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札达县 > 正文

“阿里小江南”自在心深处

日期:2023/3/14 14:26:10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3-14

天地来之不易,就在此地来之

寻找处处曲径,永远吉祥如意

——底雅民歌

古河与新路

阿里的亘古高原上,一条崭新、乌黑的柏油路,与峡谷中的象泉河水相伴相向,绵延300公里,终于把记者引向了底雅乡——此次西藏边境乡村采访之行的首站,“极地”阿里的“另类”所在。

底雅难抵,先要去到阿里。

今年9月下旬,记者在一个清晨从拉萨出发,溯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海拔一路攀升,植被逐渐稀少,秋草已显枯黄。国道219沿途风光壮美,大自然幻化出千姿百态,在阳光下发着耀眼光芒的“电力天路”更是自成风景。整整两天时间,疾驰1400多公里,抵达阿里地区札达县城时已是银河初现。

象泉河畔的“阿里小江南”——底雅

常住人口不过8000人的札达县,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与印度毗邻,边境线长达575公里。札达的国土面积与拉萨市相近,人口却不足其1/80。土林的地貌奇观,象雄文明、古格王朝的历史与传说……无论何种,札达都是人们赶赴阿里必定要去的地方之一。

从百度地图上搜索“底雅”,率先出现的是绵长的“朗钦藏布”象泉河——发源于冈仁波齐山,经札达县城向西北方奔流,过底雅乡的什布奇山口,最终从印度汇进印度洋。

在象雄文明中,“底”意为“水”,临水之地多加“底”字。底雅由此得名,也因水而兴。

通往底雅之路

象泉河流域本是象雄文明的发源地,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上所描绘的“宣”舞便起源于底雅,它还是著名大译师仁青桑布的家乡。上世纪30年代初,意大利藏学家、探险家朱塞佩·杜齐便是从底雅进藏,开启了他数次探访西藏的旅行。

而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底雅乡海拔最低点仅有2700米。象泉河奔腾,开山辟土创造了星星点点绿洲,这样一个阿里的“世外桃源”,难怪要被世人惦念。

在《中国民族》杂志老记者对底雅的书写中,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依然要按照象泉河的流向、太阳落山的位置,从县城向底雅乡出发,连乘车带徒步需花费7天。2004年去往底雅的公路通车,车程为12个小时。不知这“最难抵达的乡村”,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底雅确实路途较远,你们做好准备。”自治区民委经济处处长金美,20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工作,时常调研边境地区,非常了解那里的状况。有30多年驾龄的司机次仁扎西也坦言,他几乎跑遍了西藏却未曾到过底雅。

不消说,常住仅227户827人、边境线长68公里的底雅乡是偏远的,却也是西藏稳边固边兴边的前沿。2016年以来,仅在阿里地区,国家就整合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等资金投入25.66亿元,建设了包括底雅村在内的37个宜居宜业宜游边境小康村。2018年底,底雅乡脱贫摘帽,3个行政村正式退出贫困村行列,32户92人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

通往底雅之路

第三天,越野车从札达县城继续向西北进发,一趟时空穿越般的旅程开始了。在土林、河谷上下穿行,一时是平坦如砥的荒原,一时是流水潺潺的河谷,极目之处有喜马拉雅岩石与积雪的峰峦,苍茫如海、恍若幻境。

因为坡陡弯多,司机踩刹车的动作始终不松懈,轮胎与柏油路摩擦,山峦河谷蜿蜒,头晕目眩是常态。去年底,这条历时3年改造升级的柏油公路竣工,投入超亿元。不时会经过水泥浇铸铺设的U型过水路面,它们在雨季有效防止了山洪冲垮新路基。

如今,从县城到底雅乡抵边村组全程300公里,仅剩最后的70多公里土路待铺柏油。这段土路,倒也让记者有机会体验了一把曾经底雅人的出行日常。

在乡政府背后大山的另一边,投资2.94亿元的“中通道”即219国道改线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按计划2021年底将通车。届时,底雅人不必再受冬季半年的封山之苦,到县城的车程也会减半,“出门柏油路、抬脚上汽车、特色产品运出去、幸福生活请进门”,这将彻底破解底雅发展的交通瓶颈。

通往底雅之路

翻越马阳等数个海拔四五千米的达坂之后,令人眩晕的山脚下,河谷里赫然出现了一个绿色的“扇形”村庄。白色的藏房与成片绿意盎然的农田融为一体,在周边光秃险峻的巨大山体映衬下,看上去格外富有生机。这里是底雅村的马阳组,令近5个小时的车程“解渴”不已。

峡谷深处的底雅乡底雅村马阳组

再往前不远,底雅乡就到了。进乡路两侧,依次路过林果加工厂、幼教点、农业银行营业点、电商服务站、乡卫生院、边防派出所……最气派的要属底雅村委会,两层高的楼房崭新整洁,开阔的广场上五星红旗招展。乡政府与村委会相隔不过百米,相比之下略显“寒酸”。乡党委书记王建强笑言,由于以前电力供应不足,他2016年到乡里任职时晚上还时常要点蜡烛办公,当年底才通上了水电。

在乡卫生院输液的阿妈

“我们的扶贫资金绝大部分向抵边村组倾斜,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共同把边疆守护好、建设好。”王建强介绍,按计划,今年底全乡将连上国家电网,明年底户户都会通水泥路。“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人心。”

古树与新酒

用三天时间从拉萨抵达底雅,仅仅是走进底雅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尝一尝“底雅红”苹果。

被“天上阿里”眷顾的底雅,水源充足、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林果,尤以苹果、白杏为盛,属阿里独一份的美味。多年来,老果树与民房相映,为底雅人带来果香与财富。

久美多吉(右)和家人在新房和果园前合影

记者穿过一片苹果园,来到底雅村致富带头人久美多吉的家。老旧的“干打垒”(一种土木与石头混合结构的老式房屋)如今用来圈养牲畜,与两层楼的新房形成鲜明对比。混凝土结构的白藏房,配上宽大明亮的玻璃窗,打造出了最天然的阳光房,屋顶上刚换过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得益于兴边富民行动、边境小康村建设,两年前,底雅乡227户村民都住上了这样安全舒适的新房。

“过去的苦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了。”政府补贴12万元建房,自己出资5万多元购置家具家电,2018年久美多吉一家六口欢庆了在新家的第一个春节。45岁的久美多吉记得,幼时家中的木头房不堪一击,冬天风一吹,雪全进了屋里。一日三餐几乎都是酥油茶配糌粑,再有就是藏萝卜、土豆,极少能吃到面粉和大米。现在,早上吃藏餐,中午吃盖浇饭,晚餐吃面条,“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煤气灶、电磁炉都好用”。

儿时放牧,少年离乡学车跑运输,如今回乡专心种植林果,勤劳朴实的久美多吉坚信:“撸起袖子加油干,才会有出路。”从1995年开始,他家的5亩多地陆续种上了百余株果树,担任村科技特派员的姐姐为此帮了不少忙,“底雅乡苹果王”的荣誉证书就摆放在他家客厅里。卖鲜果的收入加上各项边民补助,久美多吉家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

最近,久美多吉感到“压力很大”,去年他被推选为乡林果业加工厂厂长,乡干部对他是帮一把扶一程,但“一切还得自己来,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也不能辜负了乡亲们”。

按照“山上放牧守国土,山下果树来致富”的规划布局,2017年,底雅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00余万元,全力支持农牧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脱贫项目。同时,鼓励种植果树的底雅村、什布奇村120户村民各出资3000元,注册资金36万元成立了合作社,采取“种植+生产、加工+营销”的模式运营。其中,盈利的20%作为扶贫资金,分给22户贫困户;30%作为发展资金,留做下一年生产发展费用;50%作为分红资金给社员。

一直以来,“底雅红”苹果酸甜细腻、口感清爽,运到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每斤能卖六七元,但因为路途远、运输成本高,群众单打独干的收入始终有限,且个头小、卖相不好的苹果时常滞销。这两年,合作社集中挑选品质优良的苹果统收统销,其他品类则尝试加工成干果片,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走进加工厂,成批的纸箱和礼袋堆放在仓库中,只等产品批量下线。宽敞的车间里,果干加工设备、果酒酿造设备一应俱全。

在等待苹果成熟的9月,夏末摘下的杏子已经晾晒干,准备酿制杏子酒。杏子不易保存,当地人便有了酿杏子酒的传统。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底雅杏子酒飘香千里、远近闻名。每年,全乡差不多要酿酒2000斤以上,一斤仅售约45元。往往是酒还没酿好,就被预定一空了。

杏子酒是底雅乡延长林果产业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车间里,工程师于佳俊、张文会正在忙碌着,他们分别来自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与札达县有着长期合作关系。这一次,他们要指导工人对今年收获的杏干进行首轮发酵,确定底雅果酒的标准。来一趟底雅不容易,期间两人常常和久美多吉一起工作到凌晨。

9月20日,第一缸150斤杏干已进入发酵阶段,大约三周后就能酿出300斤果酒。“95后”的罗布次仁、罗央刚应聘到加工厂,是久美多吉的好帮手。利用专家在乡里的这一周时间,大家都在抓紧学习酿造工艺,熟悉各道工艺流程。

“这是我们在阿里地区唯一的产业项目,但面对庞大的果酒市场,它无法大批量生产,只能靠提升品质,打出品牌。”于佳俊说,经过调研,底雅乡果树总种植面积约600亩、2.8万株,现在每亩能增收9000元左右,随着推进精深加工,附加值会更高。等这第一罐酒下线之后,他们还会再来底雅跟进指导生产。

于佳俊(右三)向村民传授酿酒技艺

午后,几个村民穿起盛装,为即将启程返京的专家团队跳起宣舞、献上哈达。不多时,国家开发银行西藏分行行长崔晓峰一行也风尘仆仆赶到了底雅,他们此次捐赠的扶贫资金将拿出一部分用于购置冷藏车,方便今后加工厂运输产品。

在高原秋日里最寻常的一天,距北京5000多公里、距拉萨2000多公里外的底雅乡一时聚满了人气,大家都在为村民增收致富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受益于党和国家的长期关怀支持,边陲之地底雅不仅如期脱贫摘帽,还在全面小康、产业振兴中找到了独特优势。

在底雅乡未来10年规划中,这里将被纳入札达乃至阿里地区的旅游大环线,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演艺大厅、星级宾馆,各村的文艺队会为游客表演民俗节目。春天来赏花、秋天来尝果,苹果干、杏子酒等扶贫产品也会升级为最好的旅游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区、全国。

古村与新潮

对底雅乡的致富产业、旅游规划充满期待和信心的,还有底雅村“80后”的占堆夫妇。作为底雅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夫妻俩开了全乡第一家旅馆,7个房间19个床位,常常客满。去年他又向银行贷款盖了新房,成立了乡电商服务站,还鼓励妻子益西曲珍参加了地区组织的电商业务培训,去内地长见识。

占堆带着记者参观服务站,办公桌上一台崭新的电脑,早已连上宽带网络,货架上商品也不算少。利用服务站,他开了个小卖部,现在就等着底雅自己的产品新鲜出炉,正式入驻电商平台。服务站外的院墙上,“精准脱贫要致富,电子商务是条路”的标语格外醒目。

“只要想干事,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我们,还有各种补贴,心里敞亮着呢!”占堆坦言,自己决心创业很有底气。他是乡里唯一的快递员,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邮车每个工作日都会往返县城和底雅,乡亲们网上购物的话,平均1个礼拜能送到服务站,再由他开皮卡车挨家挨户送,其中还有边防哨所的报刊和包裹。“全部加起来,最多时一天有80个快递,跑大半天才送得完。”

这几年返乡年轻人多了,网上购物的风潮早已吹到了这个边境乡镇。尽管工资不变、工作量倍增,但占堆很高兴,“说明大家具备这个消费水平和观念了,做电商服务的基础也就有了。”

乡里发展前景好,占堆家中也没有额外负担,“四个老人都有边民补贴和养老金,大儿子在县里读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