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学校网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正文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日期:2020/5/21 22:11:17 浏览:

1820万余元,接收学习生活用品7.8万余件,助建10个爱心图书室,受益人达4.8万余人次;资助大学生710余人,受助学生先后就读国内外326所大学。爱心助学站2015年被评估为5A级社会组织,2016年在全国民间公益透明指数58项指标考核中名列榜首。

石建华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山西道德模范等称号。

112叶连平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心系三尺讲台。叶连平自1978年起,在和县卜陈学校等校教学12年。1990年他从学校退休后“一刻也没有闲着”,仍坚持为学生义务补课。看到村里的孩子因学不好英语而厌学、许多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时,2000年,他下决心在家里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平日里辅导孩子作业,周末集中给孩子上英语课。这些年里,他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年逾九旬,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讲台。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基金成立7年来,在社会各方支持下,陆续又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留守儿童。他自费组织夏令营,每年带着孩子们外出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以此培育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涵育家国情怀。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但他对辅导的孩子,不仅不收钱,稿纸、学习资料也是老人自己买的。有人私下里给他算了一笔账: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少说也有30万元。

他心里装的全是孩子。一次半夜在家昏迷倒地,经诊断是脑出血加脑膜炎,手术后医生要求住院三个月,可他竟然在三天后偷偷离开,头上扎着绷带回到孩子们身边。几十年来,他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模范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价值追求,用数十年坚守诠释着“行为世范”的内涵。

叶连平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3包斌

陆一军

包斌,男,汉族,192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盐城师范学院离休教师;陆一军,女,汉族,1931年6月生,原盐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离休教师。二人系夫妻。

一对从戎从教的革命伉俪,经历和见证新中国波澜壮阔70年。20年军旅生涯,坚定人生方向与信仰;20年教书育人,竭尽所能接济贫困学生;30年离休生活,省吃俭用爱心助学。耄耋之年,他们捐出毕生积蓄100万元,只为那份“常愿寒门多学士”的家国情怀。

1949年3月,正读大学的包斌跟随中共地下工作者来到盐城参加革命工作,加入渡江战役工作组,并被编入苏南军区文工团,结识了人生伴侣陆一军。1969年他们转业再次来到盐城,都走上人民教师工作岗位。在物质贫乏年代,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格外关心,经常给予衣物、书籍等方面的资助。

1987年,包斌、陆一军夫妇离休后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陋室简居,旧衣素食。他们对自己很“抠”,对困难家庭和学生却很大方。每每看到或听说有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他们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一开始是几百元,后来是数千元,再后来是上万元。他们资助了10多位濒临辍学的贫困学生,累计为“希望工程”捐款10多万元;汶川地震、阜宁“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后,他们辗转缴纳特殊党费。随着年事渐高,他们担心没有精力去直接资助贫困生,决定将积蓄尽数捐出设立助学基金。2018年3月,他们终于攒齐了100万元,于当年5月30日全部捐给了盐城师范学院,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家国同心,德行大爱。包斌、陆一军说:“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贡献的。这笔钱是国家给的,人民给的,应当回归国家和人民,它或许能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

包斌、陆一军夫妇荣登“中国好人榜”。

114邢纪国

邢纪国,男,汉族,1977年1月生,致公党员,中国改革报宁夏记者站站长。

邢纪国情系贫困地区,多年跟踪帮扶孤儿,持续邀请医疗专家为贫困患者诊治,常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宁夏扶贫攻坚,善行义举的脚步遍布宁夏山川。

2009年,邢纪国到宁夏记者站驻站后,发现不少当地群众颈椎、腰椎病及白内障疾病较为严重。2012年至2016年,他多次邀请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16医院、306医院专家到青铜峡市人民医院为患者救治,诊治病患1900余例。他倡导和发起“百名专家牵手西部宁夏献爱”“益凡医疗公益万里行”等公益活动,资助弱势群体和特困家庭。近年来,他还协调致公党海淀区委、驻京部队医疗联合体,组织医疗专家等到宁夏生态移民村坐诊义诊,为1600余名困难群众送去健康计划。

邢纪国积极投身扶贫助残事业。他向贫困地区捐赠了200台电脑、26000册图书、500套服装。长期跟踪帮扶孤儿65名,带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累计达1.3亿元。2015年,邢纪国与身残志坚的吴忠市道德模范姜中云合作,成立宁夏首家残疾人电子商务服务站,帮助残疾人掌握手工艺制作、土特产加工、环卫工具制作等技能,借助该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2017年,他积极协调慈善机构为同心县扶贫捐助560万元,资助200名贫困大学生。

邢纪国还致力于探索“公益+创业+扶贫”的精准扶贫路径,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2015年,邢纪国依托中国改革报宁夏记者站,借助外部资源,在宁夏贫困地区建立青年“双创双扶”孵化基地。2018年,他又帮助引进建设“和沐生活·双创扶贫”电商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收到上万订单。

邢纪国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致公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115刘永生

刘永生,男,汉族,1959年5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

刘永生始终把“关心他人、帮助病患”作为人生最大快乐,自创一套方便快捷、痛苦小、花钱少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先后接诊病人近10万人次,出诊近万余次,用43年的坚守诠释了共产党员乐于助人、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被称为“群众身边的守护神”。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刘永生情系桑梓,不求回报,待患者似亲人,以医者仁心点燃生活希望。一位村民从2002年起四次大病住院,刘永生对其伸出援手,帮他联系专家、垫付手术费。出院后,刘永生还为他悉心换药、按摩治疗,17年来不辞劳苦、无怨无悔。另一位村民在陡坡上挖中药时,不慎摔断左腿,刘永生把她背回村里,送到医院治疗。先后8年时间,到其家中帮她体检、诊脉,进行康复治疗。30年前,村里的谢家三兄弟老大伤了手,老三伤了眼睛。刘永生不仅医治了老大的手,还带老三到西安、郑州等城市的医院治疗眼睛,看病费用都是刘永生自己垫付。40多年来,刘永生走遍周边80个村及邻省的20多个乡村,先后为病人垫付医药费25万余元。

刘永生心里有一本厚厚的“健康账册”,谁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谁是重症绝症患者,都明明白白记在心上。除了日常的接诊出诊,刘永生还会专门抽时间上门探访,和患者聊聊天,给他们宽宽心,守护着乡邻百姓。谁家有困难,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一下大雨,他就跑到房子不好的百姓家里,看看是不是漏雨。逢年过节,他买些米面油等日用品送到困难户家里。给留守老人看完病,他挽起袖子就和面做饭,做好端到老人手里。

点滴小事,汇聚人间大爱。在刘永生事迹感召下,潼关县8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刘永生志愿者服务队”,长期活跃在全县社区、乡村开展义务诊疗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63次,服务群众达7万余人次。刘永生还说服儿子刘博学医,并且毕业后留在村卫生室。刘博说:“起初我也不理解我爸。但慢慢看到他和病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与感激,我才明白扎根农村、默默付出是多么伟大,多么有必要。”

刘永生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116刘启芳

刘启芳,女,汉族,1979年7月生,吉林省长春精诚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刘启芳发起“吉心工程”公益项目,为吉林省贫困心脏病人架起慈善基金与政府医保报销相结合的桥梁,6年间,共募集善款3700万元,成功为1万余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她的人生与一个又一个心脏病患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用爱心讲述生命故事。

2013年,刘启芳放下北京的优越生活来到吉林长春,发起公益项目“吉心工程”,采用“政府医保报销+慈善基金=全免费”创新型医疗救助模式,将救助范围覆盖到吉林省农村地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群体。“吉心工程”成立之初,提出用5年时间免费救助1万人,让1万个家庭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目前,该工程已经成功为12190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让12190个家庭重返健康幸福生活。

“吉心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村民义诊、筛查。2016年3月在去双辽市义诊时,当天来了近400名疑似心脏病患者。医生为那些已确诊但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开具了药方,嘱咐他们去当地药店和医院买药按时服用。村民们佩服得竖起大拇指。自工程启动以来,刘启芳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先后组织700余次义诊,深入到4000多个乡村,培训近5000余名村医,为2万余名村民免费做心脏病检查,并长期在定点医院举办“爱国爱心健康大讲堂”,解读政府政策和心脏健康知识等。

刘启芳始终把热心公益事业作为奉献之本,从项目立项、方案策划、沟通协调,到定点医院的选定、公益项目的宣传、贫困乡村的义诊、救助善款的募捐等环节都亲力亲为。她所走出的每一步都体现出公益人的勤劳质朴,彰显公益人的高尚品格,展现公益人的家国情怀。

刘启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17江华

江华,男,汉族,1981年10月生,福建省三明市盲人协会主席。

江华身残志坚、自立自强,创办盲人推拿所,为患者解除病痛;开展盲人技能培训,帮助盲人就业;组建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投身公益、服务群众,开启了盲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光明之窗”。

江华14岁时因罹患青光眼双目失明,凭借坚强的意志苦练推拿技术,后被三明市残联聘请为残疾人康复中心按摩推拿培训老师。2004年,江华创办了三明市梅列区“华一盲人推拿所”。15年来,为300多名盲人学员提供了实习机会,安置了100多名盲人就业,培训了500多名盲人按摩师走上工作岗位。2012年,江华联合全市盲人按摩师,成立了福建省首支盲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他们秉承“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的服务理念,以公益按摩、健康讲座为主要服务内容,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7年来,服务队共组织公益按摩300多场,服务人数超过2万人次。

多年来,江华坚持帮扶困难盲人及盲人家庭,他提出“多外联促宣传,多交流募资金,多运作争项目”的工作思路,为盲人积极奔走。5年间,他筹措了近50万元的捐赠款物,帮扶了300多名生活困难的盲人。为解决盲人出行难问题,江华带领服务队开设盲人无障碍服务工作室,专门培训、指导盲人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为盲人沟通交流、拓展知识提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学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