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安达市 > 正文

【红色基因】安达:家乡的抗日英雄丁济阳

日期:2023/3/25 15:42:05 浏览:

四月的安达,阳光明媚、绿意盎然之下,俨然多了一份哀思。一年一清明,有人携老带幼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历史,有人到纪念碑前庄严肃穆缅怀英烈……点点哀思,萋萋思绪,构成了清明的情感特写,刻印着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征程。今天,我们一同来追忆家乡的抗日英雄丁济阳的故事。

风雨百年,沧桑巨变,英雄们的伟岸身影没有消失,而是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翻开记载丁济阳事迹的这段历史篇章,我们透过文字,仰望他的英姿,回想他风华正茂时,为了信仰奔赴抗日一线,用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那一幕一幕。他的故事,我们就从这个时候讲起。

丁济阳是安达市太平庄镇人,1908年出生,中共党员,北大法学系学生代表,在校时期经常参加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爱国学生群情激发的现实情况,丁济阳毅然放弃学业,踏上抗日征程。后接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安达市太平庄镇,发展抗日武装。

当时,正值抗日义勇军进驻安达县城,丁济阳和刘乃风、李克诚等一起到义勇军中为官兵鼓舞士气,为抗日救国运动,日夜奔走在安达的各个角落。

1932年8月至9月间,丁济阳同他的父亲丁德身等人,在巴彦、依兰一带参加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丁济阳所在的部队遭到日军残酷围剿而解散。

“当时有缴获的30多支枪,他和他父亲想尽千方百计用马把这30多支枪驮回来了,驮到咱们的家乡安达。”安达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执行编辑刘国汉说。

之后,为躲过日伪统治者对于私藏枪支得搜查。丁济阳与父亲想出了一个藏枪的办法。

“把烟囱堵上了,在屋里烧火,烟就从那窗户冒出来了,他对外面说‘你看我们家炕不好烧’,就得修了,然后就把炕扒了。把炕扒了之后,一直扒到晚上,就得晚上贪黑去修,其实不是,他是把这个枪藏到夜晚,藏到了炕里头了。当时他的想法是想再回游击队,他是为了共产党想的招儿,为了抗日想的招儿,把它留到能够抗日的事儿上。”安达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执行编辑刘国汉讲述道。

就这样,丁济阳一家把枪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之后,继续按照党组织安排,从事抗日工作。

1942年7月15日,丁济阳在齐齐哈尔市不幸被日本宪兵队以“从事反日活动”为由逮捕,敌人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毒刑和各种引诱,但丁济阳始终坚贞不屈,于1943年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35岁。

丁济阳短暂的一生中,长达10余年的时间都在进行抗日斗争,反对日伪军残酷压榨,组织抗租运动;为民族抗战,冒生命危险藏枪;不惧敌人残酷刑讯,狱中坚贞不屈……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安达人的心中,人们或从祖辈父辈口中了解、到红色教育基地中学习,或从县志、党史书中研读,在烈士纪念碑前感知,亦或是于灵魂深处静静沉思,在缅怀致敬中,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前行。

安达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执行编辑刘国汉感慨道。“我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来一个共产党员为党坚贞不屈,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党做事,为祖国的胜利坚持到最后,他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来建设我们现在的社会,用他们的精神来教育后一代。”

革命先烈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地方——我的祖国、我的家乡,如今已百花盛放,绿树成荫,充满着爱与和平,我们倍感幸福、倍加珍惜,所以我们更加不会忘记,14年抗战,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和以坚定地理想信念谱写下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战歌的那段历史,我们将传承和弘扬先烈们的抗战精神,将宝贵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继续攻坚克难、奋勇搏击,以锲而不舍的奋斗之姿,为建设现代化新绥化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