4次”及以上、“每月1~2次”或“约每周都发生”,则判定学生遭受了标准欺凌。“欺凌萌芽”是处于学生间的玩笑打闹和标准欺凌的一种中间状态,尚未发展成真正的欺凌行为,其包括两个要素,即身心攻击、遭受痛苦。这种欺凌萌芽行为若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未得到及时的教育,则很容易发展成为标准的欺凌行为。在调查中,如果学生回答遭受任一欺凌行为的次数为“有过1~2次”,则视为存在可能转变为标准欺凌的欺凌萌芽。本研究将从标准欺凌和欺凌萌芽两个层面对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这一区分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标准欺凌的发生现状,还能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欺凌萌芽的发生现状,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

(一)欺凌行为在学生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易卷入欺凌事件

作为人口学变量的“性别”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见表1),在遭受标准欺凌方面,男生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在遭受欺凌萌芽方面,双方的比例趋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遭受欺凌萌芽的比例要高于遭受标准欺凌的比例;在实施欺凌方面,承认实施欺凌萌芽的学生比例也远高于承认实施标准欺凌的学生比例。深入实验校的访谈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对这一结果,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要重视处于欺凌萌芽状态的行为,在欺凌萌芽转化为标准欺凌之前,要进行有效干预。

表1不同性别学生遭遇欺凌和实施欺凌的比例

本研究基于子样本进一步对性别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遭受标准欺凌、实施标准欺凌、实施欺凌萌芽行为的比例存在差异。相比于女生而言,男生遭受标准欺凌的比例、实施标准欺凌的比例和实施欺凌萌芽行为的比例均高于女生,但差异的效应值较小(见表2)。

表2性别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卡方检验结果

由此可见,欺凌行为在学生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卷入欺凌的发生率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遗传因素有关,男生比女生更好动、更具攻击倾向。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期待不同,这一期待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个体自身的成长,男生被期待具有更多的男子汉气概,并被鼓励玩一些类似“打仗”类的攻击性游戏,这使男孩子更容易卷入欺凌当中;同样地,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性别角色期待,就易成为同伴中的“弱势群体”,男孩子一旦被同伴认为文静、胆小,遭受欺凌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启示我们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中,男生更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欺凌行为在学生年龄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校园欺凌发生率相对较高

本研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均为10~18岁的在校学生。结果显示(见图1),10~14岁的学生遭受欺凌的比例基本相当,且均较高(15%左右),14岁之后,学生遭受欺凌的比例开始下降;实施欺凌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10~15岁的学生欺凌他人的比例相对高一些,之后比例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学生欺凌问题突出表现在10~14或15岁左右的学生群体中(就调查的年龄范围而言),在此年龄阶段,学生被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比例均较高,在约14或15岁之后,学生欺凌问题相对缓解。

图1不同年龄学生遭受欺凌和实施欺凌行为的比例

本研究进一步按照年龄将学生分组,以便考察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的关系。本研究将年龄分成三组,10~12岁(约小学)、13~15岁(约初中)和16~18岁(约高中)。如果按这一分组来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高中相对有所缓解。

基于子样本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学生年龄与其是否遭受标准欺凌及其是否成为欺凌萌芽行为的实施者存在显著的关联,学生年龄与其是否实施标准欺凌和是否遭受欺凌萌芽行为不存在显著关联(见表3)。进一步计算调节后的残差,以1.96为临界值,结果表明,在遭受标准欺凌的学生中,13~15岁的学生显著比预期的多,16~18岁的学生显著比预期的少。在实施欺凌萌芽行为的学生中,13~15岁的学生显著比预期的多,16~18岁的学生显著比预期的少。

在学段变量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基于自己的样本调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是学生欺凌行为发生

率相对较高的阶段,进入高中后,欺凌发生率开始降低。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没有学会尊重,再加上进入青春早期,心智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同伴影响;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成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且青春期的孩子爱面子、莽撞冒失、不善控制情绪,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事情就感觉“丢了面子”而情绪失控;到了高中,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变强起来,再加上高考的存在,他们在校园欺凌问题上的发生率相较于初中降低了很多。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

(三)学生性格对欺凌行为无显著影响,但性格相对极端的学生易卷入校园欺凌

为了考察学生性格对欺凌行为有无影响,项目组设置了一道一般意义上的性格属性题目,选项包括“外向型——开朗活泼”“内向型——沉静多思”和“中间型——既不太外向也不太内向”。结果显示(见表4),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性格的学生在标准欺凌中遭受欺凌比例相当,分别为13.2%、13.7%和13.7%;这三类性格的学生欺凌他人的比例也基本相当,分别为4.8%、5.1%和4.3%。这一结果说明,性格对学生是否遭受欺凌或欺凌他人几乎没有影响。

本研究对子样本采用卡方检验方式对学生性格与欺凌行为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一般意义上的内、外向性格与其是否遭受或实施标准欺凌或欺凌萌芽无显著关联,外向、内向和中间型学生遭受或实施欺凌的比例并无显著差异(见表5)。

表3年龄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卡方检验结果

表4不同性格学生遭受欺凌和实施欺凌的比例

表5性格与是否遭受/实施欺凌卡方检验结果

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对学生发生校园欺凌无显著影响。但在访谈中,项目组发现性格相对极端的学生发生校园欺凌的概率比较大,大部分教师在举例时都用“特别自卑”“性格孤僻”“极其懦弱”等词语来修饰卷入校园欺凌学生的性格。这和部分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可能原因在于,研究者没有对性格分类作严格区分。校园欺凌多属于人际关系冲突,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易卷入校园欺凌。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外向型、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来说,性格无好坏之分,他们都会从人际交往中汲取一定的能量;而性格比较极端的学生其沟通能力和沟通欲望比较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具有较强的无力感,因此,同伴支持较少,人际关系较差。

(四)欺凌行为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成绩差的学生更易卷入欺凌事件

关于学习成绩,我们主要设置了“中等偏下”“中等”“良好”“优秀”四个选项。结果显示(见表6),在标准欺凌中,学习成绩中等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