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茌平县 > 正文

【话说茌平地名】第十三期:洪官屯镇摆渡口村

日期:2023/5/30 7:07:25 浏览:

编者按:

茌平,1956年由原茌平县、博平县合并而成,2019年撤县设区为聊城市茌平区。总面积1003.4平方公里,人口56.84万。现辖14个乡镇(街道)、一个省级开发区、一个高端产业聚集区、一个高铁新区,涵盖26个城市社区、62个新村、1032个自然村。

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周为齐之西鄙。公元前221年秦初置茌平县,因处茌山之平陆而得名。公元前201年西汉高帝六年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平展而得名。

千年古县,流传下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名,这些地名无不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茌平历史沿革、社会变迁、自然人文,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魅力。这其中,除少量宋、元老村外,多为明初自山东登、莱、青三州及山西迁来立村。

为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名文化,使大家了解茌平历史文脉所在、乡愁所系,提升大家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凝聚人文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致力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茌平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茌平区民政局、茌平区地名文化研究会,特意推出茌平地名介绍系列声画图文展。

今日推出的是洪官屯镇摆渡口村。

概述

摆渡口村位于洪官屯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处。东邻回民李村、南接东昌府区梁水镇吕庄、西连东昌府区梁水镇梁浅村、北与朱湾村为界。总面积1260亩,其中耕地825亩,村庄占地255亩。村民164户,人口523人。村落呈方形,主街道东西向3条、南北向3条。

村名来历

相传元朝开凿会通河时,为借风行船,更为寻红土建河基,故在此形成一个西凸的弧形河道。后因此地地势高亢,又为济南至邯郸的交通要道,加之南北运河航道,当时在此设有旱路驿站及水路码头,形成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故而自明代诸多姓氏陆续迁来后,因村靠近运河码头,人们便俗称村名为摆渡口。

姓氏情况

全村多为任姓、田姓,同时还有马、刘、赵、房、袁、李、韩等姓氏。

据考,十二世任士栻自今东昌府区梁水镇老任庄迁来;十七世田廷珍、十八世田仁平、田仁柄、田仁鹏自今东昌府区梁水镇田园村迁来;四世马守祖自今东昌府区梁水镇马庄迁来;刘中智、刘中仁自今东昌府区梁水镇洼刘村迁来;十四世刘“士”字辈族人自今洪官屯镇圈刘村迁来;五世房姓“应”字辈族人自今洪官屯镇朱官屯迁来;相传袁成德自今贾寨镇堤头袁村迁来;20世纪60年代,李洪明因投亲外祖父自今东昌府区梁水镇台庄迁来;另有刘付信、赵玉环迁来,具体迁来情况不详。

历史人物

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博平县志》卷十·上《忠义》载:“任遏云,太学生,居县境摆渡口,厉行刚方,夙尚气节。咸丰十一年(1861),宋景诗之乱,大府檄行团练,遏云以本屯团长,会博邑诸团民,勇守运河东岸。三月十九日,贼猝至,团勇多惊溃者,遏云与侄宝璠斫杀数贼,为贼枪所中,至死骂不绝口。宝璠同时遇难。贼纵火焚其居,庐舍俱成灰烬,闻者莫不伤感。”

非遗文化

摆渡口村位于茌平最西端,村西紧邻古老大运河,因此处为东西官道必经之处,古老运河在此设有码头,明代有姓氏迁来立村后便称村名为摆渡口。后因摆渡口码头一直繁华如市,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在此汇集交融,便顺势孕育产生了“摆渡口秧歌”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起初,人们只是用运河拉纤板做的双棍和挑粮扁担改成的板,手举大盖伞,模仿大运河上的运粮场景,用简单的套路和民间小调即兴起舞,后来逐渐充实了戏剧、音乐、武术、杂耍等元素,形成了以“平腔”唱念为主、伞棒变化结合的规范形式,人们逐渐又称其为“平调秧歌”。

平调秧歌主要是以“伞”为总指挥,以“棒”开场,以“板”为节奏,扭打唱跳,抑扬顿挫,粗犷豪放,贯势如虹。伞棒的动作包括转伞、滚伞、顿伞、顶伞、抛伞、击棒、挑棒、推棒等绝活,脚下的步伐也是横移、跺捌、悠踢、踢跺、跺吸等变化不一。演出人员可多可少,队伍庞大时舞棒演员形成一个圆圈顺时针跳转,圆圈内领唱者逆时针腾挪,内唱外和,里呼外应,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婉转细腻。特别是老洋娘和丑婆的表演,更是唱扭结合,风趣夸张,外丑内美,引人入胜。同时队伍跑场配以唢呐,演唱者则用拍板自打节奏。

平调秧歌的音乐部分,主要以鲁西民间小调为主,曲调平和,郎朗上口,像《扑蚂蚱》《叫五更》《盼才郎》等,流传至今已有六十余首。平调秧歌“刚、柔、艮、韧”的艺术特点,充分展现了鲁西人民激情豪放又憨厚朴实的性情。

茌平平调秧歌传承至今,在市级非遗传承人房本奎的带领下,不但在摆渡口村及其周边村得到发扬光大,特别是2000年之后,适应时代发展,更是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区文化馆专业人员曾无数次深入基层开展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工作,及时录制了相关音视频资料,还编辑出版了《茌平平调秧歌》伴唱词曲一书。同时还以平调秧歌的伞棒和主要角色动作为基点,创作编排了一系列舞蹈。多年来,由村民、学生及县域文化爱好者等组建的多个“平调秧歌表演队”,多次参加省、市、县多种形式展演活动。根据平调秧歌改编后的《大地春》在省第三届“泉城之歌”音乐舞蹈调演中获创作表演三等奖;《荡子秧歌》在全国“群星奖”选拔赛山东赛区荣获二等奖;《伞棒舞》在全省“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中荣获金奖;《泰山童子迎全运》参加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而如今,《伞棒舞》作为民间艺术走进校园,又成为全区中小学课间操项目。

2021年11月23日,茌平平调秧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茌平平调秧歌这一融合了大运河文化的民间艺术,必将在未来的日子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