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正文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日期:2020/5/21 22:11:17 浏览:

>代码143—154第十二版

代码155—160第十三版

全国见义勇为

模范候选人

代码201—207第十三版

代码208—221第十四版

代码222—235第十五版

代码236—250第十六版

代码251—260第十七版

全国诚实守信

模范候选人

代码301—303第十七版

代码304—316第十八版

代码317—328第十九版

代码329—340第二十版

代码341—35226日第八版

代码353—35626日第九版

全国敬业奉献

模范候选人

代码401—40826日第九版

代码409—41926日第十版

代码420—43126日第十一版

代码432—44326日第十二版

代码444—45426日第十三版

代码455—46526日第十四版

全国孝老爱亲

模范候选人

代码50126日第十四版

代码502—51326日第十五版

代码514—52626日第十六版

代码527—53826日第十七版

代码539—54926日第十八版

代码550—56226日第十九版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101丁慧

丁慧,女,汉族,1998年3月生,共青团员,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学生。

年过八旬的旅客突发心脏疾病晕倒在站台,正在等车的丁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死扶伤,使老人转危为安;多年来关心弱势群体,照顾重病孩子,带动同学奉献爱心,被誉为辽宁“最美大学生”。

2018年7月19日,一位81岁的男性旅客在锦州南站下车后,突发心脏疾病晕倒在站台,没有呼吸,小便失禁。正在等车的丁慧听到求助广播后立即折返,奔跑至事发地点,对老人连续实施心肺复苏。老人逐渐恢复心跳和呼吸后,丁慧仍不放心,寸步不离守在老人身边,直至120急救人员赶到才默默离开。虽然耽误了回家的火车,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当旅客家属拿出2000多元现金感谢她时,丁慧婉言谢绝,她说:“我是学医的,救死扶伤是天职,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

助人为乐、向善而为其实早已成为丁慧的生活习惯。她看望罹患重病的孩子,与其“结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节假日,她走访留守儿童之家,陪他们欢度佳节。她经常走进当地小学,与孩子们一起开展“七彩课堂”活动。她自发到社区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心肺复苏人人会”活动,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在她影响带动下,她所在的学院成立丁慧爱心团队,越来越多的师生自愿参与到爱心扶贫活动中。

2018年7月,某公益平台为丁慧颁发1万元正能量奖金,她将奖金捐给沈阳“暖心冰柜”活动,为酷暑里的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2018年11月,丁慧荣获学校院长奖学金1万元,她再次将奖金全部捐出,学院由此成立“丁慧爱心基金”,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力量。

丁慧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新时代向上向善辽宁好青年等称号。

102马旭

马旭,女,汉族,1935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马旭是我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享有“军中居里夫人”美誉;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老伴在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转账第一笔300万元捐赠款。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转账金额太大,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受骗报了警。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大家才得知马旭为家乡捐赠巨款的感人故事。

马旭和老伴离休后,长期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并开辟菜地种植蔬菜。两间低矮的砖房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他们从不买衣服,几乎不去商场,平时从节省一滴水、一粒米做起,有钱舍不得用,有条件不知道享受,甚至被笑话成“最抠门的人”。然而,他们坚持用几十年时间,从牙缝里节约下一分一角,加上两人的科研成果奖励,最终凑成1000万元巨款,全部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2019年4月,马旭夫妇将第二笔700万元捐款汇往家乡,完成了捐款心愿。

马旭14岁参军,先后被授予解放奖章、胜利功勋荣誉章。1956年,她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20岁刚出头就是科室的技术骨干。1961年,组建空降兵部队时,马旭参加跳伞卫勤保障工作,凭着过硬的跳伞技术,成为第一代跳伞女兵,被称为“军中花木兰”。年届50岁时,马旭投身科研。为解决伞兵着陆时易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马旭和老伴查阅大量资料,结合跳伞实践,研制出“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均获得国家专利。马旭夫妇离休后,又一起运用从事军医工作积累的医学知识,发挥余热,为贫苦百姓义诊,家门口经常出现天不亮就排起长队的景象。

马旭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获湖北省“荆楚楷模”等称号。

103王红心

王红心,女,汉族,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政委。

29年来,王红心坚持扶危济困、关爱他人,真情帮教失足少年200多名,发起成立“红心志愿服务队”,组织公益活动300多次,捐助善款100余万元,用一颗“红心”为困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

她倾心倾力帮教失足少年,给他们带去关爱和勇气。1990年5月,王红心还是一名警校实习生时,就帮教、救助了一名留宿派出所、无家可归的失足少年,从此便开始了志愿服务之路。参加工作后,她一直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孩子,先后帮教200多名失足少年,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工作。她给失足少年买衣服、买书籍,曾带着蛋糕驱车300多里给失足少年过生日。通过她耐心、真心、细心的帮教,很多失足少年都重拾生活信心、找回人生方向。其中一名少年重犯提前220天解教,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一家酒店的部门主管。她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2003年以来开展300余次爱国、法制、安全、励志等校园主题宣讲,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她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凝聚更多爱心帮助困难群体。为了能帮助更多人,2010年9月19日,王红心发起成立“红心志愿服务队”。近9年来,她带领志愿者以“奉献爱心,播种希望”为主题,先后组织助学、普法等活动300余次,行程8万多公里,捐助款达10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生500多人,帮助贫困母亲200多人。王红心每月两次带领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学生家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为困难群众解决户口难题100多件,化解纠纷50多起。她积极探索、科学谋划,先后启动“守护童年”红心警务站、“红心婚姻家庭公益维权家园”等7个专业化志愿服务平台,使志愿服务向制度化、专业化、项目化发展,用爱心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现在,志愿服务队的成员由几十人发展到3000多人,更多接受过志愿者帮助的人在走出困境后加入服务队,把温暖传播得更远更广,让这份爱永不停息地传递下去。

王红心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荣立二等功4次,荣登“中国好人榜”。

104王贵武

王贵武,男,汉族,1959年3月生,民建会员,天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烈士为国尽忠,我替烈士尽孝”——在过去的21年中,王贵武尊认16位烈士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帮助烈士们赡养父母、尽孝养老,演绎了一段超越血缘的感人故事。

1978年,王贵武入伍到驻兰州空军部队,1980年底复员回到家乡。他发扬军人优良作风,艰苦创业,于1997年成立了天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的一个夜晚,正在陪母亲看电视的王贵武,看到空军一个连队有10名官兵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的场面,非常难过。“他们是我的战友,他们牺牲了,我来替他们尽孝。”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母亲。“儿子,我们全家都支持你!”有了母亲和家人的支持,王贵武开始了自己的“认亲路”。

在作出决定的第二天,王贵武就来到英雄的部队,了解烈士情况。随后半个月,他跑了四省,把10位烈士的父母一一认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每位烈士的父母买了一份终身养老保险。从此以后,王贵武每年都到这些“父母”家探亲过年,一走就是半个月,回到自己家时往往已到元宵节,但家人从没有半句怨言。2008年,他又尊认在汶川地震中牺牲的6位烈士的父母,成为他们的“亲儿子”。他先后两次把烈士的父母接到天津,为他们量身定做新衣服,安排全面体检,还带他们去北京旅游。这些年,有烈士的父母去世,王贵武买墓地、办丧事,像亲儿子一样为老人披麻戴孝、守灵送终。

去年是王贵武认烈士父母20周年,他把银座集团一处办公场所改造成“英雄母亲之家”,接父母们来养老。一位烈士的母亲激动地说:“我们已经70多岁了,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是太幸福了!”他改装供暖,安装电梯,还专门找了南北方各一名厨师,想方设法让父母们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更加舒心。

王贵武还积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先后出资50万元建立部队训练奖励基金;为部队送去电脑、电视和空调等;出资300万元改建兴武国防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拥军,在实业报国、实业拥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王贵武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105王振美

王振美,男,汉族,1925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村民。

54年来,王振美崇德行善,爱心助学,扶贫济困,反哺乡梓。耄耋之年毅然捐出50万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

1965年,王振美患上了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及生命,急需救治。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贫寒的家庭“束手无策”,就在王振美几近绝望之时,是乡亲们将他抬进医院,东拼西凑了1000多元给他买药治病。当地党委和政府也给予了关心和帮助。捡回了一条命的王振美,心存感激,决心要尽其所能回报社会。

几十年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到处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1968年,王振美克服重重困难,发动村民历时一个多月修建了石拱桥,方便了村民的生活。2014年,六市乡政府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带头捐资1万元。同年,六市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他第一个响应号召,捐款3000元。太沙村办幼儿园,王振美捐资5000多元,并为孩子们捐赠书包和文具。有患重疾需手术的村民因家庭困难承担不起医疗费,他慷慨解囊给予帮助。

2017年,92岁高龄的王振美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拿出自己全部积蓄50万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每年对六市乡学业优秀的学生、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截至目前,“振美教育基金”已奖励资助优秀师生和贫困家庭学生213人次,其中奖励优秀教师47人次,奖励资助优秀学生166人次,累计发放奖励资助金76640元。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也在给基金会捐款。

王振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等,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106尤良英

尤良英,女,汉族,1970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两委委员。

尤良英借钱帮助维吾尔族兄弟走上勤劳致富道路,并发挥个人技术优势,广泛开展百姓宣讲,成立合作社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用实际行动“帮助一个人、带动一批人、致富一群人”,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民族团结之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