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平凉市 > 正文

平凉市文化旅游五大平台联合吹响战“疫”集结号:线上博物馆(十)

日期:2020/2/20 21:12:52 浏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宣传政策、稳定人心、推广典型、鼓舞斗志就是文旅工作者的责任。面对命令,平凉文化旅游工作者将以手中的笔、照相机、麦克风、乐器、剪刀为利器,以书画剪纸作品、戏剧歌声舞姿等多种文艺形式记录抗疫之战中的点点滴滴,书写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奋战者画像、为逆行者立传、为奉献者明德,用心用情合唱一曲英雄赞歌,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从2月5日起,平凉文旅将整合泾河艺术剧院的泾河大戏台、市文化馆的文化大舞台、微游平凉的网上观景台、市博物馆的线上博物馆、市图书馆的线上图书馆等五大平台,连续推出文旅战“疫”专题栏目。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线上博物馆

之文物精品展

(第十辑)

国宝品鉴

名称:瑞兽葡萄镜

出土地:灵台县文化馆捐

尺寸:直径14.6厘米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镜背高浮雕纹饰,主题图案以葡萄和海兽组成,也称“海马葡萄镜”。关于瑞兽与葡萄组合纹样的来源与发展流变,学术界提出了很多看法,堪称“多谜之镜”、“凝结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知识链接:繁缛富丽、雍容大气的唐代铜镜

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除了圆形,还出现了菱花、葵花形镜等。纹饰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且有异域人文色彩。花鸟瑞兽镜、瑞兽葡萄镜等,都以写实为主,装饰细密,繁缛富丽;盛唐时期,由于金属配比的变化,镜面呈银白色光芒,有厚重、富态之感,极为雍容大气,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唐气象。

常见的唐代铜镜纹样

双鸾系绶镜

真子飞霜镜

双鸾双兽葵花镜

宝相花镜

唐代特种工艺铜镜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花瓣纹金银平脱铜镜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特色展览

第二组一方形胜

明清时期,平凉社会的发展一度呈现出富庶与繁华的景象。韩王就藩,使明代成为平凉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是平凉有史以来的首部府志。以书院兴盛为标志的儒家文化蔚然成风,文武进士,英才辈出。

平凉府城

平凉城初筑于唐代,宋元时已有一定规模。明代为平凉府、韩王府驻地,明初平凉侯费聚进行大规模扩容建设,改为东、西二城,即东郭(关)城和主城。其后韩王又在东郭城东修建藩城,取名紫金城。至此,基本奠定了今天平凉城市的主体格局。

安王在定北门右侧修建安王府,后改为韩王府,经历代韩王修建、扩建,至嘉靖时,已占平凉城的四分之一。

除王府、官邸外,韩王在城内还修建了许多庙宇。柳湖公园和崆峒山的大规模建设也相继开始。

明代韩王世系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宋、元灭亡的教训,在全国各地选择大都名城分封诸子作为藩篱以维护中央政权。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二子朱楹驻藩平凉,称安王,无子,薨后国除。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原封于辽东开原的朱元璋第二十子韩王朱松改封平凉。韩王共传11世,前后213年。

韩王府建筑

据《平凉府志》记载:韩王府在平凉城内定北门之西,东起北门,西至府学,外有萧墙,内有砖城。六座大门分别为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广智门、体仁门、过厢门;主要建筑有承运殿(正殿)、存信殿(寝宫)、东府宫(世子宫),有秉忠堂、慎德堂、惠迪堂、玉渊堂、宾馆堂、琴堂,有览秀楼、看花楼,有金香亭、体良亭、寿柏亭,有永春园、聚景园。府城东有崇文书院,西有府学。建筑宏伟,巍峨壮观。

韩王府旧址今为崆峒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前人民广场上的古槐即是明代韩王时期所植,树龄多在五百年以上。

崆峒山凌空塔

位于崆峒山塔院内,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重建。塔为七级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32米。塔身第一层面南辟券门,内设佛阁;自第二层起,各层开四门,有砖雕栏杆、仿木斗拱,出八角檐,各角有砖质托塔力士造像。塔内中空,设木制楼梯,供人上下。塔顶置铁铸宝刹,有“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座,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29字铭文。

延恩寺塔

位于平凉市东郊宝塔梁。据《平凉府志》记载,韩王好佛,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修建了延恩寺宝塔。结构形制与崆峒山凌空塔相似,通高33.5米。第一层门楣上方嵌砖雕楷书“大明”二字匾额。清代静宁籍进士王源翰有诗赞曰:“东关浮屠起七层,禅房罗列夜传灯。韩藩好佛人多化,处处经声处处僧”,香火之盛可见一斑。延恩寺塔与凌空塔并称平凉古塔双璧。

东岳泰山行祠石牌坊

东岳泰山行祠俗称东岳庙,旧址位于延恩寺所在宝塔梁南侧,为明代韩王所建泰山神东岳大帝之行宫。石牌坊为东岳庙入口标志性建筑,清砂岩质,三门四柱,三道门楣均雕刻龙凤图案,正中刻“东岳泰山行祠”六个楷书大字,背面刻“永护封疆”四字,尽显皇家气象,是一件重要的韩藩遗迹。

平凉明清书院一览表

名称

简介

陇干书院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知州祝祥在静宁州建书院,名佚。康熙年间知州黄廷钰重建,名“陇干书院”,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知州王烜重修并捐资置学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知州王赐均增建后更名“亦乐园书院”。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知州余泽春葺补更名为“阿阳书院”。

崇文书院

明韩藩居平凉后,在府东(今平凉一中址)建宗室弟子读书处,为昭王讲读处。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皇帝敕赐“崇文书院”坊额。

麓城书院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分守关西道右参政迟凤翔在泾州城南之麓建麓城书院。次年,继任胡松续修,更名为“仰止书院”。

正学书院

明嘉靖年间,改平凉县东廓外新塔寺为“正学书院”,供郡士子肄业。

高平书院

清乾隆初建,聘进士孙昭主讲,存在时间较短,后改为考试院(今平凉一中址)。

道南书院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静宁知州王烜设水洛城义学于紫荆山,同治间停办。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举人孙积善在原址复设。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改称“道南书院”。

仪山书院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华亭知县张汉芳改明代行台察院为“仪山书院”。同治时废弛。光绪初,学绅加以整顿,亦无起色。

凤鸣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崇信县在城西北隅建凤鸣书院,同治间废,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修葺续办。

鹑觚书院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灵台知县苏履吉建金台书院。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知县彭光炼重修,改称“鹑觚书院”。

阮陵书院

清道光初年,将泾州仰止书院迁至泾州东门外,改名“阮陵书院”。同治初年被毁。

尊经书院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庄浪县南湖有尊经书院。

高平讲舍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在平凉县城内北校场巷建讲武堂(今西大街小学址),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改名“崆峒书院”,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又改名“高平讲舍”。

镜清书院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泾州知州胡韵兰在泾州城南关修建镜清书院。

桃山书院

宣统时,岁贡王鸿猷在华亭安口建桃山书院。

柳湖书院

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平凉境内先后创办了众多书院,其中影响较大的为柳湖书院。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时任渭州知州蔡挺引泉成湖,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明嘉靖年间,韩昭王占柳湖为苑囿,并大规模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清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改名“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再次修葺,更名为“柳湖书院”,并亲题“柳湖”匾额。

《平凉府志》

《平凉府志》,明赵时春撰,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赵时春认为平凉为西北要地,久未有志,故编撰平凉地方志。《平凉府志》计13卷,29万多字,分为建革、山川、户口、田赋、物产、坛祠、藩封、官师、兵制、人物、学校、孝节、风俗、河渠、寇戎、寺观、祥异十七目详加考述。因其考证有据,记述准确,敢言民生疾苦,在关中诸志中最为有名,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赵时春(公元1509—1568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城南浚谷村(今纸房沟)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第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吏部主事、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后擢升御史,巡抚山西。“嘉靖八才子”之一,学识广博,著述颇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赵时春在平凉故里开始潜心编撰《平凉府志》。他以《史记》为范,遍访乡野,寻觅古迹,考阅史料,广采博录,历时5年,终于完成平凉有史以来首部府志,为后世治史者所推重。

静宁文庙

静宁文庙位于静宁县城中街静宁一中校园内,始建于明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迁建,清康熙年间曾两次修葺,是明、清两代级别较高的州府文庙。建筑群整体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由棂星门、戟门、东西厢、大成殿组成四合院落,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布局严谨,造型宏朗。静宁文庙是平凉现存文庙建筑的代表,也是明、清两代崇文尚教风气的体现。

左宗棠与“左公柳”

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晚清重臣。同治年间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军西征,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接任陕甘总督,驻军平凉,指挥战事。

左宗棠在平凉期间,修路植树,安民复业,极力恢复地方社会秩序。他深感西陲构祸,满目荒凉,遂命军队沿泾州一路向西,夹道植柳,后称“左公柳”。现存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武威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对此作了详细记载,并揭示了左公以“植树”喻示人才培养的深刻道理。“左公柳”见证了一百多年来平凉的兴衰荣枯,郁郁苍苍,老而弥坚。

碧玉碗

朝代:清代

征集于静宁县

二级文物

高7.3、口径20.5、足径10.9厘米

碧玉料,含灰黑色瑕,质温润。碗撇口,弧腹,圈足,平底。此碗器大体薄,抛光细润,玉质精美,是清中期玉器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伯牙鼓琴”纹铜镜

朝代:明代

征集于平凉市崆峒区

直径15.9厘米。圆形,圆钮

绕钮对称环列四座亭阁,阁内为长者端坐作抚琴状,蜻鸟花实点缀阁间,宽素缘。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黄绿釉竹节执壶

朝代:清代

征集于崇信县

高11.4、口径6.3、底径6.2厘米。

子母口,竹节状直筒腹,腹左侧下部三分之一处出长曲流,沿腹壁上扬,右侧作方执,流、执均呈竹枝形,矮圈足。盖顶堆塑花钮,钮旁有一小气孔;绕流堆塑卷龙一条,龙首上扬,造型生动;腹壁饰浅浮雕竹枝蝴蝶图案,底部有阳文“乾隆年制”篆书款。器表施黄绿釉,内施绿釉,盖沿下及足圈露胎,白胎细腻,釉色莹润。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祭红釉瓶

朝代:清代

三级文物

征集于庄浪县

高58.3、口径22.0、底径18.0厘米

撇口,长颈,深弧腹,圈足。瓶内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