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辽源市 > 正文

用爱温暖2016用情感动2016

日期:2020/7/12 16:13:10 浏览:

平犁树蔡家乡,二道白河林业局贮木场,临江桦树乡,大浦柴河村,长春堡村,莲花泡村,朝阳社区,绿园社区,靠边吴,靠边王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开展讲座,在省图大讲堂开设东北亚丝绸之路、春节习俗来历等专场报告,在下边他辅导村长,支书,建村落博物馆,指导村落,社区群众进入新的文化时期。

他说,做为党员文化学家,要终生热爱吉林人民,热爱本土。在走进生活、扎根人民的历程中,他几次遇难,险些丧命。如今他以《松花江河灯》、《东北火炕》等一百多部描写吉林的著作,回报养育他的东北大地和吉林人民。抢救吉林文化,保护吉林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父子两代为杨靖宇将军守陵园57年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离休干部徐振明

徐振明,1925年7月生,祖籍江苏省赣榆县,1942年7月参加工作,1948年7月入党,1980年底从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岗位离休。

1942年时,年仅16岁的徐振明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的日照、郊县、诸城、高密等地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之后,徐振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1958年10月,他营职转业来到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岗位让徐振明选,一个是招待所所长,一个是福利院院长,还有一个就是杨靖宇烈士陵园纪念馆馆长,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守陵。徐振明说:“1942年我参加八路军时,部队正在大力宣讲杨靖宇率领抗日联军打鬼子的故事,将军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万八路军将士抗,杨靖宇将军是我的前辈,能为抗日英雄守陵我感到光荣。”

徐振明来到靖宇陵园的时候,靖宇山还是一座秃山。他带领陵园的职工植树、种花,把陵园内建得冬天一片苍绿、夏天百花盛开。当年徐振明栽下的红松如今已经成材,陵园内树木葱郁,百花齐放,这一切都离不开徐振明的奉献。

1980年,徐振明离休后,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他的儿子徐永军参加工作也来到靖宇陵园,继续为杨靖宇将军守陵,可徐振明实在不愿意离开,在陵园当了一名门卫,冬天他为将军扫积雪,秋天他为将军扫落叶。时至今日,徐家父子两代人共守陵园57年。

徐振明在16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徐振明身上有炮弹炸的伤、子弹钻的洞、刺刀留下的疤、战火烧伤的痕迹,这些战伤是他战斗冲锋在前的证明。如今,老人已经90岁,他最关心的还是靖宇陵园的建设,靖宇陵园有什么大型活动,他还是一定要参加,因为他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却没有丢掉军人的作风,离休离岗,他的心依然在为杨靖宇将军守护陵园。

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幸福”当作座右铭

——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雪莲

刘雪莲,女,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自1996年从事特殊教育事业至今,刘雪莲在20年的特教生涯中,始终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爱心,把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普通的职业书写的绚丽多彩。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能够遵循特殊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成绩突出。为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家长分担解忧,刘雪莲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全面落实培养学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办学思想,探索以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生活化,在校内开展穿衣服、拉锁链、系鞋带、洗毛巾、大扫除等生活技能竞赛活动;生活课堂化,到校外开展超市购物、餐厅体验、送教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特殊儿童认识社会的机会,帮助孩子们克服了自卑胆怯的心理障碍,使孩子们学会了沟通方法和生活技能,开创了学校“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特色教育模式,使特殊儿童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回归主流。

邻居中有口皆碑的好儿媳

——四平市铁西区英雄街道文苑社区居民李健

李健,女,1964年10月生,四平市铁西区英雄街文苑社区居民。原为四平市油漆厂职工,1999年下岗,是一位有口皆碑孝老爱亲的好儿媳。

丈夫胡海波今年53岁,原为四平市薄板厂车间工人。1988年,李健与胡海波相识结婚,自打结婚时起,李健就开始和公爹胡大禹一起生活。

今年89岁的胡大禹是建国前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四等功一次。胡大禹患脑血栓20年,2008年因年老体衰卧床不起。从此,照顾公爹的重担就落在了李健的身上。由于公爹常年躺在病床上,每次为公爹换尿布、擦身子、喂饭、喂药她都不厌其烦,就像哄孩子一样照顾他,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公爹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被褥,她总是及时地拿去拆洗;公爹闷了,她就陪在老人身边唠嗑;天气晴朗时,她就推着公爹出门晒太阳。有时,公爹遇上不顺心的事加之长期被病痛折磨,难免摔筷子撂碗子,但李健从不介意。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李健却能一直把老人照顾得细致有加。公爹的床铺总是干干净净,屋内从来没有异味,卧床多年从没长过褥疮、湿疹等瘫痪常见病。公爹大便干燥是常有的事,用开塞露已经不管用。每次,李健都戴上手套用手把粪便一块块抠出来。邻居都说:“这老爷子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有这么一个孝顺、细心、善良的好儿媳!”

丈夫常年卧床因为爱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辽源市西安区人民医院人事科科长高晓玲

高晓玲,女,1975年1月生,辽源市西安区医院人事科科长。

“工作20年来如一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为人厚道、办事公道、敬老孝道、对夫忠道、教子有道、工作做到、她的事迹人人知道。”这是一位退休老员工对她的评价,同时代表了全院员工的心声。

她的丈夫患有“脊髓出血”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服药换药维持生命。瘫痪5年多的时间里,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每天晚上她除了为丈夫洗尿布还要陪孩子学习。每天早上饭菜做好后,还要一口一口的送到丈夫的口中,而后匆匆忙忙的赶到医院。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到处为丈夫求医问药,而且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她患有子宫肌瘤,经常流血不止,医生劝她尽早手术,可她心里放不下久病的丈夫而一直未做。2012的一天,她在单位突然晕倒,经检查是流血过多造成的虚脱。当时妇产科的医生生气地说道:“再不做你要不要命了,以后你丈夫谁来照顾?”经过同事们的再三相劝,她被推进了手术室。术后第4天,她偷偷地跑去医院看望她的丈夫,她丈夫说:“做这么大的手术,作为丈夫不能护理你,我的心在痛。”她却说:“手术做完了很成功,等我出院后再来照顾你,我俩是多年的夫妻,要坚强面对。”术后第7天她就来到工作岗位,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个平凡女人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她担任人事科科长,负责全院员工每月工资报表,每月医院工作量统计报表,人事调动安排,外聘员工的各种证件保管。还承担医院病案室的管理,全院各种文件、例会、决议的保存,每天在繁忙琐碎之中,将病例和所有材料分门别类的随时整理、归档、入库,井井有条,样样出色。

用生命诠释当代军人忠诚奉献的本色

——生前系中国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成员、陆军第16集团军战士申亮亮(已故)

申亮亮,1987年8月生,河南温县人,上士军衔。生前系陆军第16集团军三级士官。2016年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申亮亮不幸牺牲,年仅29岁。

西非马里当地时间5月31日,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这在联合国维和历史上,也不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有关人员如此评价。

在服役的陆军第16集团军某工兵团,申亮亮是公认的一专多能骨干。入伍第二年的盛夏,申亮亮所在连队要参加集团军武装5公里越野比武。比武前一天,一名老兵突然发烧不能参加比赛。连长正为难时,刚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申亮亮毛遂自荐。为了能入选,他还特意原地跳了几下。

负重跑了不到一半路程,时任班长吴斌就看到申亮亮一边跑一边咬着牙,双手还扶着腰。“累了就歇一会,别把身体弄垮了。”吴斌说。“我不能拖后腿,一定得坚持到底。”申亮亮回答。最终,连队得了第一名。可一到终点,申亮亮就一头栽倒在地。救护车上,吴斌帮申亮亮卸下身上的装备时,在他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已被汗水浸透的诊断书,上面写着“腰椎间盘突出,建议住院”。

2013年,晋升为上士的他,被任命为车场站长。在车场工作的3年,57台各型装备和车辆性能、参数、状态甚至行驶公里数和常见故障点,申亮亮都“一口清”。

得知部队有维和任务,申亮亮连续3年向组织递交志愿参加维和请战书,他说:“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前两次,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等身体不适,申亮亮没能入选。2016年,为了能去马里维和,每天早上别人正起床时,他已自行训练结束回到宿舍。不仅如此,申亮亮还买来15斤重的沙袋绑在身上,练习跑5公里。选拔时,他的5公里体能考核比以往快了两分多钟。最后,他顺利通过各项考核,成为一名“蓝盔勇士”。

用生命诠释医生救死扶伤精神

——生前系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医师宋巍(已故)

宋巍,男,1982年11月出生,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镇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宋巍决定捐献器官。六位素昧平生的病人因此获得了新生。无数人为之深深感动,无数的声音通过各种方式向折翼天使致敬。其中最打动人们的一句话是:无论生前还是离去,他都没有忘记救死扶伤的天职。

一个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皮肤组织,共挽救了4位病患的生命,让2名病患重见光明。这是上海市第195例器官捐献,也是上海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和组织最多的一例。而许多吉林人不知,这位被全国人记住的“仁心善举”的好医生其实是一名地道的吉林人,他不仅出生在吉林的梨树县城,而且其学医、从医的足迹,以及善于助人、医者仁心做事的点滴故事也已流传在白山松水之间。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