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上海市 > 正文

你知道原同济大学吴淞校区在哪吗?老宝山人知道的都不多!

日期:2020/7/1 11:19:09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0-06-27

提起同济路,宝山人应该无人不晓,这是同济大学当年落户吴淞的明证。但若是再问能细数同济大学兴学历程,知道吴淞校区究竟在哪里的宝山人就不多了,更别提还有谁能描绘出当年的校园容貌。

那么曾经落户吴淞地区的同济究竟长啥样,为什么吴淞开埠文脉没能在抗战胜利之后续写前缘,以至于宝山后人大多只知其有,却不知其细微末节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说说同济大学的尘封往事,并运用三维模型揭秘被战火夷为平地的吴淞同济校貌。

同济医工学堂迁入宝山县吴淞镇

同济,以传播医术治学起家。1900年,一位被上海人昵称为“大宝医生”的德国人——宝隆,在凤阳路创办了同济医院,医院免费救治看不起病的穷人。七年之后,医院又创办起德文医学堂,用于培养中国医生,并在复兴中路、陕西南路购地,邀请德国建筑师设计新校区。学校积极拓展教学领域,不久又增设工科,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岁月跌宕,大动荡的时代里,众生都是小小蝼蚁,学堂命运亦是如此。一战的车马混战没有为羸弱的旧中国夺回些许颜面,却让上海租界的协约国列强嗅到了重新瓜分利益的大好契机。民国六年(1917年),法租界借母国得势之际,得意洋洋地宣布: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是德国产业,有利用学校机械制造武器的重大嫌疑,必须立即解散,师生当日离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大势之下,德国人也无可奈何,只得关张学校,但是大批学生又该怎么办呢?社会各界紧急联名致电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部又马上联络安排,除医预科在宝隆医院附近租房办学外,其他迁入宝山县的吴淞镇,租吴淞中国公学、吴淞海军学校校舍继续开学上课,同时下令由华人董事会接管,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正式开启吴淞20年的青葱岁月。

(同济大学的前身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17年,租吴淞中国公学校舍,门前校牌为“同济医工学校”

彼时的吴淞,是本土民族进步人士自强不息的一片热土。同济在吴淞一口气就干了三件大事:建校舍、更校名和拓展教务。

同济新建校舍

作为一个心怀大志、谋求长足发展的学校,租借人家的校舍绝非长久之计。民国8年(1919年),由教育部拨款,学校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还配建从吴淞车站到学校的大马路,取名“同济南路”,路线呈“L”形,长852米。另外,还开辟了自同济学校南湾至三官堂(今宝杨路)段,长2296米,取名“同济北路”,南北两路打通了宝山县城通往吴淞的交通要道。

1936年吴淞区图中的同济大学

比对宝山现状图和1936年吴淞区地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的校舍就位于现在的同济路以西、水产路以南,上钢五厂(现宝武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1号门与2号门之间。

三年后,新校舍陆续启用。根据《同济大学史》载:“吴淞新校舍于1924年春全部落成……校园内不仅有宏伟壮丽的罗马式大礼堂,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雅致实用的德籍教员住宅楼,还建造了喷水池、大草坪,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至于这环境究竟有多优美,我们以照片为证:

民国22年(1933年)国立同济大学校舍全景照片

大礼堂及工科讲堂(1924)

工科宿舍(1924)

实习工厂(1924)

图书馆(1934)

国立同济大学校门(1927)

黑白老照片看得不够过瘾?我们联合专业建筑设计团队,通过整合分析现有的数据资料和历史照片,获得了大部分建筑的空间尺寸与立面式样。由于资料的有限与实物的缺失,建筑师在保证合理的前提下,结合同济现有主教学楼建筑和复兴路校区建筑的形制及吴淞同期其他中国德式建筑的立面细节和色彩,对吴淞同济的建筑复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性再设计,以求对吴淞同济历史建筑的完整再现与再生。接下来就是一大波复原的校园场景图和三维视频↓

校门一景

大礼堂一景

大礼堂与喷泉池正景

运动场及实习工厂与第一宿舍

图书馆一景

运动场及生理解剖馆与女生宿舍

教员宿舍一景

<<右滑查看更多

注:视频背景音乐为同济老校歌

罗马式大礼堂、实习工厂、图书馆、生理楼、学生宿舍、教员住宅楼、喷水池、大草坪……这场面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大气磅礴!

更名国立同济大学

在吴淞,同济仅用了十年就完成了从专门学校到国立大学的教务升级,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学校的医工学科优势显著,毕业生的技术能力深得社会肯定,各方求贤若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校严谨教学、重在实践的教育传统受到各界普遍赞誉。学校先是在1924年5月20日正式改名为国立同济医工大学(5月20日日遂成为校庆日)。后又因为综合实力可圈可点,具备从专门学校向大学转变的条件,在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持续拓展教务

同济以医科起家,但不局限于医学教育。作为一家具有德国背景的教育机构,同济继承德国大学传统,积极引入德国先进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和教育人才,先增设工科,又在吴淞迅速拓展出文学院、理学院,到1937年已形成医、工、文、理四大学院,学校学风严谨、校园勃兴。

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毁于战火

在中外各方支持下,学校在吴淞顺利扎根,发展卓有成效。可惜的是,1917年至1937年这二十年,是旧中国的动荡期,学校躲过法国的挤兑,努力在吴淞发展院系,培养人才,却最终未能敌过日伪的狼烟战火,同济的吴淞时代,必定要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命运和世界历史的一个注脚。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区被日本飞机炸毁,同济师生不得不迁址授课,修复后返校继续就学。但是,五年之后战火更甚,弥漫中华半壁河山。1937年8月,“淞沪战役”失利,国立同济大学还没等到新学期开学,就遭受日本飞机接连轰炸,校园基本破坏殆尽。全校师生在校长翁之龙率领下,秉承“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被迫踏上了三年流离,六易校址的漫漫西迁之路。学校先后辗转于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等地,于1940年抵达四川宜宾李庄古镇继续授课6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抗战同济西迁”史,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同济大学重回上海

阔别9年之后,学校于1946年复员上海,经校长徐诵明多方联系求助,终于落实了原华德中学、原德国医学院(大部分)、原工部局西童学校、原日本中学、日本第七国民学校、原江湾博物馆、江湾图书馆和原宝隆医院等处校舍。同时,学校还租赁数处房屋作为教职员宿舍。同济成为一所斜跨上海市区、分散在十多处的大学。此后,学校又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逐渐归拢于四平路的工学院,形成如今的四平校区。

为何学校不考虑整体搬回吴淞呢?根据多方求证,大抵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原吴淞校舍已经完全毁于日军轰炸,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师生返沪需求。

二是交通受到阻碍,作为联系上海市区到吴淞的主要通道,淞沪铁路从蕰藻浜站至炮台湾的铁轨已在1938年被日军彻底拆除,战后也没有得到及时修复。

三是地区战乱荒废。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

四是市区物业资源相对丰富。二战后,市区租界收归国民政府。学校除收回原来的自有资产外,又通过政府调拨、借用和租赁等各种方式筹措到部分物业,可基本满足各学院的复员安顿需求。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同济大学从此与吴淞同行半路,挥手作别……

同济路——同济大学的宝山印记

吴淞校园虽已化为尘土,但是吴淞为同济大学开辟的道路却始终努力生长,继续默默地为上海建设发展作出贡献。民国27年(1938年)同济南路改道,南端西移与同济北路直线对接,原东西向路段改称同济支路,南北向路段今称同泰北路。1951年全路改建成沥青路面。1958年为建设上海第五钢铁厂,于淞兴路至水产路段东侧增辟一条平行的新路。1976年该路段的两条道路翻建合并为一。1978~1979年,配合宝钢建设需要,水产路至马路河段拓宽。1980年10月,正式命名为同济路。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二十年的奋斗,九年的漂泊,昔日的校舍已灰飞烟灭,高楼林立之下,只有那块“同济路”的路牌还耿直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提点后人: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受到外国强权的凌辱,也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以上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宝山区规划资源局办公室56105740,我们将予以及时调整。

原标题:《你知道原同济大学吴淞校区在哪吗?老宝山人知道的都不多!》

阅读原文

发送邮件至zhengwu@thepaper.cn申请加入澎湃政务号或媒体团

特别声明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