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正文

重走作家路系列报道

日期:2019/12/24 13:22:28 浏览: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云南作家吴然入选全国语文统编教材的这篇《走月亮》,让人仿佛置身于大理秋夜月圆之夜的田园画卷。实际上,“走月亮”这一风俗却是源自江南水乡。阅读了《浮生六记》后的吴然,通过“走月亮”这个美丽的词汇,想起了大理的洱海月,以及和妈妈走过的真挚童年。

在云南,似乎没有比大理更与月亮相配的地方了。白族人生活在一片诗意的土地上。茶马古道和南方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不仅赋予了大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誉,也使大理成为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富集的地区。

玉洱银苍的山水之间,从“中华白族第一村”到小学甚至高校教育,爱花也爱生活的白族人,一直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世代演绎着、传承着他们的人生哲理。

周城村: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

大理白族自治州

深冬的周城村,却无丝毫冬日的萧瑟。整齐的白族院落里,蓝白色的扎染布艺品随风吹拂,与澄清的天空相得益彰,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古戏台边,热闹的集市尚未散场,手打饵块和破酥粑粑的摊位前挤满了顾客,小孩子在几百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奔跑嬉戏……

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素有“中华白族第一村”、“白族活化石”之称。它隶属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村庄座落于大理市北部,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居住人口10470人,其中99%的人口为白族。

周城村庄由1000多个白族院落连成一片。有近3公里的环村路。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村中的白族妇女尤擅长扎染和刺锈,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有扎染之乡的美誉。

44岁的段银开刚刚完成了今天的扎染艺术品,头上精美的绣花包头带着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白色的流苏垂下来,映亮了她仍然光洁的脸庞。

白族人崇尚白色,而白族妇女最擅长的就是在白布上染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制作时,根据人们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长张绅说:“白族妇女离不开扎染。在周城,不会扎花的女孩会被别人笑话的。”在周城,游客很容易被古街上遍布的扎染作坊所吸引。充满浓浓民族风味的扎染作坊已是当地的文化名片。

周城扎染也曾经历过冷落——随着印花技术的发展,白族妇女曾经一度不再需要扎染布做新衣服了。

段银开对此记忆犹新。她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做扎染,此前靠这门手艺为生,后来则是真正爱上了扎染。1999年,段银开和志趣相投、同样生于扎染世家的丈夫段树坤办起了“璞真染坊”,继续从事扎染工作。

此时,段银开却发现,和她做扎染的女人们却少了新面孔,年轻女孩们早已不愿意继续从事这些繁复的手艺活了。

“好多人说你不要做你这个了,太辛苦了,我说其他东西我又不爱好,我就爱好扎染。”段银开说,剪开从染缸中出水的线脚,如同拆开一份馈赠般的虔诚和欣喜,迎接一次美好的降临。她没有放弃这种,组织周城村技艺熟练的妇女继续制作扎染,并为她们的成品寻找销路。

通过不断创新,段银开打破了传统的蓝白两色,多层次染色作品在其手中诞生。产品受到了尼泊尔、泰国消费者的追捧。

看到扎染事业的前景,周城的妇女逐渐被带动起来了,因为她们发现扎染的工价比以往高出了很多,周城村从事白族扎染的人越来越多,并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段银开说,这一点让她看到了白族扎染的好前景。段银开也被评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扎染,周城已经通过传统技艺与旅游业的融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效益良好的“非遗+旅游”发展模式。

这天璞真染坊里异常热闹,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白族阿婆指导下,学起了扎染技术。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承担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

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品实际上凝固的是当地自然的颜色--有时是蓝天;有时是墨色的点苍山;有时则是洱海上空的月色。

大理州实验小学:在学习中找到民族自信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与周城村通过非遗传承与旅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白族民俗文化所不同的。位于下关市区的大理州实验学校,则是试图通过教育,让孩子们找到自己。

大理州实验小学坐落于苍山洱海间,创办于1959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学校位于下关城区内,校舍宽敞明亮、窗明几净,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鸟语花香,耳畔书声琅琅。墙面上装饰着书法作品和以黑灰色为主色调的水墨画,大片的留白,流畅的线条,绿树掩映,凉风习习,来自传统文化的雅致之气迎面而来。

走进教学楼内,最吸引人的是大理白族文化大厅,大厅内的墙上挂着白族名人的照片和生平,大厅一侧的贝兹尼格书吧,陈列着与白族文化传统相关的书籍。

大理州实验小校的校长周嗣昌告诉记者,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余人,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本地,其中白族学生占60%。

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孩子们进入学校后,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学校还专门加入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包括大理白族历史文化名人、大理白族扎染、大理白族歌舞等民族文化类课程作为大理州实验小学的校本特色课程。

这在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同时,也让民族文化传承推广有了丰盈的沃土。

据悉,白族扎染一直是热门课程,每年报名都是“爆满”,课堂上,孩子们跟着老师,用各种工具缝、绞、绑、夹,然后把布染色,摊开一晾。在学校的扎染教室里面陈列着孩子们的扎染作品,蓝白相间的图案千变万化,让人目不暇接。

白族歌舞类课程则是学生们的又一最爱。经过数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能达到相当的水平。在学习、表演白族音乐的同时,课本上还收录了大理地区鲜为人知的民族小调。

在公开展演活动中,专业人士、家长都会观摩孩子们的表演。大理州教育体育局教科所所长杨荣华表示,这是为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们学习。

在愉快得看似“玩乐”的学习中,大理州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以另一种方式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周嗣昌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多数孩子都只是把这作为课外兴趣,然而数年的学习往往能让这些内容成为他们一生的爱好甚至事业。从大理州实验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已经有不少人走进艺术院校或者从事民族艺术工作。

在深刻理解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后,对一些描述大理的课文也有了别样的认识。“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也想跟我阿妈一起,去月夜下微风习习、波光粼粼的洱海边走一走”,就读于大理州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小杨向记者描述,作为大理本地的白族人,在课本中看到“大理”、“洱海”等词语,会格外的自豪和骄傲。

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白族,但是在进学校之前都对这些没太大感觉。学校给了她直面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在学校先后学习了扎染、刺绣和民族乐器。随着自己身上“民族”的标签越来越显眼,小杨更为自己是白族人感到骄傲。

记者了解到,因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独具特色,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大理州实验小学的教育创新成果《云南大理白族艺术传承创新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历经层层审核,入选本次教博会创新成果展。嘉宾们亲手体验了大理白族扎染的制作,感受到了白族扎染艺术的魅力。

从点滴开始,民族文化的火种从民间艺人、老师那里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

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找到文化的根,找到生活的本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

在雄伟壮丽的云南大理苍山脚下、碧波万顷的洱海西岸,有一所兼容白族民居特色和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大学,就是被称为“山水中的大学”的大理大学。

每年春天,以校内樱花闻名的大理大学都会对外开放,让游客进校看花。除了樱花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以外,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也是不少人进校探访的主要原因。

大理大学的民族艺术馆,是一个集收藏、展示、传承、教学和研究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馆。以滇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收藏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装饰品等艺术品,充分展示了滇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

目前,一期已建成学术交流厅、民族艺术品展示厅、民族服装设计工作室、民族乐器制作工作室、白族木雕工作室、茶马古道艺术工作室、滇西少数民族音乐工作室等七个区域。

进入馆内,很容易被其丰富的藏品震撼——精美的剑川木雕艺术品,他的作者是滇西片区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段国梁;白族地区建筑上必备的“瓦猫”,制作精细栩栩如生;精细的白族扎染,工艺十分繁复……

大理大学党委宣传部王平老师介绍,民族艺术馆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十个地州25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文化,那么对应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有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有相应的支持人以及研究团队,以点带面,展开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作。几个工作室的主持人也都小有名气,包括云南省的服装设计师魏小庆、联合国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李士贤,画家彭刚、院长赵全胜教授等。

王平表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的瑰丽,目前,民族艺术馆已经对外开放,可以接待团体游客参观,也正在规划二期的建设。二期建成后的民族艺术馆将是一个完整的白族院落的造型,极具观赏价值。

据悉,民族艺术馆虽然建立时间不长,却已经成为大理大学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地点。大理大学经管学院大二的陈同学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学习,她表示非常震撼。“我是汉族,以前对大理这边的非遗文化也就知道一个扎染,没想到有这么多,这个木雕太精美了。”

大理大学的老师表示,学校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为了延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而民族艺术馆的建立正是基于此。“传统手工艺需要去酝酿、挖掘、保护、传承。更需要唤起民族审美观、价值观。要向祖先学习,找到文化的根,找到生活的本源。”

2017年,文化部公布了入选年度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名单,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从全国20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正式入选并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基地。云南省仅有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入选。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引领学校提质创优记胡长保教育集团党支部品牌创建检查工作雅安频道四川新闻网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引领学校提质创优记胡长保教育集团12-24

    12月20日上午,雅安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伍雅鸿、市委教育工委办公室主任郑敏、雅安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杨德福一行四人在荥经县教育局兰小红主任和汪锡森股长的陪同……

  • 德宏州基层党建创新提质见效12-24

    来源时间为:2019-12-24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紧紧围绕“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各项重点任务,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 重走作家路系列报道重走作家路系列报道12-24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云南作家吴然入选全国语文统编教材的这篇《走月亮》,让人仿佛置身于大理秋夜月圆……

  • 2020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人高考报名入口2020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人高考报名入口12-24

    根据历年贵州省成人高考报名入口开通时间,预计2020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人高考报名入口将会在9月初开通。届时,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入口进行报名,更多贵州省……

  •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12-24

    “垃圾从哪里来?垃圾到哪去了?我们该怎么做?……”为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让大家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让孩子们养成见“圾”行事的习惯,将垃圾分类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