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家乡网 > 崇明县 > 正文

穿越百年,了解这位崇明近代教育与史志专家

日期:2023/3/27 8:59:45 浏览:

穿越百年,了解这位崇明近代教育与史志专家

曹炳麟(公元1872——1938),字吟秋,号钝吟、钝翁,六不居士,崇明城内人。早年丧父,靠母亲龚氏抚养长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乡试而中举。光绪三十一年任安徽知县候补职。曹莅任后,细心考察财政,凡急办之事,必一一整理上报,颇得上司赞赏。清宣统元年(1909年),曹奉命前往宣城办案,他深入调查,终使多年悬案大白。辛亥革命后,曹炳麟返崇辅助县政。1914年,他筹设崇明中学,并出任校长十余年。1919年,本县续修县志,曹任总纂,历时6年脱稿。曹善诗文,工书画,著作有《钝庐诗文集》13卷,已印行。

从政

宣州办案显才能

曹炳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初参加江南会试而中举,时年31岁。两年后又参加吏部选试,获一等第一名,赴任安徽,领知县候补职。先后在安徽布政使吴棣轩和沈曾植幕府任职,因其履职勤奋、才学出众深得两位布政使的赏识。

宣统元年(1909年),曹炳麟奉命前往宣城处理一桩棘手的积案,此案悬搁多年,县衙奈何不了,连省里也难以断案,当地官员十分头疼。

宣城是安徽名邑,在安徽东南部。全境土著居民不多,大多来自湘、鄂、豫,与土著居民杂居而不相融合,这桩积案正是发生在当地人和湖南籍的客家人之间。曹炳麟通过查阅案卷了解到:当地的原籍士绅要兴办学堂,要求政府利用田租资助办学;而外籍人士要求把他们在宣城征得田租归其所有,双方因此争执不休,屡次上访打官司。几年来,省里多次派员调查查办,纠纷依然未决,反令土、客之间矛盾愈来愈深。

面对这桩陈年旧案,曹炳麟反复思忖,决定改变只在衙门办案的做法,要广开言路开门办案。到达宣城之后,他邀请当地士绅和民众前来座谈,听取多方意见。凡登门来访者,一律茶水相待,仔细听取意见,摘要记录,整理内容。心存疑虑时,还要出门寻访,反复核实,非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不罢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了积案的来龙去脉和主要症结。此案表面看来是土、客双方争抢征收之利,都想办好学堂,而真正原因在于当地田租登记、税务数额名不副实,宣城的土地上每年根本没有那么多产出。如不裁减土地证上的田亩,不能够清除积年之弊,不改革原定的田租,不足以平息土、客之争。

原因既明,曹炳麟呈报上司,征得同意后,便着手制定解决方案,拟定《劝释调解书》5份、《试行办法》15则,召集宣城地方官、士绅开会讨论,审议表决。决定对所有土地进行核查,减去虚浮的面积,重新造册,按规定收取租税。不管土、客人所办学堂,一律按人头由行政区配给学费,避免攀比。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劳碌,终于使积案得到圆满处理,土、客双方都表示接受,也没有增加百姓负担,还增加了当地的学堂。宣城各界人士都称道“曹大人办事英明公道”,省里布政使司的官员也非常赞赏。

办学

创办县中育英才

辛亥革命后,安徽地区军阀混战,曹炳麟回到老家。因崇明民政长(相当于县长)王绍曾推荐辅助县政,任县署总务课长兼警务3年余。民国4年(1915年),县内一批知名人士向县署呈文建立中学,以满足崇明农家子弟读书深造要求。县署决定建立崇明第一所中学,校名为崇明县立中学,上下一致推选曹炳麟担任校长。论学问,举人出身,著作等身;论阅历,当过公学教师,又具有省、县行政管理经验。1915年6月,县署任命曹炳麟为县立中学筹备校长。

曹炳麟曾在1902年与邑人王清治、昝元凯等筹办过新式学堂崇实公学,并亲自执教,对教育深有感情。此时他更加体会到县内莘莘学子求知上进的强烈愿望和社会贤达的高度信任,毅然接受重任。此时离开学仅有3个月,短短时间内要选择办学场所、聘请教师、完成招生,有大量工作要做。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经过反复考虑,他找来几位协作办学的知己,一同商议办学事宜。把办学场所选定在县城东门外儒学署,这是清代崇明县县学所在地,靠近江边,毗邻学宫,围墙之内有房屋多间,小桥流水,苍松翠柏,环境幽静适合办学,况曹炳麟自己早年也在此求学3年。只是年久失修,院内房屋破旧,灰尘满堂,墙边布满藤蔓杂草,想起自己当年与学友在此秉烛夜读书声琅琅的情景,他不禁一阵唏嘘。

校址既定,马上火速行动。7月请来工匠修缮校舍,清理院内乱草杂物,添置必要的教学设施和生活用品,整理出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师生宿舍、食堂等,校长和教师坐在一起办公。8月招生,告示一贴,民众奔走相告,“崇明终于有中学了,不用离乡背井去岛外读书了!”短短十几天便招收新生62名,办理了入学手续。

曹炳麟深知他创办的中学是一所体制全新的公立学校,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式人才。学校设置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式课程,有修身、国文、外语、算术、历史、地理、植物以及手工、体操等课程。曹炳麟自任修身课老师。开学典礼上,曹炳麟勉励全校师生不负家长和社会期望,勤奋好学开创良好校风。

1916年1月,曹炳麟被正式任命为校长。他开始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治校理念以及发展计划等。制订了校训,并亲自用大字题写,张贴在校园。校训的核心是“忠恕”,在他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下,校训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行动准则,对学校初创阶段形成良好校风和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也对崇明中学以后百年办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曹炳麟当校长的12年间,共招收学生3000多名,有2000名学生读至毕业。他们中大部分毕业后外出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一部分留在家乡服务社会。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崇明县立中学正式列入全国中学名录。

治学

编志革新传后世

1919年,曹炳麟在任职校长任上,又接受了一项重要使命——因崇明著名人士王清穆推荐兼任崇明县志总纂。从此,率领一班人马历经六年寒暑,数易其稿,编成民国版的《崇明县志》。

崇明历史上曾经多次编纂县志,此前最近的县志是清光绪年间修成的,距曹炳麟生活的年代已经40多年。40年间,崇明岛历经多少世事沧桑,急需编修一部新县志,以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曹炳麟深知兹事体大、意义非凡。尽管校务繁忙,他还是慨然应承担此重任。

他查阅了历史上的多本县志,经过一番思考,拟定了新县志编纂方案,确定内容从崇明岛有人居住开始,到民国初年为止。按照分纂、征访、分校、绘图、缮写具体落实,各司其职,最后由总编统筹成稿。向上级做了报告,得到首肯,经过反复论证以后,组成班子,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工作。

为了采编完整的人物事迹,曹炳麟亲自四处征访。他翻遍历代县志,查阅档案室里保存的问世资料,仔细誊录。凡资料缺乏或有疑问时,他就带领编修人员到民间采访,不辞舟车劳顿,不远百里,在崇明上下八沙奔波,获得不少第一手资料。像抗清名将沈廷扬、清代外交官李凤苞等人物志的撰写,通过采访都充实了史料,使人物更真实丰满。

曹炳麟主编的民国《崇明县志》经六年完成,被称为“新县志”。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前人藩篱,实现了体例革新,内容上也对历代旧志做了一些考核纠正,为崇明历史沿革变迁提供了大量佐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撰写改变了以宦秩尊卑立传的依据,不为官职高低权势大小而左右,而以人物的功德和对民生的裨益为录入标准。强调“志属信史”,凡录入人物必须是“名人真传”,经得起历史检验。

融入了曹炳麟后半生大量心血的民国《崇明县志》于1924年完成,1930年刊行。时曹炳麟59岁。

曹炳麟还是崇明第一家民用发电企业耀崇电器公司的发起人,1923年与友人创办,最早为城内数百家居民提供照明用电,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基地,在崇明历史上翻开新的一页。故后人称:曹炳麟办学、兴厂、纂史,人生一世三大事,可谓壮哉!

文章来源于:http://www.ljyz.com.cn 家乡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