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晋源区 > 正文

春节丨郝妙海:家乡的“旺火”

日期:2023/3/22 14:29:29 浏览:

在我的家乡,晋源区武家庄一带,有大年初一凌晨在院内点旺火的习俗。

点旺火的习俗,在山西境内流传极广,虽各地点旺火的时间不同,地点也有异,但均以炭火为多。比如,清乾隆十七年刻本的《大同府志》即载“`元旦‘(即今春节),垒一块炭于门……名曰`旺火。”而刊于清道光年间的《赵城县志》(赵城县,旧县名,治所在今洪洞县赵城镇)却载“上元(即元宵节)积炭于庭中,曰兴旺火。”我的村庄,地处平川,不产煤炭,且旧日村民日子艰辛,故没有用炭块垒旺火的习惯。传统的旺火,燃的都是豆秸。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乡的村民们在秋收结束以后,户户都会用茭棍榄碾扁作腰儿(家乡有苇子,但此时尚未收割)捆一捆豆秸放到屋顶上保存着备用。合作化以后的好些年份,农业社或生产队的头头们,也会年年安排种些豆类。即便在全村大部分土地都改种水稻以后,也是如此。这样,在每年打场后,每户在分到几斤豆子的同时,还会分到或大或小的一捆豆秸。

用豆秸点旺火,其实别有一番风味。年初(念zu)下(即初夕),当院里院外都收拾停当以后,那捆豆秸便会被主人从房上扔下来,拢在院当中。另外,在上面压些炭块,摆几枝柏叶,准备工作便作完了。旧日,家乡人点旺火,一般是在初一寅时末刻,即凌晨将近五点的时分。在点旺火的同时,还要燃放鞭炮,在堂屋内祖宗爷及厨房内灶神爷,院内的天地爷、土地爷前点亮蜡烛,并打开街门,名曰“接喜神”。当那些干透的豆秸燃旺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小院内也就红光闪闪,空气中则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柏叶香味。至今想起来,都觉着当时的小院分外祥和,分外喜庆,同时也有几分神密,几分兴奋。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点旺火的年俗,也如同其它众多的民俗一样与时俱进了。首先,随着太原城市的扩张,家乡人已无地可种,日常吃的米面油已全从市场上购买。黄豆、红豆、绿豆……市场上都可轻易买到,可要找一捆豆秸却不一定能办到了。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逢年过节时已越来越会花钱。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旺火已逐渐改为炭火。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又改用特制的蜂窝煤。有些村民甚至自己设计模具,加工专用于旺火的煤糕。同时,村民们已不再用旺火一词,而专称其为“塔塔火”。塔塔火的高度也越来越高,有的高达2米以上。点燃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些人家从初夕午夜点着,到正月初五才息……不过,这样的年份并未维持多久。到2013年,因城中村改造,村民的小院已全部被拆。点旺火的习俗,失去了阵地,便戛然而止了。

我怀念那点旺火的日子。尤其怀念那豆秸点的旺火。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