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中宁县 > 正文

中宁百年古村“黄羊古落”的旅游记忆

日期:2023/2/23 20:11:32 浏览:

记忆,是很奇怪的东西,但凡正常人都会有。曾经特别羡慕那些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的家伙,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收割一片崇拜的眼神。直到我自己也开始“收割”时才明白,其实“哥只是个传说”,专业加勤奋罢了。

我们都是平凡人,吃喝拉撒睡,一辈子两万多天,时光如梭白驹过隙又能记住多少事。岁月杀猪刀,除了刻出条条皱纹,也剜去了缕缕记忆,剩下的只有刻骨铭心无法忘怀的那些事。于是,我越发相信,记忆关乎情感。很喜欢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聊什么?浪漫的往事、甜蜜的过程。

所以嘛,诗人赞美“爱情永恒”,哲人总结“生命永恒”,而我却喜欢“记忆永恒”。大格局讲“民族记忆”“人类记忆”,小格局讲“家人记忆”“生活记忆”。生命因记忆的丰沛而永远年轻,爱情因记忆的滋润而浪漫如斯。

大格局的记忆是厚厚的文化积累,小格局的记忆是片片的过程积攒。价值的记忆无需喋喋不休的灌输和苍白无力的表白。来过、看过、做过便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和无法抹去的烙印。

不是吗?黄河不语,却记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嬗变;长城缄默,却目睹了八千里的沧桑岁月;古落安静,却修得了黄河精髓长城衣钵,尽管千百年来她甘于寂寞却遮不住那道迷人的光。

于是就出发,走进一个在黄河和长城怀抱里的百年古村,去寻觅民族的历史记录。

百年古村的百年印记

“黄羊古落”原名黄羊村,又名“黄羊湾村”,是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黄羊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黄羊村面对逶迤黄河,背倚连绵群山,在山与河之间镶嵌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千百年来,上苍眷怜,山河滋养,于是,“古落、长河、大漠、雄关”就成了她挥之不去的身份标签。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是中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的交汇之处,今天黄羊古落所在的区域是银川地区通往固原、关中地区、河西走廊的三岔路口,有“边陲要地”之说,正处于明代宁夏镇贺兰山长城军事防线大皑口(大武口)——镇北堡——平羌(吉)堡——广武营——石空堡——胜金关——中屯卫(中卫)之重要节点,有“边陲要地”之说。黄羊古落后山山峦中遗存至今的长城、关隘、烽火台见证了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而山下平原处自然成为了屯垦戍边的兵丁和迁徙而来中原移民的生活栖息地,而大片的黄河冲积平原便被开垦成了良田。“余丁”则因为伤残老弱的兵丁和随军的将领家眷安置于此而得名。他们带来了中原农耕文化、融入了西北风土人情。斗转星移、开枝散叶,到了明清时期,余丁黄羊村已繁衍成为一个风光旖旎果林婆娑的美丽村庄。传说中,前有成吉思汗的铁骑在这里被迫停下了脚步,扎寨开灶;后有康熙爷遍访贤良,在村里品尝了金丝小枣还有那碗蒿子面……

“黄羊古落”,纯朴的西北人家在这里辛勤劳作、生生不息;身后的群山峰峦俯视着老村,默默地庇护;时有调皮的黄羊不甘寂寞结队前来造访,久而久之,这里得名“黄羊湾”。

“黄羊古落”是枣的乐园,树的沃土,3300多棵枣树占满了村庄的角角落落,最老的枣树已有340年树龄,花开季节,芳香四溢,蜂飞蝶舞;金秋时分,果实累累,红红火火,伸手摘一颗枣儿,便品出了千年沧桑、百年敦厚。除了枣树,这里还有杏树、桃树、苹果树,香梨、核桃、葡萄园……锣鼓喧天,迎面走来的“黄羊钱鞭”舞,尽情演绎着西北汉子的激情和豪放;拐弯走进“蒿子面馆”,爽爽的美味无愧于国家级非遗的殊荣。

1958年,黄河跃进渠和包兰铁路在这里同时修筑,正好把这个村落镶嵌在了一个东西长1.5公里、南北却不足500米的狭长地带。于是,“黄羊古落”又留下了“黄河入古村,铁路门前过”的新传奇。

到了古落,必进北山!距村三里地的山壁上,有数量众多记载着史前文明的黄羊湾岩画,色彩鲜明的岩画,栩栩如生地绘出了先人们生活劳动甚至男欢女爱的情景,人物形象生动,动物形态逼真,呼之欲出,仿佛要印证老祖宗画人画羊群的创作功力,三五野生黄羊大咧咧地出现在了我们视野内,呆立时憨态可掬,奔跑时跳姿潇洒,无怪乎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站在古落,便可看到蜿蜒的明代古长城和高高耸立的烽火台;走进后山,有连绵不绝的山岭、一望无际的沙漠;多走几步,更可以捡几块爱不释手的奇石,有惟妙惟肖的天然肉石,也有极为珍贵的植物化石……

古落的西侧,有被称之为宁夏“四大关隘”之一的胜金关;古落的东侧,有被誉为“丝路小敦煌”的双龙山石窟和隋唐始建的石空大佛寺……

大西北、黄河边,大漠相伴一古落;明长城、烽火台,史前文明觅岩画;老枣树、杏花开,非遗钱鞭蒿子面;更期待你我偶遇的礼拜天:朝闻火车鸣,晨听黄河吟,登高望落日,黄羊夜叩门……

探秘历史的记录,收藏旅行的欢笑。黄羊古落,孕育故事和记忆的神奇之地!

路上的随想

陌生远方,有一种期待叫“发现”、衡量的尺度是“愉悦”,身与心、灵与肉。物的享受终究脱不掉一丢丢浅薄,魂的欢愉才体现思想的深邃与隽永。

高铁飞驰向西,一座古村,用文化与艺术的力量赋予了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厚厚的历史加持,亦或是粉红色的小清新……

卫宁平原的神奇之处是在沙漠的簇围之中留出了一片翠绿的土地,黄河母亲千百年的哺育,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对大漠的渴望成为了无法割舍的执拗,为诗和远方添一个圆满。

暗夜浮动、细沙温顺,仰望天穹、静静地等待属于你我的那一颗流星划过。

精彩,在路上。

读万卷书,终究是别人的感悟;行千里路,才找到心灵的归宿。

古与今、动与静、你我他,在这里,相遇、相谈、相知……

“黄羊古落”,一座村,一片山,长河长城长相望;一万年,多少事,边塞马背望江南。

余丁早春

或许是上苍偏爱,每年正月刚过,春天便携着姹紫嫣红急吼吼地来到了余丁黄羊村。别处的桃、李、杏、柳才刚刚开始变软泛青,而余丁已经是桃花红、李花白、柳枝绿、杨枝黄,各色花朵挂满枝头了。

说起“余丁早春”,当地村民会告诉你,这还是康熙皇帝御封的呢。黄羊村的老人常常会带着客人来到古村落的一个老院子,津津乐道地告诉客人,有一年正月刚过,康熙皇帝为访贤纳良来到了这里,就在这个院子里吃了一碗黄羊村的蒿子面,当即赞不绝口。然后康熙爷又发现别处还是一片萧条,这里却已经春意盎然、花红柳绿了。康熙爷大感惊异,便问乡民:这是什么地方?答曰“余丁”,康熙皇帝感叹道:“这里春早花开,真是余丁早春啊”。于是“余丁早春”便流传至今。

“余丁早春”的形成,与余丁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卫宁北山东起高山寺,西到胜金关这一段,沿黄河几乎是一条直线,但到了黄羊湾这一段便向北“凹”了进去。严冬季节朔风刺骨,西北风、东北风轮番来袭,整冬不息,但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背风向阳,高高的双龙山成了余丁的一道天然屏障。据气象部门测定,余丁的常年平均气温比邻近区域高2℃左右。于是春天便早早来到了余丁乡。有一首古诗这样赞美:“山势伏纵笑出头,翅瞻古迹庙似楼。余丁早春盛景一,襟带绿水向东流”。清代乾隆年间任中卫知县的黄恩锡,写了一首名为《春行杂咏》的长诗,其中有四句描写赞美了“余丁早春”的胜景:“沿渠树树柳条黄,舞向东风几许长。忽见墙头红杏萼,寻春先到余丁庄”。

墩台烽燧的生命解读

第一次读到“烽火台”,是西周昏君周幽王为博冷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因此亡了国。美人误国这样的版本太多,不足为奇,倒是对大西北边陲之地的烽火台充满了神往。周王作古、美人已逝,一座烽台却千年不倒,你说吧,谁的生命更强大?

终于有一天走到了烽火台的跟前,书上告诉我,烽火台也称为“烽燧、烽堠、烟火墩”,可是村民向导却不以为然地反驳我,“咱黄羊村的这个叫‘直立墩’!”见我迷茫,他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了一个神话故事。

黄羊村后山黄羊湾的山顶耸立着一个巍峨的大石墩,它是黄羊村的标志。别人问:你是哪人?黄羊村人答:黄羊村人,又问:黄羊村在哪?黄羊村人便会自豪地答道:你站在黄河岸边,数十里外就能看见北边山上高高的直立墩,那就是我的家乡黄羊村。

黄羊湾直立墩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是与古长城相匹配的烽火台。但当地百姓却坚持认为它是千年神墩,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闯下大祸,被玉帝处以极刑,太上老君奉旨将孙悟空投入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一开炉,从炉里跳出个金光闪闪的猴子来,只见那猴子转身一脚将八卦炉踹翻,顿时火星四溅,八卦炉从天界坠落,其中有三块炉砖落在了双龙山上,三块砖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形,竖立在山顶,并且把双龙山方圆数十里的土地烧了个通红。待玉帝请来西天佛祖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太上老君再收回炉砖已经是几天后了。天上一日、人间百年,这神砖在双龙山上已立数百年了。几百年来,双龙山下黄羊湾人对天上掉下来的神物,自是恭恭敬敬地供奉保护。一方神墩保一方吉祥,自从天降巨石,黄羊湾年年风调雨顺,由于三块炉砖的余温,山下的气温也比别处要高出许多。于是,一是围着三块天上掉下来的巨石,周边方圆几百米的山石都是红色的;二是黄羊村所在的余丁界内,每年比周围都要“花早开、果早熟”,所以才有了“余丁早春”。

至于直立墩得名,据说是张果老老先生给题的字。八仙之一张果老骑着毛驴出来旅游,专挑名山仙境。有天到了这里,毛驴怎么也不走了,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转头一看,发现是一个高大的石墩挡住了毛驴去路,墩是红色的,由三块巨石组成,像是精心砌成并坐落在红色的山顶上,老神仙环顾四周:此处是山最高处,周围山势高低起伏,行成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往南看,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奇怪的是远处还是冬天的景象,这村庄已是春意盎然繁花盛开,黄河从村庄边东流而去;向北望,却是一片大漠,山峦连绵。老先生掐指一算,此墩绝非寻常之物!于是,他用手指蘸着唾液在三块巨石上各写了一个”直”字,在中间下方写了“立墩”二字,名曰“矗立墩”,可这个“矗”字,张果老写的时候,上面一块巨石的“直”字写得非常端正,下面两块石头上的“直”字,图省事用两个点代替了,接着还赋了一首藏头诗:“大圣踹翻老君砖,直落河畔双龙山;立于人间震山河,墩坐吉地春早来。”

“直立墩”因此得名并传开了。在朝廷的文书记载中,称其为“直隶墩”,但黄羊村的老百姓还是称它为“直立墩”。后来,边塞战火不断,“直立墩”也多次遭受战争破坏,巨石不知去了何处,村民们便用后山的大块石砌筑了石墩。再后来,黄羊湾驻扎了朝廷的军队,双龙山上修筑了长城,军队将“直立墩”改成了传递战争信息的瞭望台,“直立墩”才有了烽火台之说。

今天黄羊古落的后山山顶上,赭红色的“直立墩”依旧高高耸立,它底部边长15米、顶部边长13米、残高13米,两边还拱卫着9座小墩台,甚是壮观。

“直立墩”也好、烽火台也罢,告诉我们的是:回望历史,谁的生命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记忆?

沉默的古长城

在黄羊古落后山黄羊湾的山脊上,坐落着一段巍峨挺拔的古长城,数百年来,北长城、南黄河默默地注视着拥入怀抱的古村落,似是见证变迁,更是神佑庇护。

长城是中国历史的一本大书,一千五百多年的修筑史几乎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朝代,从秦始皇始建长城一直延续到大明王朝,可谓是,长城沉默,却目睹了历朝历代的兴旺衰落。

在长城的修筑史上,汉长城与明长城的修建规模最为宏大。明朝是长城修筑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工程技术也达到了最高水平。黄羊湾古长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是时任巡抚都御史的贾俊奏请朝廷批准而建,全长84公里。黄羊湾现遗存的古长城长2公里,属夯筑土墙,因地处山前冲积扇台地,采用黄沙土夯筑而成,古长城基宽约15米、顶部宽约4米,残高约3米,夯层约12-18厘米。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中卫故事说⑩丨海原花儿漫塞上02-23

    来源时间为:2023-02-09花儿”广泛流传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是一种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炫丽夺目、……

  • 闫生栋:把家乡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02-23

    来源时间为:2023-02-14“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加强‘五大振兴’,更好实现农业提效……

  • 中宁百年古村“黄羊古落”的旅游记忆02-23

    记忆,是很奇怪的东西,但凡正常人都会有。曾经特别羡慕那些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的家伙,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收割一片崇拜的眼神。直到我自己也开始“……

  • 【送新兵】成都市龙泉驿区02-23

    1成都市龙泉驿区起航新征程热血赴韶华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2年春季新兵陆续起运。穿上新迷彩、佩上大红花、蹬上作战靴,一声“敬礼”,新兵们立正,以军礼与……

  • “跟着歌声游天峻趁着周末趣景宁”文旅推广周启动02-23

    活动将从10月31日开始持续至11月6日每天16:00-21:00,展示展销宁波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地区青海天峻、丽水景宁、新疆库车等地的美景、美食和美物,集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